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是一個暖陽高照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和朋友一道去游覽雁翎關。
車子往東駛出三門峽市區不遠,從交口右轉上249省道沿著山谷一直向東南方向進發。路邊樹木蔥郁,莊稼茂盛,野花盛開,飛鳥啁啾,不由人心曠神怡,物我兩忘。
如今的249省道所走路線,就是古時候“襟帶兩京”的崤函古道中的“南崤道”。雖然歷經數千年滄海巨變,時過境遷,但高山峻嶺、大河峽古依然顯現著古道的艱難和險峻。車剛過菜園,山谷驟然變窄了許多,道路也崎嶇了許多。待汽車馬達轟鳴喘著粗氣爬上長長的一段山坡,翻過石門水庫,但見兩邊大山對峙,山峰高聳,山上樹木蒼郁,山谷空曠寂靜,澗河彎彎曲曲,道路時隱時現,令人隱隱生出些許恐懼之感。
山路伴著澗河在山谷中纏來絞去,汽車在峽谷中左右盤旋,上上下下,大約有二十多分鐘的光景,終于來到了“扼秦分陜、兩京鎖鑰”的雁翎關前。
從西往東看,雁翎關就像一扇大門當當正正橫亙在山谷正中,堵住了山谷的去路。只見一條長長的慢坡順著山勢呈“C”字形緩緩而上,高高的山頂上呈現出一窄窄的豁口,看起來雖不十分驚險,但足可以稱得上是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到了山頂,站在隘口東望,但見公路北拐下行,在半山腰處借助北邊山勢又折身向南,到關隘東邊山谷旁,順著山谷緩緩向東延伸而去。
當地朋友介紹說,據史料記載:雁翎關為南崤要塞,關口海拔851米,寬度約200米,最窄處約30米,關內關外,重巒疊嶂,關北響屏山為諸山之宗,又有上天梯、墜馬崖、絕命巖等名勝,不用目睹,光聞其名就足以使人心驚膽戰了。在修建“洛三公路”、“249省道”時,對雁翎關山頂關隘進行了拓寬和下挖,對兩邊公路進行了大規模改造,雁翎關才有了今天這樣“有驚無險”。
站在這悠悠的千古雄關上,聽著朋友激情的介紹,看著周圍蒼茫的大山,耳邊仿佛響起遠古的喊殺聲和刀槍的撞擊聲……
最早發生在雁翎關的戰事,可以追溯到夏代。夏朝第十五代帝王夏后皋與敵對部落發生戰斗,戰死于此,尸體就埋葬在西北的山丘上。
發生在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便是秦晉崤之戰了。公元前627年1月,晉國在此伏擊東征鄭國未得逞而返回的秦軍,待秦國大軍浩浩蕩蕩地走進崤陵狹地后,悄悄封鎖住了兩頭,然后奮起沖殺,使毫無準備的秦軍潰不成軍,盡喪于此。
公元27年,赤眉軍在雁翎關一帶遭劉秀軍截擊, 8萬人全部被滅。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的武裝力量曾多次在此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斗。1945年5月,陜縣人民民主政府縣長薛文高帶領地方抗日力量與日軍作戰時,在此英勇犧牲。
一條古道悠悠不斷,一座關隘千年屹立。崤山古道上,多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雁翎關前,群雄爭霸,刀光劍影,白骨累累,血流成河。如今,古道成了溝通南北連接城鄉的省級要道,關隘成了人們觀賞游玩憑吊歷史的名勝風景,真的是令人百感交集,浮想聯翩。
歷史就像滾滾黃河、滔滔長江,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原標題:悠悠雁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