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殷墟發掘85周年,殷墟是我國商朝后半期文化遺址,大致以河南安陽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洹河兩岸的一些地方;東起自后崗,西至北辛莊,南起自鐵路苗圃,北至西北崗,總面積約有42平方公里。這兒是第20個商王盤庚遷都的產物,盤庚遷殷273年后,商紂王在朝歌酒池肉林,殘害奴隸,終于被周武王的金戈鐵馬一舉摧毀。商滅亡后,其都城逐漸荒蕪,在歷史的風雨中變成廢墟,埋入地下。1899年,小屯村的農民在耕種時發現了刻有文字的甲骨,遂被金石學家王懿榮首次認識為殷商文字,后經王定生、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發展,揭開了研究中國早期文明的帷幕。
然而,要揭示殷商都城真面目,必須對殷墟作考古發掘。1928年春,與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名導(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齊名的中國考古事業開拓者李濟正值英姿勃發的盛年,他懷著一顆從美國留學歸來,矢志于人類考古學研究的雄心,毅然揮師南下。李濟和北平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主持殷墟的發掘,前后共15次,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這次劃時代的考古活動,震動了國內外,也成了李濟考古生涯的輝煌頂點。
李濟和翁文灝、董作賓等學者在荒涼的田野中仔細發掘,當他們發現土層中大量的甲骨文時,高興得歡呼雀躍,從而為當下可認的5000殷商文字打下了基礎。他們還挖出了殷商時代的史料(青銅器、玉器、建筑遺跡、日用器具、藝術品、鳥獸的骨頭等)。這些都是我國3000多年前歷史的真實面目的記載,連孔夫子也無緣一睹它們神秘的容貌。
李濟對出土的陶器大感興趣,他仔細整理了2000多種,大部分是日用品,他認為這些古物與甲骨文一樣,可以較準確、全面地反映殷商時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他發現這批陶器除生活用品外,也有專為祭祀祖宗或天神用的,還有專為埋葬用的明器。李濟將這些陶器運回北平,多年來悉心研究,得出了許多寶貴的結論。他認為商朝的陶器,就制造方面而言,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灰色的陶器,包括煮飯用的鬲,盛菜用的豆,以及盛東西用的壇子和罐子,屬于較普通的。二是白顏色的陶器,即考古學家稱之為白陶的。這些白陶大部分祭祀用的,原料與現在一樣。三是上過釉的陶器,這是世界上陶器最早用釉的例子。當李濟宣布這一發現后,英國的考古學家立即在皇家亞細亞學會的雜志上,將這一特大新聞登了出來。
李濟還將大批殷墟出土石刻運回北平研究。他指出在安陽發掘之前,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學者,總認為中國的石刻,最早不會比漢朝早多少;安陽石刻出土之后,世界藝術家才知道東方的石刻,可以早到公元前第二個1000年。這些石刻所用的原料都是安陽附近出產的。雕刻品中立體型的較多,所象征的動物如虎頭猿身或龍的雕刻,也有老虎、鷹和水牛。其中也有一些人體雕刻,保存完整的只是若干小型的,大的均附著于建筑上。李濟研究殷墟石刻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商朝人所用的圖案及其設計和安排,現在仍有若干保存分布在太平洋各處的民族中。李濟對殷墟發掘的貢獻,至今無人望其項背。
一名考古學家,一生中對一個古人類遺存,連續發掘15次,這是人類考古史上的奇跡。基于此,今日殷墟以其恢宏的畫面吸引了天涯旅人,此乃李濟之功!我徜徉遺址,環顧四周,但見萋萋芳草中巧妙地點綴著形態各異的殷商動物石雕,石雕環抱中那高聳藍天的司母戊大鼎、仿造商代茅屋的紀念館、玻璃覆蓋的奴隸墓穴、深入地下的甲骨、怪峻的婦好墓、森嚴的王陵,錯落有致地沐浴在斜陽之中,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秦維憲【原標題: 李濟:發掘殷墟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