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伏牛山:恐龍沒落的見證者

2013/7/16 9:50:33 點擊數: 【字體:


    白云山所處的伏牛山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由西北向東南綿延800余里,這古老的大山見證過恐龍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龍沒落的秘密。伏牛山南坡蘊含的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豐富,全世界無出其右。近兩年在伏牛山北坡,還發現了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這些化石的出現也如恐龍蛋一樣在學術界內外成為爆炸性新聞。

  與中國許多更加廣為人知的山川相比,伏牛山一如生活在它腳下的河南人,顯得寬厚、內斂、沉默。它地處河南省西南部,屬于被稱為“中國大陸的脊梁”的秦嶺造山帶。

  伏牛山東西綿延八百余里,南坡和北坡的盆地里村莊星羅棋布,以農業為主要生存手段的人們在那里繁衍生息。人類的活動帶來喧囂,而大山則始終在沉默中保守著秘密。直到有一天,人們意外地發現,原來這古老的大山曾經見證過人類之前的地球統治者恐龍的沒落與絕滅。

  在當地的傳說中,故事是這樣開始的。30多年前的20世紀70年代,一名地質學的研究生放假回到自己的家鄉南陽市西峽縣,他發現村里人用來砌墻的石頭有些特別。那些石頭呈現卵形,一個一個像甜瓜那么大,表面隱約透出青綠的顏色。假期結束的時候,他拿了一塊“石頭”回學校,請他的導師鑒定。結果導師認出,這根本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恐龍蛋化石。從此,人們開始發現,原來伏牛山的地表之下埋藏了大量已經石化的恐龍蛋。

  親眼見過的人說,當地農人整地造田時確實經常可以發現那種圓圓的、帶殼的石頭,認為其簡直就是天生的建筑材料,于是便搬到地頭砌成矮墻,防止水體流失。但是,在專業的地質學者看來,前面那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卻完全是一種演繹。盡管當年恐龍蛋化石的發現的確出乎意表,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的王德有高級工程師從1974年就開始研究恐龍蛋,據他回憶,恐龍蛋化石更為接近真實的發現過程是這樣的。70年代初,全國都在尋找石油,從大慶到渤海灣,再到江漢平原。當時的江漢石油指揮部也到河南來找石油,首先在南陽市桐柏縣找到了亞洲最大的天然堿礦。而當時的河南第12地質隊意識到,既然桐柏縣找到了堿礦,那么西邊的西峽縣、淅川縣,也有可能做出同樣的發現那個時候,這些縣的地層被認為是相同時期的。

  現在看來,當時對地層的判斷并不正確,其判據中摻雜了更多人為的而不是科學的因素。地質隊當然也并沒有找到意料中的天然堿礦或者石油。不過,他們找到了意料之外的恐龍蛋化石。在淅川縣滔河鄉東南方向的馬家村的一個山坡下,恐龍蛋化石埋藏很淺,有些甚至已經被水沖了出來。地質隊于1974年首先在那里發現了它們,人們由此開始走進伏牛山不為人知的過去。

  最后的樂園   

  今天的伏牛山群峰,平均海拔居河南省之首,其中最高峰達到2215米,高度在1800米到2200米的也不在少數。而在7000多萬年前的晚白堊世,伏牛山比現在要低得多,平均只有600到800米高。換句話說,那時的伏牛山地區更像是丘陵。

  其時伏牛山地區河網密布,但沒有大的湖泊。氣候也與今天大為不同,大概跟現在的西雙版納、海南的氣候更為接近。

  這樣的環境十分適合恐龍繁衍。有古生物學家猜測,當時有大量的恐龍住在這里,到了產蛋的季節便會成群結隊來到河邊,集體繁育自己的下一代。恐龍的習性與龜鱉有幾分類似,它們習慣于將蛋產在水邊,每一窩從5枚到20枚不等,最多的可以達到80多枚。

  在今天的西峽縣丹水鎮三里廟村,人們建了一個“恐龍遺跡園”來展示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恐龍蛋化石。走入其中一個依山開鑿的236米長的恐龍蛋“隧道”,抬頭便隨處能夠看到依然鑲嵌在巖壁上的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實際上,據古生物學家估計,三里廟四周1200平方米的范圍內,約有恐龍蛋化石2萬枚,目前還有很多成窩的蛋化石埋藏在地下。

  恐龍遺跡園的“鎮館之寶”是一盤呈環形放射狀排列的橢圓形恐龍蛋化石。據猜測,恐龍下這些蛋時,先選擇一個相對穩定或較平坦的地方,然后用爪子在地表面刨起一個圓形小坑,以此為中心作環周運動,產蛋一圈。然后,為蛋蓋上薄薄的一層沙土,向外移動,以同樣方式下蛋,直至下完為止。從“鎮館之寶”可以看出,橢圓形的恐龍蛋兩兩一組,這可能意味著某些種類的恐龍是雙輸卵管產蛋。

  這一猜測也從江西一具雌竊蛋龍化石體腔內發現的恐龍蛋獲得佐證。竊蛋龍所屬的獸腳類恐龍擁有雙輸蛋管的構造,它是成對地生蛋,它生出兩個蛋之后將其排好,然后又開始生下一對,直至十幾枚蛋將窩填滿為止。過去科學家曾猜測,恐龍蛋成對出現可能是恐龍父母為了保住后代而將蛋偽裝起來的結果,而新發現表明這更可能是兩枚蛋幾乎同時產下而造成的。

  今天看到的數量巨大的恐龍蛋化石,昭示著伏牛山的南坡曾經是恐龍聚集的樂園。但是,包裹化石的泛紅的土層則暗示出,這里可能是它們最后的樂園。化石所在的地層顯示出它們是從晚白堊世遺留下來的,而那時正是恐龍的最后時光。

  一些古生物學家相信,恐龍并不是在突發事件中消失的,小行星撞地球或是來自宇宙的輻射都不是罪魁禍首,伏牛山才是恐龍消亡的直接見證者。晚白堊世的伏牛山地區氣候逐漸變得干燥且長期高溫,造成需要在特定溫度下才能孵化的恐龍蛋無法孵化。這就好像龜蛋的孵化對溫度要求非常嚴格一樣,只有幾度的浮動范圍,而一旦高出某一溫度就會不利于孵化。另外一方面,恐龍自身的機能在此時開始衰退,生殖力下降,造成有些蛋產下時沒有受精。所以,恐龍在自身失去平衡的同時受到環境的壓迫,逐漸絕滅,空留下一窩窩未能孵化的后代。

    蛋里乾坤   

  1974年地質隊在淅川縣首先發現恐龍蛋化石,接著便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態勢。附近的西峽縣、內鄉縣也都發現了大量恐龍蛋化石。但是這些發現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少關注,人們的注意力幾乎完全在石油上,因而地質隊又繼續去了河南的其他地方進行地質普查和找礦。恐龍蛋化石便被冷落了一陣子。

  直到十多年之后,南陽的地質隊才開始把注意力真正放到恐龍蛋上。他們以每枚5元錢的價格從當地人手中購買恐龍蛋化石,然后以三四十元的價格賣給科研院所。這一行為讓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河南南陽的恐龍蛋資源,全國各地乃至海外來此購買和挖掘的人也越來越多。風潮到1993年達到了頂峰。那時,一枚恐龍蛋化石甚至能賣到上千美元,因而盜挖嚴重。

   盜挖行為對珍貴的科研資源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研究人員對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就好像是在與盜挖賽跑。在這樣的背景下,1993年前后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那一年里,古生物學家還在內鄉縣采獲一具不完整的、無任何頭骨材料保存的恐龍骨骼。后于2000年被命名為“諸葛南陽龍”,以紀念“南陽五圣”之一的諸葛亮。伏牛山地區既發現了恐龍蛋化石,又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這雖稱不上僅見,但也是不多見的。在四川,在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都是僅僅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而沒有發現蛋化石。一種解釋是,這些地方的化石年代更加久遠,比如四川的恐龍化石是從侏羅紀遺留下來的,那時正是恐龍繁盛的時代,恐龍蛋能夠順利孵化,所以沒有留下蛋的化石。

  我國最早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是今天的內蒙古二連浩特和蒙古國的牙道黑達組(DJadokhta),那是在20世紀20年代。而世界上最早發現恐龍蛋化石是在1869年,發現于法國南部。

  盡管伏牛山地區并不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但其蘊含的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豐富,全世界無出其右。在一些產蛋較集中的山坡上,平均每平方米可含蛋四五枚。已被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有8科12屬36種,使河南省成為我國發現恐龍蛋省份中種屬最多者,這些種屬占到我國恐龍蛋化石種屬總數的80%,占到世界總數的70%以上。

  這些蛋大小各異,差別很大。有的如雞蛋大小,直徑4.-6厘米;有些扁圓形的蛋可以長達半米。目前聲稱發現的最長的橄欖狀的蛋達到了61厘米,這種巨型蛋被一些學者稱為“西峽長圓柱蛋”,是我國獨有的。不過這個長達61厘米的蛋,包括一些研究了幾十年恐龍蛋化石的學者都沒有親眼見過。

  古生物學家分析這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結構,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伏牛山地區古氣候的變化。晚白堊世早、中、晚期的恐龍蛋的氣孔表現出不同的結構。比如早期氣孔發達,而到了中期,雖然蛋殼中仍有大量氣孔,但它們中的許多并不與外界相通。這被認為是恐龍蛋適應氣候變化的一種策略。氣孔的這種變化是為了能夠應對逐漸干燥和炎熱的氣候,而氣孔的變化表明晚白堊世早期也曾有過短暫的潮濕氣候。

  不過,目前古生物學家并不清楚的是,到底哪種恐龍產哪種蛋。一種大致的猜測是,食肉恐龍下的蛋比較長,而食植物恐龍下的蛋較圓。兩類恐龍對自己的蛋的保護也有著不同的態度,食肉恐龍更注意保護自己的蛋,而食植物恐龍則比較隨便。但也有學者對這些觀點持懷疑態度,認為不完全是這樣。   
  
    北坡化石寶庫   

  恐龍的遺跡不僅僅出現在伏牛山的南坡。近兩年在伏牛山北坡,尤其是洛陽市汝陽縣附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這些化石的出現也如恐龍蛋一樣在學術界內外成為爆炸性新聞。

  最初,汝陽縣的農民發現了一種奇特的骨頭,它們舔起來都有粘舌頭的感覺。人們于是把這些骨頭當作“龍骨”來賣,認為可以入藥,用作止血消炎。后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所謂的“龍骨”實為蜥腳類恐龍的骨骼化石。

  據此線索,研究人員推測,河南的汝陽盆地應該有巨型恐龍的化石。古生物學家已經知道,蜥腳類恐龍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是當時陸地上最大的恐龍。2007年的發掘證實了他們的這一猜測。亞洲最胖的恐龍發現于此。

  其中,亞洲最胖的恐龍經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博士與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人員研究命名為汝陽黃河巨龍,它體長達到18米,重60噸左右體重相當于10頭大象。它與發現于甘肅、號稱國內最肥胖的“劉家峽黃河巨龍”具有非常親密的關系,但比劉家峽黃河巨龍的個頭要大得多,研究者認為它應代表該類群的一種新成員。

  研究人員已經在汝陽、欒川一帶發現了6種新的恐龍。其中還包括“洛陽中原龍”,它是我國目前已知唯一的、證據確鑿的大型結節龍類甲龍,此前學術界曾認為中國沒有結節龍存在。還有河南欒川盜龍,它是亞洲除蒙古國及中國東北之外發現的第一個馳龍類化石。

  被稱為欒川盜龍的恐龍是新發現的馳龍類恐龍。馳龍是一種體型中小的食肉恐龍,它們中的一些種類體表披有羽毛狀的皮膚衍生物,或是具有現生羽毛的特征,為鳥類起源于小型獸腳類恐龍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另一種對于研究鳥的起源有重要啟示作用的恐龍竊蛋龍也在伏牛山北坡被發現。它們具有許多鳥類的特征,因而它們曾經被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是不會飛的鳥類。

  竊蛋龍獲得這個名字算得上是遭到了冤枉。最早的竊蛋龍由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于1923年在蒙古的火山崖所發現,由于當時發現時,一個恐龍骨架正好趴在一窩蛋上,而在周圍發現許多角龍類化石骨架,因而它的研究者奧斯朋認為它是在偷吃角龍類的蛋時,遭到滅頂之災的,于是稱其為嗜角龍蛋竊蛋龍。但后續研究則表明,它其實是在保護自己的蛋或者是像現在的鳥類一樣孵蛋。研究人員最近在欒川發現了一只非常小的幼年竊蛋龍骨架。

  在談到這些世界最小的竊蛋龍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呂君昌博士相信,研究欒川地區的竊蛋龍,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竊蛋龍類之間的演化關系和竊蛋龍類的古地理分布,另一方面也可以探討小型獸腳類恐龍和鳥類之間的趨同演化關系,乃至進一步研究它們之間趨同演化的原因。

  汝陽、欒川化石群的研究人員還表示,在汝陽、欒川發掘過程中,發現的多個大型肉食類恐龍牙齒,以及農民收藏的肉食龍零星骨骼化石,表明河南汝陽—欒川地區有大型肉食龍存在。而我國至今還沒有發現較為完整的大型肉食龍類骨骼化石,在全世界也僅有美國有較為完整的霸王龍化石和蒙古國的特暴龍。因此,河南發現的暴龍化石線索可能會引領他們發現更多暴龍的秘密。

   豐富的種類和密集的分布讓我們不難想象出,伏牛山的北坡也曾經是恐龍的天堂。而南坡存在大量蛋化石,北坡存在大量骨骼化石的情形,也讓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的一些學者生出猜測,恐龍棲息和產卵可能不在同一地區,它們或許是在北坡棲息,而在南坡下蛋。當時伏牛山類似丘陵的高度,看上去也讓這種跋涉成為可能。不過,當時的伏牛山南北向寬度比現在要長,大約是現在的兩倍,所以如果存在這種跋涉的話,恐龍的路途要比現在遠得多。研究人員甚至還給出了當時恐龍遷徙的幾條路徑。

  但是在其他學者看來,這種南北間遷徙的假說更像是關公戰秦瓊。原因很簡單,北坡的恐龍與南坡的恐龍完全不在同一時代。南坡的恐龍蛋是距今7400萬到9300萬年前出現的,屬于晚白堊世的中晚期,而北坡的恐龍雖然尚未確知其生存年代,但應早于這個時期。

  古生物學家相信,通過詳細地研究欒川的新化石群,有可能發現恐龍絕滅界限,為研究恐龍的絕滅原因提供重要信息。   
 
    無言的見證  

  今天的伏牛山里,年平均氣溫只有十五六度,早已不像恐龍絕滅時那般炎熱。金錢豹、野豬、鴛鴦、水獺成為山里的動物,再也沒有動物成群結隊從山上下來到河邊產卵。流經內鄉縣的湍河邊上建起了河南省寶天曼自然博物館,為來這里的人們展示著伏牛山億萬年來曾經在這里生活過的動植物。

  寶天曼是河南省建立起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后來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還是河南省第一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據說,寶天曼這個名字最初是“漫天寶”,后來在流傳過程中才顛倒了過來。漫天寶這個名字的確是非常貼切,不管是在地下還是在地上,寶天曼和整個伏牛山都蘊藏著數不清的寶貝。

   現在的寶天曼,有植物近3000種,其中不乏瀕危珍稀植物。被稱為古化石的銀杏樹在西峽縣并不服老,干枯了數十年還能再發新枝。寶天曼的珍稀植物占到了河南省珍稀樹種的80%,是河南省珍稀植物最集中、最豐富的地區。豐富的植物和適宜的氣候使得今天的伏牛山依然是動物的樂園。

  伏牛山在揚子板塊和華北板塊的碰撞中誕生,它見證過恐龍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龍沒落的秘密。只不過大山無語,所有這一切都要靠人們從遠古留下的蛛絲馬跡中來發現。【原標題:伏牛山:恐龍沒落的見證者】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國家地里網 2008-08-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