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山古剎位于石龍村13社。明永樂年間馬湖府同知朱懋建,是永樂帝封“伐木運京”建宮殿的三座神山寺廟之一(另兩處一在屏山中都神木山,一在鹽津),并賜建“救國護民”坊一座。古剎原名天寶宮,取“物華天寶”之意,其山古名鳳嶺,也因之更名“天寶山”。為道教宮觀,清乾隆年間華峰山觀音寺方丈道玉和尚至此宏法始為佛道合一寺院。后歷經廢毀,僅存老君殿,故又名“老君廟”,民國時期衰落,1956年將古寺全部拆除,材料運至石龍殿修建糧庫和學校,僅建草房一間供解放前留下的守廟人住,1983當地群復建為瓦房,并塑十余尊神像。1992年更名“佛光寺”,并經縣人民政府批準為合法宗教活動場所。天寶山古剎現復建有佛殿、老君殿各一重及東廊房及廚房,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有佛、道諸神像32尊。天寶山古剎碑群原有數十通,1958年全部被挪作修天寶山水庫,2005年當地群眾從水庫中挖掘出殘碑19通,年代從乾隆至民國均有,大多為重修天寶山老君廟功德碑。其中有一通地界碑尤為珍貴,可惜此碑損毀嚴重,大多字跡不清,只能略知其內容。大意是記載了乾隆年間歷年捐贈廟產糧田界限和天寶山古剎界限。
天寶山古剎碑群如此輝煌大氣,它是什么時候修建的呢?天寶山《清嘉慶四年碑》載:(括號和省略號為字句無法辨識,下同)“從來莫為之前雖弗彰,莫為之后雖弗傳。今滇南分縣大沙里天寶山古剎乃大明馬湖同知朱伐木有功,敕封“護國救民”,建坊......默為于云川......移蒙修理,廟貌巍峨......飄搖,今......無奈功(工)程浩大,一木支爰(援),叩化四者士農工商隨湊錙銖......嘉慶四年冬月初一日立”。《重修天寶山古剎碑》載:“......湖府同知建于大明初,誠古剎也。昔者廟宇嵯峨......百余年而不衰,第后年遠漸久,經理乏人,以致......非復向時之興盛也矣。余等見此不勝戚然,哀其......時訓謀僉同,于是各出錙銖約,款百金,乃將老君廟(修)整,但功(工)程浩大,所費甚鉅(巨),余等家中本資無力重修......舊者新之,缺者補之,露者蓋之,神靈之憑依者整......事也,又何俟余等之贊揚也哉。物竭鄙枕而樂義歟......”。《民國重修碑》記:“云南綏江縣大沙里之天寶山,舊有.....皇封......正殿,明太上老君殿矣......神靈顯靈,每逢圣,四方來朝者絡繹不絕于道,蓋因神圣之靈故......墻壁傾頹,神像傾倒,苔痕生于神座錄,草滿山門,由是爐斷香火,路......侵蝕,棟折檐崩,神將壓焉。故商諸同事集本里富有胄者數人公議......老君正殿修理不日告成,至東西兩廊并諸神各殿亦朽壞不堪者,意欲......捐,只得出簿募化,惟仁人君子慷慨樂捐,共動厥事。從此鴆工危......之,固光芒耀也,且金玉姓字,永功貞珉,抑陰德鴻仁定膺辱,福......”明嘉靖《馬湖府志》卷二《秩官》載:“朱懋,永樂二年任(馬湖府同知),由舉人(升任)。(因)采大木有功以保留任,十八(年)遂還籍本府雷坡鄉(今雷波縣)”。從以上碑銘和散見于各類史志資料中可知:明永樂年間,因修建北京皇宮,令馬湖府采伐楠、樟等木運京,木材“粗三丈,長數丈”。其伐木地點有三,一在今屏山縣中都,后永樂帝封為“神木山”,并建神木寺,翰林院侍讀學士胡廣奉敕撰《神木山記》。一在今綏江縣三渡至羅坪、銅鑼壩一帶。一在今鹽津縣境內。伐木運京工程結束后,朱懋因功受到封賞,三個伐木地也予以建廟供神以示對當地的誥封和恩賜。天寶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朱懋牽頭修建起來的,由于是皇帝封賜,因此天寶宮極為奢化,占據半座山峰。天寶山古名鳳嶺,《馬湖府志》稱其為龍湖十二景之《鳳嶺晴云》,風景極其優美,選此建神廟,則取“大木出于山中,乃物華天寶而名也”。從乾隆地界碑所載和現場遺址考查,明代天寶宮占地約150畝,由下至上分別為朝拜廣場、救國護民坊、山門、天寶宮、神木宮、天燈臺、上元宮、天后宮、三圣宮、老君殿、繳香臺。明朝建立以后,道教承宋元舊制,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派系,官方發給不同的度牒。明朝皇室因鑒于世居龍虎山張陵后裔在道教中的影響,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除“天師”稱號,改授為正一嗣教真人。在明代皇帝中,特別崇奉道教的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在位),他自號“玄都境萬壽帝君”,躬親禮齋,許多道士被授予“少保”、“禮部尚書”等官銜,參與朝政。明代歷世還在京師設置道箓司,在各府設置道正(紀)司,在各縣設置道會司,將道教事務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范圍。建于宋熙寧二年(1069年)的馬湖府萬壽觀至明代時為道紀司駐地,天寶宮與之近在咫尺,初創時為萬壽觀派遣道長駐觀,明宣德年間(1426——1435)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寓于萬壽觀及灰獺溪(今珠寶洞),派其弟子駐天寶宮。明末清初,社會矛盾激化,寺廟宮觀衰落,直至乾隆三十六年,華峰山觀音寺方丈道玉和尚至此宏法始為佛道合一寺院。明末清初,天寶山古剎逐漸衰敗,乾、嘉、道三朝捐修不斷,碑刻甚多,有“云南大沙里天寶山......僧等在殿......出簿叩化四方......鐔各永垂千古......乾隆四拾......”。“修普賢碑,皇清乾隆四拾(四)年歲次己亥......”。“乾隆叁十六年歲在辛卯辰月谷旦。”道光己丑碑:“嘗聞積善者必獲禎祥,舉念者自有神知。今我滇南副屬大沙護竹里古剎天寶山殿宇巍峨,神尹顯應,每至上元燃點天燈,寺......近冷落。余等在廟商議將昔年(糧)谷伍石入廟內輪流交簽會......
天燈,庶等人神共慶,萬古如斯。今將在會捐底(的)名列于后......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歲次秋月”等碑記。其中最為有名者當為張仲良買季兆暄田地捐贈天寶山事跡,現存天寶山佛光寺會首陳有昭處兩份地契,均為皮棉紙,長40cm,寬30cm。一份為乾隆三年(1738年)張仲良購季兆暄糧田兩處的契約,一份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永善縣所頒發給張仲良買地一處地契。從乾隆三年張仲良購糧田捐給天寶山寺廟起,兩份地契即由天寶山老君廟代代相傳。張仲良一族也因累世為天寶山寺廟捐地捐款捐物,在當地影響極大,故民間有天寶山寺廟為張氏家廟的說法。從地界殘碑中可以看出天寶山廟產糧田地達數百畝,是當時周邊地區經濟實力較強的寺院。天寶山古剎原存明清文物較多,繳香臺有明代五行六合道家石香爐一座,高60厘米,直往1.2米。原供有乾隆年間制紫檀老君諸神像四尊,于1997年被盜。(原標題:天寶山古剎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