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與伏牛山之間,有一個特殊的地名叫獨樹鎮七里崗,因此地處于兩山余脈連接處所自然形成的一個小缺口,所以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路上著名的‘血戰獨樹鎮’戰斗就發生在這里。”9月4日下午,方城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血戰獨樹鎮》的編者李延齡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將記者帶到了獨樹鎮七里崗。
血戰獨樹鎮 血染七里崗
。保梗常茨辏保痹拢保度,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在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進行戰略轉移,即開始長征。2980名將士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的帶領下,從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后,采取了聲東擊西戰術,跳出了桐柏山區的包圍圈,計劃取道泌陽、方城以東的獨樹鎮、保安寨地區,向伏牛山前進。但紅二十五軍的意圖被國民黨第四十軍軍長龐炳勛覺察。龐炳勛令該軍一一五旅返回方城縣獨樹鎮的七里崗、硯山鋪一帶截擊,駐葉縣第四十軍騎兵團南下保安寨配合堵截,騎兵第五師由泌陽出發,向獨樹鎮“圍剿”。而紅軍后面還有國民黨軍的五個支隊在緊追不舍。1934年11月26日天剛亮,紅二十五軍已接近獨樹鎮七里崗,軍長程子華下令:留下一個團就地阻擊追趕的敵人,大部隊繼續前進。
獨樹鎮七里崗,是伏牛山東麓向南延伸的一條土崗。許南公路將七里崗攔腰截斷,路基下降十幾米,形成一個人工地塹,搶先到達此地的國民黨第四十軍第一一五旅和騎兵團已埋伏在這里,并形成了弧形阻擊戰線。1934年11月26日下午1時許,紅二十五軍二二四團沿七里崗脊北進,當接近許南公路時,埋伏在公路兩側的敵軍突然發起猛烈進攻,雪野中頓時槍聲四起。就在這千鈞一發的緊要關頭,政委吳煥先當即從交通員身上抽出一把大刀,大聲疾呼:“同志們,現在是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共產黨員跟我來!”
見先頭部隊戰斗已經打響,徐海東副軍長帶領部隊跑步趕了過來,同時命令后續部隊迅速搶占陣地,最終擋住了敵人的進攻,穩住了陣腳。
整整一個下午,紅二十五軍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附近崗坡上,到處都是尸體。不少紅軍戰士死的時候,還死死地抱住敵人的尸體,怎么掰都掰不開。天黑以后,紅二十五軍撤到張莊附近,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連夜突圍。紅軍不熟悉路,張莊的農民王永合主動請纓,帶著部隊走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獨樹鎮七里崗戰斗,紅軍負傷200余人,犧牲近百人。附近村民回憶,戰斗結束后,他們從戰斗最激烈的地方,一截斷溝中就抬出了近20具紅軍戰士的尸體。“他們都還是娃娃,嘴上還沒長毛呢!”
獨樹鎮戰斗,是紅二十五軍長征中生死攸關的一場血戰。這次戰斗,紅軍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挫敗了國民黨數萬步騎兵的猛烈合擊,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將紅二十五軍圍殲于長征途中的陰謀,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為紅二十五軍勝利完成戰略轉移任務,并先期到達陜北,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北上并在陜北建立革命大本營奠定了基礎。
今日獨樹鎮 別樣紅色游
江澤民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大會上,稱這次戰斗為“血戰獨樹鎮”,與飛奪瀘定橋,激戰嘉陵江等著名戰斗并列長征史冊。1996年11月,經中央辦公廳批準在獨樹鎮七里崗上建立“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紀念碑”,于1997年11月26日落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獨樹鎮七里崗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遺址,已經成了紅色教育基地、旅游勝地。每年,都有數不清的青少年和媒體記者來此紀念、憑吊、游覽。在紀念長征勝利六十周年期間,大河報、長江日報、揚子晚報等媒體還沿著紅二十五軍足跡,來此采訪報道。
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期間,南陽市郵政局特制作啟用了一枚郵政紀念聯體郵戳,紀念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該紀念郵戳圖案由飄揚的軍旗、南陽地圖及紅二十五軍轉戰南陽線路組成。宣傳文字為“轉戰南陽,喋血獨樹”。
“方城縣旅游資源豐富,有楚長城、陳勝故里、張騫封侯地、張釋之祠、火燒博望坡遺址、佛溝摩崖造像,其中紅色旅游資源有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遺址,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前方指揮機關舊址,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烈士紀念館等。”方城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兼方城縣旅游領導小組副組長白振國告訴記者,“方城縣已將羅山縣何家沖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方城獨樹鎮戰斗紀念地、淅川荊紫關革命戰斗紀念地、盧氏紅鐵索關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等景區穿成了一條以紅二十五軍為主題的‘長征精神游’紅色旅游線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和游客來此緬懷革命先烈,學習長征精神,重走長征路。”(首席記者 郭啟朝通訊員孫宇文圖)【原標題:南陽方城七里崗: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