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門峽市區往東約20公里,有一座大山。大山將陜縣菜園鄉和宮前鄉分開,一條公路從山梁的崖豁上穿過,彎彎曲曲通往菜園、店子和洛寧。這個崖豁便是古時的雁翎關。莫看它現在是一條普通的山豁,當年卻歷經殺戮,數十萬人葬身于此。于是,一個小小的山關,就這樣被寫進了歷史。2010年端午節的前一天,我驅車來到雁翎關。站在并不陡險的高坡上眺望,只見一條慢坡道由西至東攀繞而上。到了山頂,公路突然變成S形向東延伸。一輛接著一輛的貨車、小車穿梭而行,顯得忙忙碌碌。山坡上,雖然有幾處石壁,但并不見驚險。問了當地老人,他們說,那是十年前三(三門峽)洛(洛寧)公路修筑時使用了炸藥,原來的險處基本上被炸掉了。聽了介紹,再看看陌生的雁翎關,耳邊仿佛響起遠古的喊殺聲和刀槍的撞擊聲……
最早發生在雁翎關的戰事,可以追溯到夏代。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它的活動范圍便是晉南、豫西一帶。因為當時夏朝政權是由家族部落轉化而來的,統治基礎很不穩固,常常遭到敵對部落的侵擾。于是,在這樣的侵擾中,它的首都不斷遷移。歷史學家認為,夏朝第十五代帝王夏后皋曾在雁翎關與敵對部落發生戰斗,夏后皋戰死于此。由于當時條件所限,將士們就地將其埋葬于雁翎關西北的山丘上。發生在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便是秦晉崤之戰了。公元前627年1月,晉國在此伏擊東征鄭國未得逞而返回的秦軍。晉軍利用雁翎關路段的陡險地形,待秦國大軍浩浩蕩蕩地走進崤陵狹地后,悄悄封鎖住了兩頭,然后奮起沖殺,使毫無準備的秦軍潰不成軍,盡喪于此。
公元18年,山東東部有一支農民起義軍,他們將眉毛染紅,號稱赤眉軍,發展到十萬人以上。赤眉軍與漢軍對峙,一路殺來,所向披靡,攻入長安后殺了西漢皇帝劉玄。隨后劉秀于洛陽稱帝,并派將領鄧禹西征赤眉軍。赤眉軍因糧草不足,被打敗后8萬殘兵向東而退。公元27年,赤眉軍退到雁翎關一帶,遭劉秀軍截擊。在激烈的戰斗中,赤眉軍8萬人終被消滅,將領樊崇投降后也被殺害。據了解,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也成為敵我雙方的爭奪之地。我黨的武裝力量曾多次在此與日本侵略者較量。1945年5月,陜縣人民民主政府縣長薛文高帶領地方抗日力量與日軍作戰時,在此英勇犧牲。
自古關隘血遍地。雁翎關,這個古時險關,留下了征戰者的腳印,也留下了無數人的鮮血。1960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來到雁翎關,曾專門對夏代文化進行實地考察。(原標題:雁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