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崖臨水聳立,形狀如一尊佛像,雄偉而高大,人們稱其為石佛山。我要說的這塊石頭就在石佛山的腰部,距河面30多米高,呈長方形,長2.5米,寬2米。就是這塊石頭,在2002年9月驚動了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隨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福順,鄭州大學宮大中教授也被吸引過來,還吸引了佛教界人士、古文字文物專家。2006年6月,這塊石頭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很顯然,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這塊石頭是怎樣被發現的,我們暫且不說,但這塊石頭帶給我們的信息是十分珍貴的。它被嵌在一個天然的石龕里,其中心線刻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左右兩側刻有432個字的題記。從碑的落款可知,這塊石頭形成于北魏永平二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石碑上記載,大魏永平元年十一月,由兩位將軍統領4000兵丁修建丹道,從南向北治理丹道32個險要之處,修到這個地方,因地勢險要,工程嚴重受阻。負責修建丹道的將軍仔細觀察,發現此處有一天然大佛,佛身上有一塊天然形成的石龕,遂在此造觀世音菩薩像一尊,刻佛經、文告(啟)各一篇。
石刻上的菩薩造像刀法流暢,線條遒勁有力,體形修長,戴寶冠,衣裙飄飄,姿態瀟灑,足踏蓮花,雙手各持一朵蓮花,側首凝視前方,一副關注人間冷暖的神態。經文為《妙法蓮花經普門品第二十四》,文告宗旨明晰。碑文的字體為隸書,刀鋒犀利,字形雋秀。
據專家評價:“從歷史和文物價值來看,青天河摩崖石刻意義重大。迄今為止,在中國尚未發現北魏時期的摩崖刻經,已發現的也不過是北齊的。此摩崖石刻是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堪稱中國之最。碑文所記載的是兩位將軍統領4000兵丁修建丹道的事及諸將軍官名號,為后人研究北魏的軍事、政治提供了絕好的資料。‘啟’作為一種文體被刻上摩崖,也是前所未有的……”
1500年過去了,當年修筑的丹道歷經滄桑變故、風雨剝蝕已經面目全非了,但為紀念修筑丹道而鐫刻在石崖上的菩薩造像及文字依然完好如初,給后人留下了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作者:張海生【原標題: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