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陽日報 》報道,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也是南陽市博物館建館50周年紀念日,更是新的南陽市文化博覽中心奠基開工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到來之前,南陽市博物館副館長張曉剛用“往事如歌”和“春華秋實”總結了博物館建館50年來的風雨歷程。由此,我們也從這位老博物館人這里知道了南陽市博物館的來龍去脈。
南陽市博物館的由來
南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不論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后的頭10年里,南陽一直缺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博物館。之前的文物工作由原南陽民眾教育館和原南陽市文化館代理。
上世紀50年代末,國家開始重視博物館建設。在此背景下,同時也是為了迎接建國10周年,1959年春季,當時的南陽市委根據地委指示,以武侯祠為基地,成立了南陽歷史博物館和臥龍公園,兩個牌子一個機構合署辦公。武侯祠道房院的幾間房舍就是博物館的陳列室。至此,南陽首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
當年夏天,南陽歷史博物館在道房院籌辦了第一次歷史文物展覽,450件珍貴歷史文物第一次出現在市民眼前。
南陽歷史博物館建館之前,南陽文化館就收藏了大量的漢畫像石。作為南陽歷史文化的代表,單獨辟出一室展出漢畫像石是南陽歷史博物館的必需。1959年夏季,南陽歷史博物館于武侯祠北側興建了漢畫館,并遴選了331塊漢畫像石按畫面內容分類陳列。 當年10月1日,南陽歷史博物館《南陽歷史文物展覽》和漢畫館正式對外開放,參觀人數達4萬人次。
此后相當長時間,南陽歷史博物館承擔了全區的地上地下文物保護工作。隨著考古發掘和征集工作的開展,南陽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不斷增加,南陽歷史博物館也專設了文物庫房,大批珍貴文物基本得到良好保護。
1965年,南陽歷史博物館更名為“南陽市博物館”,這個館名一直沿用至今。早期的南陽市博物館曾舉辦過“南陽歷史陳列”、“歷代貨幣展覽”、“收租院展覽”、“南陽人民反帝斗爭展覽”等具有南陽地方特色的展覽,這些展覽極大地豐富和活躍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第一任館長——杜學祥
提起南陽市博物館,不能不說第一任館長杜學祥。杜學祥從1958年就開始參與博物館和臥龍公園的籌建工作。盡管他任職時間不長,但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第一任館長。
據南陽市博物館大事記記載,杜學祥當年曾致信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請其為南陽武侯祠題寫匾額和為新建的漢畫館題寫館名。正是杜學祥的這封信,南陽“武侯祠”和“漢畫館”得到了這位大家題寫的墨寶,并沿用至今。
眾多珍貴文物從未展出
南陽市博物館成立50年來,為南陽的文物保護工作和南陽的兩大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仍設于武侯祠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尤其是因沒有足夠的場地和安全方面的考慮,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博物館很少舉辦文物展覽,這對一個博物館和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說是件可嘆的憾事。
據張曉剛介紹,南陽市博物館目前收藏各類文物1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和國家二級珍貴文物多達400余件。這些最能反映南陽歷史脈絡、體現南陽歷史文化底蘊的文物,長期存放于庫房,很少對外展出過。
新博物館呼之欲出
五十載春華秋實,半世紀歲月如歌。新的博物館——南陽市文化博覽中心將于今天破土動工。這座位于南陽解放廣場東側,以博物館為主的博覽中心,將成為南陽新的標志性建筑。張曉剛說,博覽中心建成后,全市的精品文物都將集中在這里展示。有了這座博覽中心,南陽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展現在人們面前。她在提高城市品位的同時,還可增強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輻射力。
一座能記載城市清晰歷史脈絡的博物館,必將成為南陽人了解南陽、熱愛南陽的文化搖籃。 (記者 葉子蘭)【原標題:南陽市博物館:五十年往事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