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唐宣宗的“后香嚴寺”時代

2013/7/15 17:40:00 點擊數(shù): 【字體:


    當年,李怡香嚴寺里潛心修行,顯露遠大志向
  
    登基后,撥亂興佛,勵精圖治,頗具太宗風范

    引子

  唐宣宗為僧之事,唐代已有多種記載。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等書都有光王李怡潛逃為僧,游方各地的記載,游方處不唯河南,還有江南諸地。

  也有學者認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說,主要源于佛教中人,是因武宗滅佛而宣宗興佛,僧人感激不盡,才大造輿論。

  宣宗為僧說,隨時間推移,流傳日益廣泛與神奇。到了明代,“宣宗隨智閑禪師南陽學法說”占據(jù)上風。

  智閑,晚唐名僧,曾為香嚴寺第六代住持,他性格嚴謹,言語簡潔,聰敏過人,以“擊竹悟道”成名。其成名地,就在香嚴寺外茂密的數(shù)百畝竹林中。

  智閑是青州(今山東益都)人,先求學于百丈懷海禪師,后轉投于溈山靈佑禪師。靈佑很喜歡他,要求嚴格。有一天,靈佑對智閑道:“我問你,當你還在母親腹中時,你自己情形如何?”智閑無語。之后他渡長江向北云游,當他到達南陽淅川時,得知慧忠國師無縫寶塔和寺院仍在,就來到香嚴寺定居。他每日到慧忠塔前神游,反復想著那個無解的問題。

  一天,他在香嚴寺外竹林里挖筍修竹,地上有片破瓦,他隨手擲出,不料,破瓦碰到一棵竹子上,發(fā)出“嘩啦”破碎聲。智閑忽然頓悟。題詩一首: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A

  李怡香嚴寺“立志”“修心”

  當年李怡在香嚴寺拜智閑禪師為師時,智閑“擊竹悟道”,已很有名氣。他想試試李怡的志向,就將李怡帶到寺院周邊游歷。

  他帶著李怡來到香嚴寺龍王泉西邊玄太溝口,此地有一瀑布,高約30米,從山口飛流直下,宛如一匹白布面朝東方朝陽,因而得名“白布朝陽”。美景至今仍存。

  智閑指著瀑布說:“穿云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

  李怡會意,應聲道:“溪間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智閑點頭。他已試出弟子的遠大志向。

  之后,智閑常派他除草、擔水,并多次單獨給他講經說法。六年過去了,李怡逐漸成熟。智閑圓寂后,已登基為宣宗皇帝的李怡敕封他為“襲燈禪師”。

  李怡于公元847年回長安登基,開始了他的“后香嚴寺”時代,但他的道德理想,可以說是智閑幫其打造完成的。

  李怡承繼大統(tǒng)后,成為晚唐罕見的明君,其統(tǒng)治十三年,成為晚唐罕尋的承平之世。在晚唐眾多皇帝中,他聲譽最高。《資治通鑒》評價:“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民愛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歷史學家認為,宣宗的這些特質,與其早年流落民間有關。一個“口銜金湯匙出生”的皇子,民間經歷使其明白了自己應承擔的一些責任。

  B

  興佛撥亂,爭取民眾支持

  中國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四次較大的滅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后周世宗滅佛。其中有三次滅佛事件發(fā)生在國家分裂時期的局部地區(qū),只有唐武宗滅佛,發(fā)生在統(tǒng)一時期全國范圍內,影響遠超其他三次。武宗為何要滅佛?具體情況如何呢?

  唐朝建立后,以道教為國教,但佛道斗爭一直突出。武宗即位后,接受了道士趙歸真“佛道不能并存”之說,政治上武宗“為使不雜中華之風”,把佛教和外來宗教都列入排斥之列。經濟上則因為佛教太有錢了,“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會昌五年即845年,武宗下詔,“反佛毀寺”。

  事實上,武宗滅佛從會昌二年就已開始,到會昌五年,滅佛行動大規(guī)模鋪開,只有皇家恩設寺院,才能保留僧三十人,其余寺院全拆,僧人一律還俗。長安和洛陽起初允許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后又規(guī)定各留兩寺,每寺留僧30人。

  武宗“大革佛教之命”,共拆除寺廟4600余所、私立僧居4萬余所,26萬余僧尼還俗,沒收寺院長生田數(shù)千萬頃,沒收奴婢15萬人。另外還強制從波斯傳來的景教、摩尼教徒還俗,外國僧人送還本國收管。

  武宗規(guī)定,拆寺的木料用來修繕政府公寓房舍,金銀佛像上交國庫,鑄鐵佛像熔鑄后制造農具,銅像、鐘、磬等物熔化后制為錢幣。滅佛行動使唐朝政府在財力、物力、土地等方面得到好處,增加了納稅人口,擴大了國家經濟來源。

  滅佛的另一后果,是社會上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日本和尚圓仁曾寫親歷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唐國僧尼本來貧,天下僧尼盡令還俗,乍作俗形,無衣可著,無物可吃,艱窮至甚。凍餓不徹,便入鄉(xiāng)村,劫奪人物,觸處甚多。州縣捉獲者,皆是還俗僧。”“天下強盜皆為僧,令人咋舌。”

  唐宣宗繼位,對佛教是死里逃生的大事。可以想象教徒們對他的感戴之心。他聲稱,“佛尚不殺而仁,且來中國久,亦可助以為治”。

  他繼位后辦的頭件大事便是興佛。他下令,凡“會昌”所廢寺宇全部修復。長安和洛陽除恢復原有寺院外,新增多所寺院,每寺置五十人。天下州郡,也都有所增添。五臺山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劫后仍存的,加以修飾,每寺度五十僧人。

  之后,他又下詔,京畿及郡、縣,“士庶要建寺宇,村邑勿禁;兼許度僧尼,住持營造”。可見其復興佛教之心之殷切。自他即位以來,“修復廢寺,天下斧斤之聲,不絕于耳”。

  唐宣宗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及民眾的支持,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政治基礎打牢,他才能以自己的意志刷新政治。

  需要指出的是,前皇滅佛,后帝興佛,并非唐代佛教獨具興衰的特點。北魏太武帝滅佛,文成帝即位立即“初復佛法”。北周武帝滅佛禁道,周宣帝即位,很快“初復佛像及天尊像”。后周世宗滅佛,但他執(zhí)政不到六年,就被宋太祖趙匡胤取代,宋太祖提倡拜佛之風,對佛教有效地加以利用。

  四次滅佛都很快得到了恢復,究其原因,主要是佛教日益中國化,“本牢根大”,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作為精神力量,也有助于帝王鞏固自己地位。

  C

  勵精圖治,成就“大中之治”

  唐宣宗興佛后,開始抑制挾持皇室的宦官集團。雖然大動作無法實施(他也是由宦官擁立上臺),但還是盡了努力。

  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將《貞觀政要》書于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

  鑒于前任晉升高官太濫,唐宣宗在整頓吏治上下了大工夫,對高官人數(shù)嚴格控制。官員各以品級授服色,當時衣紫色、啡色為高官,為三四品。唐宣宗的侍從官拿著紫、啡二色服相隨,但有時半年宣宗也不會賞出一件。

  對魚肉百姓、作威作福的官員,唐宣宗一經發(fā)現(xiàn),必予制裁。有個奉旨出外辦事的使者,途經砍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投宿驛站,見所食之餅黑,鞭打驛吏出血。唐宣宗斥責使者:“砍石為深山所圍,此餅豈是容易得來!”并將這個使者發(fā)配到恭陵(唐高宗、武則天長子李弘之陵)看墳去了。

  淮南大饑,民眾流亡,帶宰相銜的節(jié)度使杜棕荒于游宴。唐宣宗知道后,將其調為虛職。

  唐宣宗最重視地方最高長官刺史的任命,他認為這些父母官的政績,直接關系到民心向背。他規(guī)定,刺史必須到京接受他的當面考察,以定可否。

  唐宣宗善納諫的程度,僅次于唐太宗。湊巧的是,唐太宗納諫,得了魏征;唐宣宗納諫,得了魏征五世孫魏謨。唐宣宗拜其為相并感嘆:“魏謨有祖風,我心極重他。”

  唐宣宗臨朝,對群臣如待賓客,從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嚴不可仰視。奏畢,他臉上放出微笑,讓群臣閑語,或問里坊瑣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經一刻時辰,復嚴肅告誡群臣:“卿等好自為之,朕常擔心卿等負朕,日后難以相見!”顯示出其恩威并施,御下有方。宰相令狐說:“我秉政十年,最受恩遇。然每次奏事,未嘗不汗透脊背。”

  唐宣宗“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歷史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由于他的勵精圖治,使得我們時隔一千多年后,能夠在當時混亂不堪的歷史迷局中,有幸瞥見一抹盛唐余暉。【原標題:唐宣宗的“后香嚴寺”時代】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浪網 2011-01-17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