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布紡花不賺錢,一心想看二股弦。”這句流傳于河南省武陟縣城鄉的諺語,充分說明了當地群眾對傳統戲劇二股弦的喜愛。每逢節慶,那質樸、渾厚而熱烈的二股弦戲便搭臺開演,鬧翻整個鄉村。
二股弦起源于明嘉靖年間,是土生土長的戲種,因伴奏樂器是二股弦,就取名為二股弦戲,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歲月的沖刷和沉淀,二股弦的韻味愈加醇厚。但隨著其他新興劇種的出現,它漸漸被塵封在記憶里,曾傳唱于豫北村莊的二股弦一度面臨走投無路的尷尬處境。目前,全國僅有武陟縣大封鎮大司馬村一個業余劇團。
風雨飄搖之中,國家保護“非遺”的政策挽救了二股弦。在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扶持下,二股弦劇團先后在河南師范大學、鄭州廟會、焦作師專、河南省藝術中心等地進行了演出。
“光靠政府資金扶持還不中,關鍵得讓劇團有自己的生命力。演員有戲唱,唱戲有人看。”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劇團團長丁瑞魁說。
據了解,當地文化部門已協助劇團整理了數十本劇目,對一些不能再次登臺演出的劇目進行了錄制,并做成視頻資料,并移植新劇目,讓二股弦更契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讓久居鄉野的二股弦再“唱”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