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三國地理之虎牢關

2013/7/12 8:58:15 點擊數: 【字體:


三國地理之虎牢關
 
    【緣起】

    因《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三英戰呂布,虎牢關名垂天下,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掩蓋了虎牢關的歷史光輝,更因為對“三國”文化的歷史附會,歷史悠久的成皋故城也被渲染成三國時期的呂布城、點將臺、跑馬嶺,洗盡 “三國”的脂粉,虎牢關與成皋故城的真面目逐漸還原,我們也得以接近那些真實的戰爭。

三國地理之虎牢關

劉棟杰/圖

    明清虎牢關僅存的印跡

    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一虛構的戰爭,讓虎牢關名垂天下。至今,這一戰爭的影響猶在,三英的英勇事跡逾千年而不滅。

    從滎陽汜水鎮西行,過汜水河,即為虎牢關。這是明清時期的虎牢關布局;⒗侮P村村民王小生仍記得這一時期虎牢關的構造:巍然聳立著雄壯的關門、關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門之西即為三義廟,是為感念劉、關、張三英戰呂布而建。

    新中國成立后,關門、關墻、三義廟被毀,三義廟中的古碑則被拉到汜水河鋪橋,如今殘毀大半,又被拉回到新修的三義廟旁,其上刻字模糊,歷史的記憶含混不清,唯有三義廟前的一通古碑,殘留明清時期虎牢關的舊影:這通古碑刻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高約2米,寬約0.7米,上部已經斷裂,楷書“虎牢關”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這是明清虎牢關僅存的印跡。

    明清時期虎牢關杳然已逝,但其布局及殘跡尚在。它們殘留在三英戰呂布的歷史演義中,依稀這里就是三英戰呂布的真正戰場。

    事實上,明清至今的虎牢關布局,已非“三國”時期的虎牢關布局。洗去“三國”的脂粉,虎牢關自有其不滅的歷史光芒。

    只不過,長久以來,虎牢關的歷史光芒,被《三國演義》的歷史演義所覆蓋,《三國演義》雖然使虎牢關名揚天下,但同時也毀掉了虎牢關的歷史之實。

三國地理之虎牢關

    虎牢關名稱和位置不斷變更

    走出“三國”的影子,虎牢關面目隱約。

    虎牢關之名,源自西周時期。據《水經注?河水》記載,周穆王姬滿在圃田澤打獵,命隨從掠林驚獸時,忽然看到有老虎在蘆葦叢中游蕩,“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為關,漢乃縣之”。

    在周穆王“柙虎”于此之前,汜水是周武王之弟虢仲的封地,史稱東虢;因“柙虎”于此,方有“虎牢”之說,因此得名虎牢關。

    虎牢關之名,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朝代更替,屢有變化。自秦代起,開始在“虎牢”設立關口:秦代名之為虎牢關,東漢建武元年置成皋關,東漢靈帝中平元年設旋門關,魏、晉為黃馬關,隋設金堤關;東晉太寧三年趙主石虎諱虎為武,唐代避高祖李淵祖父諱,亦改虎為武,稱虎牢關為武牢關;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以虎牢關為“玉關之樞會”,“鼎邑之要沖”,詔改為行慶關;明洪武四年改虎牢關為古崤關;明晚期至清復為虎牢關;因在汜水之西,有時也被稱為汜水關。

    這些關口名字雖然更迭,但其位置大致就在“虎牢”之地,而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虎牢”的范圍涵蓋汜水鎮一帶廣泛的地區,春秋時期也曾在此筑虎牢城,某個時期很可能并非只有一個關口。

    站在如今的虎牢關前,我們已無法追尋虎牢關在歷史變遷中的原本面貌,更難以窺探其地質變遷。

    據滎陽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歷史上的虎牢關,并非在今天所在位置,它一直在汜水鎮以西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游動。王應麟在《通鑒地理通釋》中曾說:“虎牢之險,天下之樞也,在虢曰制,在鄭曰虎牢,在韓曰成皋。”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呂布城原是戰國成皋故城

    “虎牢”之地向為險要之地,這是歷代在此設立關口的原因。也正因為其險要,歷代還在此設立城池,據城防御。

    穿過虎牢關,沿虎牢關村樓溝組西行數公里,即到達大伾山,這里不僅有演義于《三國演義》的呂布城,還有呂布的點將臺和跑馬嶺。

    事實上,村民所謂的呂布城,乃是戰國時期始建的成皋故城,其北臨黃河,東臨汜水河谷,面積達60萬平方米,現在還有10多米高的西城墻,這段城墻被當地村民演義為呂布的跑馬嶺;而所謂的點將臺,也只不過是成皋故城的西門。

    北魏酈道元提到成皋故城,說“成皋縣之故城在伾上,縈帶伾阜,絕岸峻周,高四十許丈,城張翕險,崎而不平”。攀爬到故城西城墻和西門之上,南望崇山峻嶺,北俯黃河天險,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酈道元所謂的“城張翕險”的氣勢。

    這里是西進關中,東出齊魯的門戶。從春秋起,諸侯爭霸,至戰國時代,依舊不休。當時的韓國處于秦國和魏國兩個大國之間,不斷遭到它們的侵襲。韓國當時在山西上黨一帶還有一片土地,而其都城新鄭到上黨只有一條不足百里的通道,為了保護這條通道,韓國在通道兩側各建一城,這就是東邊的滎陽城(今鄭州市古滎鎮)和西邊的成皋城。這也是最早建造的成皋城。

    成皋建城以后,與虎牢關連為一體,成為東方六國與秦國往來的唯一通道,控東西交通要沖,易守難攻,《戰國策》和《史記》有“絕成皋之口,天下不通”之語。這也是秦國垂涎成皋城,滅掉韓國,并據成皋城、滎陽城進擊六國而得天下的原因。

    站在成皋城城墻之上,歷史的風煙邈不可及,但風濤拍打著城墻,諸侯爭霸的廝殺之聲仿佛猶在。

    開裂的墻體,隨著不時拍打的黃河浪濤,連同枯草與野棗枝,一同沒入水中。“這幾年,成皋故城墻已經塌垮了幾十米,說不定哪天,在黃河岸邊的點將臺(西城門)也會不見了。”虎牢關村村民張海青說。

    張海青說,隨著黃河的不斷擺動,故城的西北城墻已經沒入黃河,東北城墻已經沒入汜水,剩余的西南、東南城墻也在不斷地坍塌。

    按照現在的記錄,在滎陽黃河每年都要吃掉1米的山體,成皋城西北2公里遠的虎牢城,在南北朝時已被黃河吃掉,成皋城西門緊靠黃河,它還能堅持多久?

    發生在虎牢關的兩大真實戰役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記住了虛構的三英戰呂布,記住了只有三國歷史的虎牢關,卻忘記了虎牢關過往的輝煌,忘記了成皋城的存在,以及那些真實的歷史戰爭。

    在虎牢關與成皋城,歷史上有名的戰爭有數十起,最有名的莫過于劉邦與項羽的成皋之戰和李世民與竇建德的武牢之戰。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韓兆琦在成皋故城考察時曾說,成皋故城記錄了楚漢戰爭的具體地形地貌,是劉邦、項羽對峙的核心地帶。事實上,在《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有“(劉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的記載。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成皋故城對雙方的重要性。

    劉邦的勝利就在于認識到奪下并守著成皋的意義:最初,劉邦、項羽在滎陽形成對峙,劉邦處于弱勢地位,被困于滎陽城中,糧道被項羽主力切斷,無奈只得讓大將紀信扮作自己詐降,而他則逃進成皋城,又從成皋渡河北上修武。奪韓信兵權后,再渡河奪取成皋,通過激將法激出項羽大將曹咎出城大戰,從而奪得成皋城,從此一直占領成皋城與項羽周旋。成皋得失,成為楚漢戰爭的轉折點,劉邦最終逼得項羽烏江自殺。

    另一場著名的戰爭則是武牢之戰(武牢即武牢關,李世民祖父名虎,唐代為了避諱,改虎牢關為武牢關)。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鄭帝王世充,王世充向占據河北的夏帝竇建德求助,竇帶領30萬大軍一路攻陷管城(今鄭州),推進到牛口(今滎陽牛峪口)。

    李世民深知武牢關的重要,帶領3500人迅速占據武牢關,以阻竇建德西進,切斷了竇與王世充的聯系。

    李世民據武牢關之險,閉門不出,與竇建德打起消耗戰;又悄悄派一支部隊截斷竇軍糧草;隨后牧馬黃河北岸,裝出已無糧草的跡象,引誘竇軍發動最后的進攻。

    竇建德果然上當,在汜水東岸擺開二十余里陣勢,欲與唐軍決戰。誰知李世民讓軍隊閉門不出,等到竇軍疲憊不堪正泄氣的時候,猝不及防地殺出,最終生擒竇建德,為唐王朝的建立贏下了關鍵的一仗。(李長需)【原標題:三國地理之虎牢關】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滎陽市旅游和文物局 2012-10-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