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洪谷隱居"北方山水畫派鼻祖" "文物寶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四

2013/7/19 9:10:44 點擊數: 【字體:

 

   
    講過洪谷山“文物寶谷”后,再回到“林泉高致”的話題。凡山水多是因人而名,杭州因蘇東坡與西施而名,紹興因魯迅與秋瑾而名,落魄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的一聲嘆息,蘇州遂聲聞天下。洪谷山在歷史與現實中,都因荊浩聞名。

    大文學家柳宗元曾講過一重要美學命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謂人的活動使山水自然之美更有文化內涵,更具美學品位。荊浩隱居洪谷山中,受美景觸動,開創了以描寫大山大水為特點的北方山水畫派,為后來關仝、李成、范寬等人最終發展完成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基礎。

    “荊浩不僅是里程碑式的畫家,還是杰出山水畫理論家,他所寫《筆法記》是我國第一篇論述水墨山水畫理論作品,是水墨山水畫早期階段理論總結,極為重要。作為一代宗師,他一直被尊崇。近代山水畫大師黃賓鴻、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都對荊浩推崇備至,而且李可染、何海霞、賈又福、龍瑞、崔曉東、陳平、王宏建等畫家都多次到荊浩隱居的洪谷山作畫采風,以太行林慮山雄、峻、奇、險之氣勢,集中表現了北雄風光,成為北方畫家典型代表。”林州市文管所副研究員張增午先生道。

    2009年8月13日上午,記者從洪谷山謝公渠首入口,順洪谷河西行l公里,抵達荊浩隱居處。荊浩隱居處已無遺跡,只有一塊石碑簡單書寫“荊浩隱居處”。

    荊浩當年結廬于此,是坐北面南,南臨洪谷河,北依龍須砦,周邊有崇山峻嶺,溪流迂回,清幽已極。到現在,山水林泉并未大改,只是緊臨“荊浩隱居處”石碑,便是某公司開發的拓展基地,硬生生把完整山景切割。

    荊浩隱居處旁,是一座青瓦頂白墻壁的建筑,由東、西、北三座房屋組成,房屋前后有幾塊菜地,房主人叫郭吉林,這所房屋,是中國美院、《中國藝術》雜志社等單位的寫生基地。

    我們進院討水喝,郭吉林正和中國美院研究生席明亮在院里看畫。畫鋪在地上,是他臨摹的荊浩作品。

    郭吉林是林州人,不是畫家但酷愛美術,他看到許多畫家到“荊浩隱居處”寫生,從“2004年開始建這個小房子,為他們提供方便”。建成后,來的畫家不少。郭吉林拿出名片給記者看,其中不乏大名鼎鼎者。席明亮是利用假期,自個兒“背著行李來朝圣的”。

    大家坐在院落里,閑看周圍山景,蟬鳴一陣響過一陣,心思淡至欲無。在此細讀《筆法記》,一時間會感悟到很多。當年荊浩在太行洪谷山撰寫《筆法記》時,曾描繪洪谷山水環境:位于太行深處,有數畝之田,并有神鉦山、石鼓巖、大巖扉等地名。老郭指點院落周圍山景,竟也絲絲相合,比如“龍須砦”是一孤峰,崖壁布滿小石洞,如龍王發怒時吹胡子瞪眼。峰頂可登高遠望。有資料講,荊浩“登神鉦之山,四望古松,因驚其異”就是指此地,這兒是荊浩作畫觀景的最佳去處。

    老郭講:“2004年前,荊浩隱居處老房基還在,連院子帶房子有二三百平方米,還有不少被砸碎的石碑。抗日時期,這處老房子還是完整的,是茅草做頂。再往前的歷史,我也講不清了。”

    再往前的歷史,只有歷代縣志上的寥寥數語,金代和尚性圓曾在此修建寺院,稱太平寺,元代重修,稱嘉佑院,后被毀。
     
    晉豫爭奪荊浩出生地

    荊浩,字浩然,五代人,生卒年不詳,河內沁水(今河南濟源市,亦說是山西沁水縣)人。

    他青少年時勤于耕讀,博通經史,習柳公權書法,工畫佛像,曾在汴京(今開封)雙林院作《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壁畫一幅。

    他擅長山水畫,尤愛畫云中奇峰立于天際。為回避政治紛擾,他隱居洪谷山,自號洪谷子。洪谷一帶崇山峻嶺,瀑布三疊,云擁翠柏,如同仙境,荊浩“遍而賞之”,繼而“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太行景物,在其筆下得到藝術的真實再現。林州,因此成為其長期隱居、開宗立派之地。

    爭奪名人出生地,自古皆有,于今尤烈。荊浩出生地自宋以來一直是懸案,一說在河南濟源,一說在山西沁水。林州人支持前說,因為兩者相輔相成。

    山西沁水并不甘心,當地學者做足文章,勢在“奪回”荊浩。他們聲稱,在沁水境內發現另一處洪谷山,其周邊山水環境,與荊浩《筆法記》所載洪谷山水環境吻合,且與其代表作《匡廬圖》畫面驚人相似,其所在中條山本是太行山延脈支系。山西人宣布,沁水境內中條山主峰歷山東麓洪谷,就是荊浩隱居作畫的太行洪谷,據此判定荊浩故鄉為山西沁水。

    但林州人有更充分的理由“自證其說”,他們認為,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認為林慮乃太行山脈最美之處,當年正是林慮的自然美景吸引了荊浩,也正是林慮的自然美景成就了一代宗師荊浩!

    林州人還認為,宋徽宗趙佶編纂的《宣和畫譜》上,明確記錄荊浩是河南濟源人。以趙佶的地位和書畫造詣,他把“基本常識”搞錯的可能性很小,況且當時荊浩還有傳人,如“基本常識”有誤,一定會有人起而反駁。如今河南濟源建有荊浩故居,投巨資興建了號稱全國最大的“九里溝”寫生基地及荊浩書畫院,并多次開荊浩研討會,濟源人亦認定荊浩在林州洪谷山隱居。河南林州也曾以荊浩隱居地之名,請國學泰斗啟功先生題字。

    洪谷寫成《筆法記》

    今林州市唐時為林慮縣,太行山脈在縣西綿亙一百八十里,總稱林慮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黃華、天平、玉泉、洪谷、棲霞等山,歷代多有隱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針對此山總結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靜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激賞太行有四季之美。

    荊浩長期隱居于此地,學生關仝也在此長期作畫。他隱居時與外界的交往記載甚少,只知他同鄴都青蓮寺有聯系,至少兩次為該寺作畫。

    鄴都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北,位于林州之東,三國時為曹魏都城。當時鄴都青蓮寺住持和尚大愚,曾寫詩乞畫于荊浩,詩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濕處,惟藉墨煙濃。”他乞的畫應是松石圖,以崖上雙松為主體,近處云煙彌漫,遠處群峰起伏。

    不久荊浩畫成贈大愚,并答詩:“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詩中反映荊浩甚喜這幅作品,同時透露出他的個人心境--“苦空情”。苦空為佛家語,認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

    大愚所說“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何意?“六幅”可釋為六張畫,也可釋為一張大畫。按漢制,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六幅有一丈三尺二寸,也許是件屏幛畫;“故牢建”意思是堅固收藏,保存完好。可能大愚原得過荊浩畫,才會說“知君恣筆蹤”。這就是專家們分析荊浩為青蓮寺兩度作畫的原因。

    兩人詩作中透露出荊浩作品的藝術特質,但理論性的總結,還是他隱居洪谷所作《筆法記》。

    《筆法記》中,荊浩遇一仙人得其指點解釋山水畫之要領:“……曰:'畫者,華也。但貴似得真,豈此撓矣。'叟曰:'不然。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華為實。若不知術,茍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

    可以肯定,荊浩并未遇仙,他只是把自己繪畫中的頓悟借仙人之名巧妙傳達。他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六要,解釋用筆四勢為:“筋、骨、肉、氣”,系統總結了山水畫的構思、構圖、筆墨技法。他的山水畫并非客觀模擬,而是融主觀于客觀的能動創造,是“度物象而取其真”表現“氣質俱盛”的藝術形象。他提出的從大量客觀景物中選擇和創造典型的理論,成為我國山水畫日趨成熟的理論結晶,在我國繪畫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又長于借鑒前人經驗加以發展,他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唐代畫家)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其繪畫筆墨嫻熟洗練,濃淡粗細兼用,對皴、擦、點、染等技法都有創新和發展。

    他開創出以描寫大山大水為特點的北方山水畫派,氣勢雄偉,風格峻拔,為后來關仝、李成、范寬等人最終發展完成全景式山水畫奠定初步格局,成為“北方山水畫派”的鼻祖。

  《匡廬圖》原型之謎

    荊浩傳世作品不多,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有《雪景山水》,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有《江山瑞靄圖》,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漁樂圖》、《匡廬圖》等,這中間有作品真偽還存爭議。

    《匡廬圖》是他公認的代表作。此畫意境宏闊博大,氣勢雄偉峭拔。為寫成“全景山水”,作者采用立軸構圖,以縱向布局為主,由下往上看層次井然。畫面下端細繪出山麓景致,樹木、屋舍、河流、石徑、撐船舟子、趕驢行人,再往上是山間峰巒、瀑布、亭屋、橋梁、林木,山光嵐氣,隱約浮動。山峰越上越高,越高越峭拔,群巒環擁下,最高峰挺然直出,上摩蒼穹。此圖集中體現了荊浩的筆法特點,勾、皴、染三法并舉,既突出了造型的結構、形態的立體感和厚重感,又顯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韻致。畫面營造上,作者將“高遠”、“平遠”二法結合,交替使用,峻峭聳立的峰巒與開闊平曠的山野共同出現,十分和諧。古松巨石與峰巒相映,更將全畫幽深縹緲的境界深刻烘染。此畫反映了荊浩理論實踐的統一,代表了當時山水畫的最高水平。

    關于這幅作品的原型,有一種說法為廬山,認為從畫名上即可證實。畫上元代柯九思題詩“嵐漬晴薰滴翠濃,蒼松絕壁影重重。瀑流飛下三千尺,寫出廬山五老峰”,更證實了這種說法。

    還有專家認為,荊浩生于北方,隱居于太行山中,《匡廬圖》并非荊浩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而是作者以北方大山加以豐富想象的產物。雖題名《匡廬圖》,實非廬山。

    《匡廬圖》原型如是北方大山,會是洪谷山嗎?

    如果持《匡廬圖》原型“洪谷說”,有兩個疑問:一是為何畫名題作《匡廬圖》?二是畫中出現很多古松,現在的洪谷一棵也無,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專家研究認為,宋高宗在《匡廬圖》上題“荊浩真跡神品”六字時,并不叫《匡廬圖》,直到清代才改作此名。這就解釋了題名有個演變過程,并非最初就叫《匡廬圖》。

    讀荊浩《筆法記》,我們還會發現,洪谷山在荊浩隱居之時遍地古松,“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虬之勢,欲附云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荊浩曾反復寫畫,正可說明《匡廬圖》中古松的來歷。“至于后世,很可能因北宋建都開封,周遭城市興起,大興土木,砍伐樹木破壞了洪谷的生態環境。以至于今日古松不存。”林州當地專家如是說。

    細看《匡廬圖》,畫面表現的是“云中山頂,四面峻厚”氣勢雄偉的北方山水,是一幅高士幽居洪谷諸景的再現圖,因此林州人堅信《匡廬圖》原型就在林州洪谷山。

    除《匡廬圖》外,歷代繪畫史籍和著錄書中,計有荊浩作品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畫占絕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畫,如《宣和畫譜》所記山陰宴蘭亭閣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以及前面提到的觀自在菩薩、鐘離訪道圖,這九幅作品都是以人物為主的。山水畫據《圖畫見聞志》記述有數十幅之多,《宣和畫譜》記有多幅,南宋《中興館閣儲藏》記有多幅。以上作品絕大多數都失傳了。

    當年云擁翠柏、如同仙境的林州洪谷山不僅是“北方山水畫派鼻祖”荊浩長期隱居、開宗立派之地,而且他還在此寫就了我國第一篇論述水墨山水畫理論的作品《筆法記》。如今的荊浩隱居處,除了一通“荊浩隱居處”石碑外,已無其他遺跡。(記者盛夏文谷武民圖)【原標題:洪谷隱居"北方山水畫派鼻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2009-09-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