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傳說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農業的發明者,醫藥之祖,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簡介
神農:
【遠古】神農氏
姓名:伊耆,姜
別名:神農氏,烈山氏 ,炎帝
民族:華夏
職業:部落首領
國家:中國
生平與貢獻
炎帝神農文化與中華龍文化
《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實際上炎帝神農氏應是新石器歷史時期的一個延長時間很長的部落氏族。炎帝神農氏即神龍氏族,龍祖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及黃龍氏,龍在中國政治、文學、藝術、習俗及信仰中都有鮮明的印跡,成為華夏民族的標志。
炎帝神農氏族崇拜神龍,與少典妃安登(亦稱女登)感神龍首生炎帝神農的創世傳說有關。
《竹書紀年》記載:“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稱,又曰伊耆氏。”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四庫全書》、《帝王世紀纂要》均沿襲《竹書紀年》的記述。伊川古有“伊侯國”之稱,安陽殷墟甲骨文卜辭中有“中牧于伊侯”的記載。
“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第一代炎帝神農氏誕生即在伊,據《春秋緯·元命苞》記載:“少典妃安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農。人面龍顏,好耕,是謂神農,始為天子。”這是流傳千載的創世傳說,歷代經久不衰。華陽之華,指宜陽花果山的華山,今稱岳頂山,亦稱花山。華之陽,東南方。神龍即伊川龍頭溝的天然石龍,位于華山東方約四十余公里,這里有常海山、羊(洋、楊)海山、常水、羊架坡、牽羊坡、姜溝(降龍溝),石龍在常水之源北側溝壁。
石龍全長九十多米,高九米:五,頭西身東,尾藏匿于山中,頭、須、牙、眼、爪、翅、鱗俱全,頭長方如鱷,利齒上下兩排,張口長舌居中,印吻、吻前雙須前伸上昂,下頜平,眉上龍顏,頂生雙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龍頭平展仰起,龍頸向后復向下彎曲,又平與腹相連,龍背生巨翅,龍爪從龍胸向前伸出于頜下,落爪于地,通體連貫,三波九折,宛若騰云駕霧,為名符其實的“神龍首”。炎帝神農氏的母親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游玩時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龍首,激動萬分,竟有所感,生下兒子,長大后有盛德,教民種五谷,發展農業,嘗百草,創中醫中藥,稱為農業之神,“故人號曰神農氏”。我們常說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很可能來自這個傳說。
歷代對少典妃安登(亦稱女登)感神龍首生炎帝神農的記載不絕于史:
《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書·符瑞志》:“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農。”
《路史·后紀三》:“炎帝神農氏,姓伊耆,名軌,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農于烈山之石室。”
《綱鑒·三皇紀》:“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原標題: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