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安陽:一座上大下小的另類古塔

2014/2/19 11:46:22 點擊數: 【字體:

    安陽天寧寺塔是塔中的另類,遠看近看都不賴。它通高33.65米,八角五層。此塔有三絕:一是上大下小的奇特結構,中國現存3000余座古塔中,這是獨一無二的;二是塔上有塔,小塔作頂,形制如喇嘛塔,甚有韻味;三是塔的八角都有精美的磚雕,眾佛個個人模人樣,慈祥無比。

    天寧寺塔,大磚頭壘的,高高地豎立在安陽市老城區,老遠就能看見。因為說不囫圇,所以顯得神秘

  20多年前的一天,安陽歷史學者張之來到天寧寺塔下,仰望塔壁浮雕。一位在塔下對弈的老翁或許嫌對方落子太磨蹭,抬頭見張之看得認真,就禁不住多了一句話:“塔西一佛像的眼珠子,我看了很多年了,那可是珠子做的,你去看看我說得對否?”言畢繼續“車馬炮”。張之當真依老人所言看得是“望眼欲穿”,似如老人所講。多年之后張之復去,佛像眼中之珠又隱而不見,令其納悶奇異。張之今年已經七十有六,對弈的老者如果還活著,也該有百歲了。當年,張之本欲深問一層,老人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只撂下一句:“我什么都不知道!”便只顧下棋了。張之說,天寧寺塔就是這般神秘,誰也說不囫圇。張之稱得上是安陽通了,他的《安陽考釋》沒有涉及天寧寺。不過,老人對天寧寺的記憶依稀有些:

  我小的時候,天寧寺的規模比現在大多了,寺內還有花園,很是漂亮,大殿里還掛著吳道子畫的“曹公”。在我上小學前,寺院里還有僧人,后來寺里就沒人了。民國時安陽城把好多廟宇都改作了學校,再后來民房開始“侵占”寺院屬地。寺里其他的房子破的破、毀的毀,獨獨天寧寺塔任世事變遷、風雨侵蝕,一直巋然不動。

  天寧寺塔在安陽兀自突起1051年(五代后周時建)了,安陽人既熟悉它又弄不懂它。有關此塔的歷史沿革,只有《彰德府志》中有寥寥數語。安陽古建筑研究所所長楊松山在申報天寧寺塔為國家級文物單位時,查閱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找到關于該塔的只言片語。

  張之先生分析說,該塔之所以鮮見于史籍,可能是因為天寧寺初建時,不是官家撥款,而是和尚自己籌款修建,官府就把它忽略了。

  梁思成的《中國建筑史》在涉及古塔建筑的章節中,用200余字的筆墨,記述了安陽天寧寺塔,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自下至上各檐大小完全相同,無絲毫收分或卷殺,為他塔所不見。”這位中國古建筑領域的泰斗級人物,也沒有詳述該塔的歷史沿革,只是在書中將該塔判定為元代建筑。這與《彰德府志》所言的始建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差了幾百年。據載,天寧寺塔經宋、元、明、清歷代修繕,或許元代之后,匠人承襲元代建筑的形制,不再圖變,故而梁先生將其列入元代建制。如果是這樣的話,兩種說法都不錯。

  民間與史學家不同,說不清楚的事情,大家就編派,美其名曰:傳說。

  楊松山給我講述了安陽人的傳說,至于這傳說是哪輩子編派的,無從考證。

  話說有兩個神仙,一日見面閑得實在無聊、發慌,便打起賭來,一個說一夜可以建座高塔,另一個也夸下海口,說明天早晨能夠在安陽建好一道新的城墻。話畢,倆仙分頭去了。

  一夜“作法”。眼見日頭東升,建塔的神仙還剩個塔頂,另一個修筑城墻的還余一城門。建塔的神仙急了,隨便抓了一把泥巴,三下五除二一捏,算作塔頂;修筑城墻的神仙最后也偷工減料把西城門胡亂地建好了。兩個大仙都算完了工,卻都留下了美中不足。

  安陽人說,安陽老城墻(特指明代古城墻,清代曾增修,現已無存)唯獨西門比其他城門要小許多,所以安陽人便稱西城門為小西門。安陽人還說,遠看天寧寺塔,頂部像被截斷了一節似的。

  這個傳說中所表露出的對天寧寺塔和安陽古城墻的看法,也許正反映了老百姓普遍的審美意識或真實感受。當然,這也可能是老百姓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的調侃——正因為喜歡它,才拿它開涮。安陽老城墻已無實物可鑒,所以那個小西門究竟好不好,也就無從判斷。至于天寧寺塔的頂部,可決不是胡亂制作。天寧寺塔的頂部乃是仿西藏喇嘛塔的形制,應該說是頗具匠心的。

  其實天寧寺塔塔頂的出位,正是天寧寺塔的價值所在。五層登頂之后的豁然開朗,多虧那150平方米的賞景平臺。1936年11月,古建筑專家劉敦楨先生來此塔考察,登頂之后,他給了個評語:此塔“為密檐塔中奇特之例”。1977年,趙樸初先生登臨此塔,一時雅興上頭,賦詩一首,驚嘆塔壁磚雕“多殊妙”,感嘆今生今世不枉到此“一瞬過”,還老眼幻覺地疑把洹河(安陽市內的一條河)當恒河(印度文明的發源地)。據安陽古建筑研究所所長楊松山講述,趙樸初先生當時的確激動了一把。假如沒有塔頂可供登高望遠的平臺,只是一孔狹小窗口,趙樸初先生的雅興還能“上得頭來”嗎?黃知府與文峰塔

  清乾隆年間,彰德知府大人黃邦寧晨來無事,溜達到西營坑。西營坑中有一石橋,此時日頭剛剛升起,天寧寺塔的影子恰好落在橋上,知府眼前一亮,頓覺塔影宛若一支毛筆搭在橋上,恍惚中這石橋好像成了筆架。古時的官員都是文人,這么一幻覺讓知府大人認為此處風水好,昭示著彰德府要人才輩出。于是,在黃邦寧的主持下,天寧寺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從當年留下的“重修古天寧寺圖碑”上看,當時的天寧寺規模是今天的3倍。

  記者去看天寧寺塔時,第一眼看見的是門匾上的四個大字:“文峰聳秀”。此四字便是那個叫黃邦寧的知府大人所寫。他這么一寫不當緊,從此彰德府人以及現在的安陽老百姓反倒忘卻了天寧寺塔的原名,都改口叫文峰塔了。楊松山說,如此一叫,這個塔的文化含義有所改變,由原來的佛教紀念性建筑,演繹成了風水塔!驹瓨祟}:安陽:一座上大下小的另類古塔】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報業網-大河報 2003年04月18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