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三門峽大壩風景區

2012/4/23 17:24:35 點擊數: 【字體:

 

    黃河三門峽大壩,AAA級旅游區(點)。距市區14公里,車程20分鐘。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50年代的新中國,三門峽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幾十萬水利精兵為了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齊奔三門峽,修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這座新中國水利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大壩,這座當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唯一的一個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開工,1961年建成,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墻壩,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主、副壩總長為857.2米。電站廠房為壩后式,全長223.88米,寬26.2米,可安裝8臺發電機組,現有7臺機組,裝機容量41萬千瓦,為低水頭徑流發電。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使兩岸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黃河自古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一條狂暴的害河,水情復雜而又難以治理。其實在黃河的源頭是清澈見底的溪流,從源頭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都是一條百利而無一害的好河,正如人們常說的萬里黃河唯富一套。到了中游黃土高原地帶,黃河攜卷著大量的泥沙,奔騰而來,咆哮而去,形成了世界有名的“黃色河流”。而到了下游,由于流速減緩,泥沙沉淀,導致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懸河”奇觀,直接威脅黃河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黃河的危害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的心腹之患。新中國一成立,黨和國家領導人立即著手治理黃河。但因為三門峽大壩的原設計是前蘇聯專家,而他們對黃河的泥沙問題又了解不多,所以在設計時只求壩高庫容大,忽視了泥沙淤積問題,致使5年間泥沙淤積量達5041立方米。從1964年開始,對大壩工程多次進行改建,最終使庫區淤積大為減輕,進出庫泥沙基本平衡,實現了防洪、防凌、灌溉和發電、供水等綜合效益。僅發電一項,截止1986年已收回國家對這項工程的全部投資。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世界各國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渾水發電,不僅做了有益的嘗試,而且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黃河上的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是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谷水流湍急,建壩后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神門、鬼門三島屬巖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于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于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后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三門峽大壩的建設,始終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周恩來總理曾三次到工地現場。主持會議,研究工程建設問題。劉少奇、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彭真、陳云、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鄧穎超、羅榮桓、陶鑄、郭沫若、習仲勛、萬里、李鵬、胡啟立等領導同志也都曾來此指導工作。董必武同志視察了三門峽大壩以后,曾欣然命筆《觀三門峽樞紐工程》四章,并為建設者寫下“功邁大禹”的題詞。郭沫若視察后寫道:“鬼斧神工天作險,人工民斧險為夷;三門峽上英雄漢,動地驚天大史詩。”1999年6月19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三門峽大壩視察,對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
 
    三門峽大壩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三門峽谷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似天池銀河。兩岸青山綠樹,延綿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冬三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凌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
       
    黃河每年都從黃土高原上卷走億萬噸的泥沙奔流東去,是一條典型的黃色河流。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黃河水清看作時和歲豐的征兆,甚至把“黃河水清”和“太陽從西邊出來”看作是同樣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然而今天,三門峽大壩的建成改變了大河的顏色,使黃河水清這一千古奇觀在三門峽變成現實。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黃河三門峽水庫碧水連天,清波粼粼。乘坐舒適的游船,徜徉于碧水藍天之間,沿河栽種的垂柳孤懸河心,碧玉妝成的樹冠,使人恍若身處海市蜃樓、蓬萊仙境。到了冬季,天然的濕地和良好的水質又吸引了數以萬計的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到這里棲息越冬,這些白色的精靈或浮游水面,或翱翔高空,巡視大河,天人合一,萬物空靈構成了一幅丹青畫卷。三門峽因此成了黃河上最大的白天鵝聚集觀賞地。三門峽市也因此被譽為“天鵝之城”。
       
    每年的6月至10月,黃河便恢復了它濁浪翻卷、一瀉千里的本來面目,這時是大黃河漂流的最佳時機。漂時,橡皮舟隨波逐流,順水勢而下。這十幾公里長的黃河隨山勢,忽狹窄、忽開闊;忽奔瀉、忽平緩。湍急處,橡皮舟在浪尖上跳躍穿行,漂漂忽忽;開闊處,橡皮舟在水面上四平八穩,悠悠蕩蕩。遠看群山時隱時現,近看波濤撲面而來。兩岸時而青草萋萋,時而童嶺禿山,時而柳林一片,時而古渡木船。小舟過處,時時驚起群群結伴戲水、候食的灰鸛。駕舟揮槳,擊水中流,或沖入峰頂,或滑入谷底的那一份驚險、刺激,定會讓人充分感受“風口浪尖,飄飄欲仙”。
      
    1996年,大黃河漂流特色旅游線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三大江河專線漂流項目之一。
      
    在三門峽大壩的下方,一座不起眼但卻象擎天柱似的石島巍然矗立,它就是數千年來被世人傳頌并被譽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石。
 
    相傳這塊石頭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古時的三門峽谷,石島、暗礁犬牙錯落;懸崖絕壁,森然聳立。過往的船工們要想將船順利撐過三門峽谷,必須要在船過三門時朝砥柱石直駛過去,在船與石幾乎將要相撞的一剎那間,石前的回水就會將船輕輕撥劃,從而使船工們獲得九死一生的成功。
      
    如果大家有機會上到石島上去,將會看到在石島上刻有“朝我來”三個字。這三個字里面蘊含著一個壯美的傳說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支船隊在一位久經考驗的老艄工的率領下,順流而下來到了三門峽谷,船工們沐浴更衣,焚香祭拜,原指望誠心能使河神讓他們的船隊順利通過三門峽,誰料想就在船隊駛進三門峽谷時,突然間天氣驟變,狂風、暴雨一并襲來,山谷內更是濃霧彌漫,濁浪滔天,讓船工們既看不清水勢,又辨不明方向,眼看著就要船翻人亡。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老艄公奮不顧身跳入急流之中,連聲大喊“掌好舵,朝我來”。聲如洪鐘,蓋過水聲。船工們立刻精神大振,齊心協力,駕船朝著發出喊聲的地方直沖過去。船隊順利駛過了三門峽谷,當驚魂未定的船工們再回頭望三門時,老艄工已變成了一座巨石,象擎天柱似地昂首挺立在驚濤駭浪中。
     
    中流砥柱石作為黃河上的一大奇觀,千百年來,無論是遭遇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經受驚濤駭浪的沖刷,砥柱石都巍然屹立在這里,水漲它也漲,永遠淹不沒沖不垮。歷史上無數的文人學士,對它推崇備至,并為它吟詩作畫。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曾揮毫賦詩:“禹鑿鋒砒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住三門險,根隨九曲深。”唐太宗李世民更以帝王之大氣寫道:“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1958年春,周恩來總理視察大壩工地時,也曾指著砥柱石風趣地說:“砥柱就這么大,沖刷了這么多年它還在那里”。它雄踞河心,成為船工們的指路燈,也從未向任何風暴低過頭,所以,人們稱它是黃河精神的凝聚,喻它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黃河古棧道,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游北岸,距市區18公里。是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漕運遺跡。因唐代以前我國都多建于關中,為確保首都長安及西北戍軍的糧草供應,朝廷及商家每年都要經黃河漕運向關中運送大量的糧食和物資,而三門峽是必經之地。
      
    從遺跡上可以看出,黃河古棧道是在緊靠三門峽谷的黃河兩岸陡壁的河水沖擊處開鑿出一條狹窄的石路,再在路斷處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樁搭成小道,供船夫們在上面拉纖上溯。現在的漕運遺跡在三門峽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今天登上古棧道,還會發現開鑿在棧道壁上的一個挨一個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人們在石洞上釘進木樁,借此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繩索讓纖夫攀援,遇到風浪,即可就近把船栓住。 作為黃河漕運必經之路的三門峽,當時的地勢、水勢是十分險惡的。曾有詩這樣形容“鬼門幽幽深百篙,人門逼窄愈兩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輕鴻毛”。凡是來往的船只,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沒。所以從西漢開始,每年的枯水季節,朝廷都要征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這一段黃河進行疏通,并修鑿棧道。
      
     棧道的開鑿時間已無法考究,現存最早的石刻是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棧道上的,可見棧道的開鑿時間還要更早一些。棧道上還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黃河古棧道不僅是古代黃河纖夫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研究我國東西交通史和黃河漕運史的珍貴文物。
     
    張公島、煉丹爐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游靠近右岸的人門河口處。它們的名字來源于傳說故事。相傳古代有個姓張的艄公,經常目睹三門峽谷因水道險惡,浪激波涌而船翻人溺的慘狀,就決定在島上結廬為庵,義務為來往船只導航。后人為了紀念這位老人,就將該島起名叫張公島。在張公島上,有一個形狀像香爐的巖石,在巖石上有一個凹下去的圓坑,很像是盛放鐵鍋的灶口,據流傳它就是仙人老子煉丹時用的“煉丹爐”。相傳春秋時,三門峽附近兩岸的田莊、農舍都被大水淹沒,百姓只得離鄉逃生。一天老子騎著青牛踏水而來,看到百姓的苦情,就決定在此修一座橋,讓大家過河逃生。造橋必須用仙法,但煉好仙丹才能行法。于是,他便沿岸尋找,最后選定此處作為煉丹的地方。煉丹爐是否煉出仙丹來,不得而知,但由此卻引出了“老子煉丹”、“老子造橋”、“老君削石”、“神火煉山”等神話故事。至今當地百姓還流傳著“正月二十三,老君煉仙丹,家家貼金牛,四季保平安”的民謠。(原標題:三門峽大壩風景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三門峽市人民政府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