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黃河碑林開園儀式在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隆重舉行。
黃河碑林籌建于1984年,薈萃當代海內外專家學者、偉人、書法名家手跡于一體。籌建過程中得到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和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著名書法家舒同、啟功、張海等先生積極倡導并參與其間,歷經二十余年共征得稿件8000余件,勒石刻碑近1200通。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河南省委、鄭州市委提出建設文化強省、強市發展戰略的實施,黃河碑林這一具有重要價值的項目列入鄭州市文化建設的議事日程,被列為鄭州市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項目。成立了由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王文超,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原主席沈鵬,鄭州市市長趙建才,河南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常有功為顧問,中共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丁世顯為籌建委員會主任的領導機構。
2009年3月30日,在炎黃二帝塑像西側谷地舉辦了盛大的碑林開工奠基儀式,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中華黃河文化研究會第一副會長張文彬、河南省政協主席王全書等領導參加。碑林依照東、西兩大分區開工建設,融景觀園林藝術與書法瑰寶于一體。其中東區作為主區,建于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炎黃二帝塑像西側谷地,占地57畝,按 “智者的思考”、“當代翰墨”、“友朋自遠方”三類建園,豎碑成林。“智者的思考” 這部分是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書法碑刻。“當代翰墨” 這部分主要展示當代翰墨名家的作品,兼少數民族的文字,體現中國多民族的文化。 “友朋自遠方” 這部分主要是國際友人、華僑的書法作品。
新建碑林與傳統碑林相比,碑刻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由組合碑墻、標準碑墻、碑墻、浮雕碑墻、編鐘墻、地面碑刻、大地碑刻和景石碑刻等多樣式碑刻組成。黃河碑林在表現書法藝術的同時將突出特色景觀、突出園林、突出生態、突出休閑的特點。其中位于炎黃二帝塑像西側近百米長的文字起源墻遠看猶如一條巨龍,通過“遠古符號”、“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歷代碑刻”、“璽印篆刻”等六種主題內容的景觀造型,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視覺感染力,濃縮、凸現幾千年來漢字及漢字書法藝術的發展軌跡,為碑林增添出厚重的文化底蘊。
西區位于大禹山北坡,占地約11畝,設計依照原始地貌,秉持尊重自然、盡可能保持原始地形,通過一條游路、兩個廣場、若干景點的串聯,打造多層次的碑林景點,碑石、廣場以及豐富的植被為人們提供一個優美宜人的游覽環境。
為了使新建碑林成為全面反映當代書法藝術最高成就的景觀碑林,在精選原有碑文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書法佳作,進一步豐富碑林內容。碑刻有從甲骨文到真、草、隸、篆等書體,形式有詩詞、聯語、格言、警句等,豐富多彩。鐫刻手法分陰刻、陽刻、線刻等類,入石刀法有平、圓、尖、麻多種。為了便于游客參觀、臨摹,整個碑林按照書體分為行草區、篆書區、楷隸區。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一期對外開放300余通碑刻。
建成后的黃河碑林將成為展示中國當代最高書法藝術成就的景觀碑刻大觀園,把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文化與亙古長流的大河緊緊連接在一起,與庇佑我中華子孫的炎黃二帝牢牢融為一體,構成一道壯美的東方文明風景線。【原標題:黃河碑林:展示當代書法藝術成就的景觀碑刻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