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也許對舉世聞名的“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并不陌生,可是您對古老的黃河三門峽,以及蘊含在其中的中原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嗎?前不久,河南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成語中原》欄目組,將鏡頭再次對準了這片中原文化的“富礦”。提起古老的黃河三門峽,總會使人聯想起與水有著不解之緣的華夏文明。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三門峽由此而得名。今天,您如果有機會漫步在三門峽大壩上,熱情的導游會仍會給您講述關于中流砥柱、張公島、梳妝臺、黃河古棧道等許多古老而動人的傳說!
長河落日圓
據考古發現,早在五、六十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伴水而居、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繁衍生息了。大約在五、六千年以前,這里就形成了以黃河定期泛濫為自然依托的較發達的農耕氏族部落。公元前21~前11世紀,這里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屬虢國,秦置三川郡,西漢改為河南府,漢武帝時置弘農郡,北魏置陜州后一直延續至明、清!
船在柳梢行
三門峽水庫,在非汛期和春灌蓄水時節,呈現出高峽平湖、碧波蕩漾、嵐影沉浮、輕舟犁浪的壯觀景象。近年來,每年都有上萬只白天鵝飛抵越冬,為冬日寂寥的黃河增添了一道生動亮麗的風景,使母親河顯現出生命活力,千年古峽也因此而成為豫西旅游勝地。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庫好水,三門峽才顯得比其他北方城市更加鐘靈毓秀,卓然不凡。作為一座新興的移民城市,當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如今已經有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傳人。在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共同培育了具有廣泛包容性的城市文化:不僅人與人之間和諧友愛,人們更把這種愛向大自然延伸——在河南省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三門峽庫區濕地,棲息繁衍著大量的珍稀水禽:瀕危鳥類丹頂鶴及黃嘴白鷺、大天鵝、小天鵝、普通孜拆、鹊鹞、红脚鲳仮红鲳仮灰鹤、雕鴞等,無不受到市民的悉心呵護。依托三門峽水庫,三門峽市于1986年推出了“黃河游”旅游項目,1992年入選國家級“黃河之旅——中華民族之魂”旅游線路,2003年又被國家旅游局列入“王朝街道”旅游線路推向***市場,成為該市旅游龍頭項目和精品品牌。今年,三門峽市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現在正積極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
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了經濟環境的改善。近幾年來,三門峽市招商引資高潮迭起,韓國、新加坡、日本等海內外客商應接不暇。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援助“面向21世紀城市規劃管理和發展試點項目”選取的6座中國城市中,三門峽榜上有名。目前,三門峽市正在認真實施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1世紀城市規劃、管理與發展”援助項目。按照省、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和建設自然山水城市的戰略目標,三門峽市已經制定了新的城市規劃,城市性質和功能也將據此進行科學定位。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座經濟繁榮、環境優美、人杰地靈的自然山水城市,將在世人驚奇的目光中從豫晉陜金三角地區“浮出水面”。古老的中原文化,也將從這里再次煥發出奪目的青春光彩。(原標題:三門峽大壩風景區景色迷人文化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