第一為“康熙六九年”就是“康熙六十九年”,即雍正八年(1730)。之所以是“康熙六九年”,是因為會善寺位于嵩山南麓積翠峰下,地處偏僻,人跡罕至,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以至到了雍正年間仍然使用康熙年號。缺“十”為遺漏所致。第二為“康熙六九年”就是“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第三為認定兩塔銘為“惡搞偽作”。而在由鄭州市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出版的《鄭州市志》和《鄭州大辭典》在有關“會善寺”的介紹中,卻赫然寫著:“叢首杰尊塔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林上太尊塔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佛定意公和尚塔的塔銘為“曹洞正宗三十一世后,開山和尚上佛下定意公之塔,康熙六十一年孟秋立”。會善寺中,另一座建于清代的性潔和尚塔的塔銘為“曹洞正宗四十一代上性下潔梅公大和尚之塔,大清光緒三十年孟冬吉日立石”,立石日期也遠比“康熙六九年立”詳細,這又是為什么呢?
無論怎樣,這位于“天地之中”的會善寺,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物我合一的美,還有嘆為觀止的古,以及捉摸不透的謎,或許這就是這處世界遺產的魅力之所在。(作者:劉齊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原標題:位于“天地之中”的會善寺為何能成為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