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林州八景之一的“洪谷金燈”,源自洪谷山千年流傳的一個“起燈山、落燈寺”傳說。所謂起燈山,是林州合澗鎮木纂村小西坡,古時常有神燈從這兒飛起,向西悠悠而去,落到西山頂上,山頂寺院原名寶巖寺,因為有金燈降落,改稱“金燈寺”。金燈寺內今還有石窟。
傳說很久以前,木纂村有位虔誠的老奶奶,常孤身一人到金燈寺石窟焚香朝拜。山高溝深,道路如腸,她常常被累得精疲力竭。有一次,她剛攀上崖壁,沒站穩,從崖上跌了下去,在一塊巨石上踏下一個很深的三寸金蓮腳印,腳脖子受了重傷。至今那兒還留有“仙奶奶腳印”,已成一個景點。
老奶奶回家養腳傷,沒等痊愈,又拄著拐杖上了金燈寺。天黑了,她還在山路上爬行,感動了菩薩,派金童玉女點起神燈,護送她上山。老奶奶去世后,埋在木纂村小西坡上,被菩薩點化成仙。菩薩安排金童玉女服侍她。仙奶奶常從小西坡起身到金燈寺,空中來空中去,金童玉女提燈相送。因此,就出現了悠悠來去的神燈。此神燈出現,一般人不易看見,必須是春秋兩季,在洪谷寺齋戒進香,叩拜七天,夜深人靜之后,才能看到。
還有山民傳說,住在金燈寺內,不管有無月亮,數米內的東西均可看清,讀書寫字、穿針引線不會出錯。
歷代文人凡游洪谷者,對此均有記載評論。
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曾寫有長詩《洪谷金燈》,很精彩,不妨照錄:“金門寺前山突起,井底寶巖三十里。舊聞圣燈在山上,紫微侍郎宜不妄。山空月黑無人聲,林間宿鳥時一鳴。游人燒香仰天立,不覺紫煙峰頭一燈出。一燈一燈又一燈,山僧失喜見未曾。金燈脫散珠散迸,玉丸走樣光不定。飛行起伏誰控搏,華麗清園自殊勝。北荒燭龍開晦冥,南極入地多異星。豈知心光毫相有真迂,物外恍惚終難憑。腐儒心魄為動蕩,再拜中庭謝靈貺。何曾辯作劉更生,不照乃作青藜杖。昨朝黃華瀑流神所憐,今朝金門佛燈佛作緣。紛紛世議促足道,盡付馬耳東風前。”
元好問寫得客觀,雖然認為洪谷金燈不是妄言,但也指出這是自己“舊聞”而非親歷。盡力鋪敘其景之異后,他還是講“豈知心光毫相有真迂,物外恍惚終難憑”,有不置可否之意。
最后元好問認為紛紛世議不足掛齒,都可付“馬耳東風”。馬耳東風是比喻把別人的話當做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于衷,出自李白詩句“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這是文人看待此事的一種態度。與之相映成趣的是明代進士崔士啟所寫的《寶巖寺》,這首詩還被刻立于謝公祠內,詩中記載他的洪谷奇遇:“平生癖性愛煙霞,天下奇觀可稱獨。夕陽對酌發高歌,近夜看燈試默祝。忽然對山一明星,清輝晃晃如行燭。須臾數點起四山,眼底澗中五燈簇。乍明乍暗焰熒熒,還遠還近光煜煜。分明出現摩尼珠,龍女呈來照林麓。”崔進士見而大喜,大聲念佛,認為“山靈酬我欲”。之后他肅然起敬,“禪林我悟最上乘,睹此佛靈莫敢瀆”。崔進士回家后很久,洪谷金燈仍歷歷在目,令他大為沉醉。
洪谷山既有佛教的虛幻美麗世界,又有山民們艱難時世的生存。拋開“洪谷金燈”的虛幻,山民們更感戴的是為他們切實造福的人間凡人——明代謝公謝思聰。
謝公修渠林州最早
2009年8月13日,記者進入洪谷景區山門后,步行20分鐘,到達一個不大的停車場,向北行,有一片平地,無圍墻,坐北朝南有兩三座房屋,屋前有一尊謝公塑像,這就是謝公祠了。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今已有200余年。但現存建筑中,祠堂除梁架還是原有的外,墻與門窗都是新翻蓋的。
屋前謝公塑像是站姿,著明代官衣,看上去有五十歲朝上,面目慈祥。我進到帶檐廊的祠堂,里面塑著謝公坐像,一派仙風道骨,左右兩側有兩童子侍立。這也是現代人的作品。
謝公名叫謝思聰,字崇謀,號聯塘,滋陽(今河北省行唐縣)舉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任林縣知縣。他主持修建了一條深約3尺、寬約2尺的石砌水渠——共山渠,共山渠西引洪谷山水,東到辛安村,全長9公里。經楊家莊、椒園、小付街、青林、圪道、拐頭山、木纂、豆家莊、北山、馬軍池、辛安等村,11村公修共管,至今已400余年,目前上游尚存舊渠二里。
該渠通水后,有效地解決了沿渠40余村的人畜用水問題,受益百姓感其恩德,在清乾隆年間自愿集資建起了這座“謝公祠”,將共山渠改稱謝公渠。林縣百姓還曾將謝思聰入祀“名宦祠”內,民國所修《重修林縣志·宦績傳》內,明代僅選5人,謝為其中之一。
因共山渠穿過整個洪谷山谷,我進山時幾乎一直是沿渠而行的。渠被雜樹野草掩蓋著,渠水時有時無,但渠槽令人驚嘆。同行的林州文管所工作人員說:“這是用整塊石頭鑿成槽形鋪砌的。”無水渠段,在其不遠處你總能發現一條與之平行的現代開鑿的飲水渠,這正是這段共山渠被棄用的原因。
時值上午9點多,“秋老虎”厲害,行走于山路上十分悶熱。山環水繞,我們漸漸走到谷底,身側是壁立百丈的高崖投落的陰影,十分涼爽,而且共山渠開始有清澈流水了。我知道,這離渠首不遠了。
走到洪谷里溝甕峪處,一塊大石上題刻“明代謝公渠渠首”,渠旁不遠處還有修建紅旗渠時的中共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所題“功昭后世”的摩崖石刻。
看到楊貴“題詞”,一時間我有恍惚之感。自林州市區向西南走15公里來到洪谷山,我一路傍著紅旗渠的重要支渠前行。進洪谷山山谷尋幽探勝,則是一路伴著謝公渠前行。謝公渠作為林州最早的水利工程,當初楊貴書記看到它時,想來有所感觸。“功昭后世”四字,用在謝公和楊貴身上,都同樣合適。
這里有必要講幾句紅旗渠。作為林州唯一的“國寶”,紅旗渠是上世紀60年代,林州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稱為“人工天河”。工程歷時十年余,“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它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當地人畜的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
立碑眾多成歷代“教育基地”
能替老百姓辦事的人,老百姓永遠不會忘記他。謝公祠內現存明清及民國時期碑刻12通,大多是歌頌謝公渠效益和謝知縣功績的。
最早的一通是謝思聰所書創建渠道的大字碑,碑下半部已毀,使得刻石時間不明,大約是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由謝思聰所立。碑文是“彰德府郡守史公、司理吳公公議修渠建橋,源頭活水(以下缺)”。從留下的文字我們可看出,謝思聰主持修建了謝公渠,反把此功德歸于彰德府府官,不居功,不自傲,謙恭待人。
清咸豐元年(1851年)所立修渠碑上,記載了謝公渠重修情況,闡述了水利工程“前人不能復修而后人修之,后人修之而不繼之,何以使后人復繼后人也”的道理。于是,“按村莊之遠近,地畝之多寡,酌量捐輸,共成厥事”。由此可見,當時修渠辦法,是“誰受益誰負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立石碑,八字形碑額中書有“修渠碑”3字,碑文講道:“縣西謝公渠,其源出于甕峪,下注城西南之辛安池,為辛安等40余村炊及所資。乃前明萬歷丙申謝邑侯創筑,邑人感德不忘,即以謝公命渠,并建祠以祀,感也……”
民國所立的抗日軍民修復謝公渠碑也十分引人注目,它立于1939年,為林縣國民抗敵自衛團副司令徐靖遠撰文,林縣縣長張守魁書丹。碑文歌頌了謝公的歷史功績,表達了作者敬仰之情以及決心抵御倭寇、為民奮斗終生的志向。
徐靖遠是個愛國將領,原任國民黨河北民軍參謀長,抗戰時率部隊轉戰太行,抗擊日寇,后被蔣介石派特務暗殺。從徐靖遠所撰寫碑文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剛正不阿、視死如歸的民族正氣,碑文寫道:“大丈夫當生有益于時,死有聞于后,如謝公者方不負儒者人世之觀。”
眾多碑文,凸顯了謝公及謝公渠的深遠影響。謝公祠像現代“教育基地”一樣,教導歷代為官為宦者,怎樣才是造福黎民百姓。
建池鑿渠興農倡修方志崇文
明朝初年,全國所有縣份,分上、中、下三等,按等級高低決定征糧課稅數目,后又被改為繁簡兩類,繁者即優富之縣,簡者即劣窮之縣,林縣應屬后者。謝公深知林縣縣情,知道干旱給林縣人民帶來世代貧窮,因此十分重視水利建設。
1593年,為解決百姓吃水困難,他在林縣南關舊南池西側新開大池。因為舊池狹淺淤塞,滲漏嚴重,他對新開大池甚為重視,先帶領懂技術的劉勛等察看地勢,委劉勛具體負責,繪圖概算,擬出施工方案。他不忍加重人民負擔,算出方案物料費用后,自己還捐了工資。新池修成后,他又將舊池拓寬辟深,并疏浚水源,引桃源渠水注入新池,工竣,兩池俱溢,漣漪波蕩,往來打水人流絡繹不絕,謝公目睹盛景,欣然命題“阜民池”。
謝公林縣為官,看到縱貫林縣西側的林慮山上瀑響千巖、懸泉飛灑之景到處可見,不忍“水資源”白白浪費,1596年,組織人力物力開發洪谷山泉,修成共山渠,解決了沿渠40個村莊人畜飲水及農田灌溉問題。
修渠是艱難的,林州百姓中至今流傳著一個“謝思聰當硯臺”的傳說。
說是共山渠開工不久,謝公帶人到鄉下察看籌資情況,看到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太太帶著一個頭纏白孝布的小孫子,手拿一副銀手鐲,向社首說:“兒子兒媳都過世了,我人老了,孫子還小,干不動活,家無他物,我送上這副銀手鐲,你們把它當了換錢,供修渠用吧。”
謝知縣很感動,回到縣衙,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銅硯臺交給差役說:“去把它當了把錢捐出修渠。”
謝公硯臺一角刻著“謝”字,當鋪老板得知內情,十分感佩,給了個高價,把硯臺收下了。
渠修通后,社首帶領老百姓抬著一塊大匾,敲鑼打鼓來到縣衙,匾上刻著:“譽縣令當硯臺之舉,銘謝公興利之恩。”當鋪老板也來了,用紅布包著個東西呈給謝公,謝公打開一看,正是當年自己所當之硯。一時間官民互相感謝,場面喜慶熱烈。
除了興修水利,謝思聰還十分重視文化建設。他任職伊始,得知林縣有悠久歷史卻未有一本縣志,深感遺憾。他找到馬卿所著《林縣志稿》二冊,通篇披閱后,認為體裁結構合理,文辭也好,只是內容不夠完備。之后,他遍游山川,廣征博采,在馬卿稿件基礎上親手纂成《林縣志》初稿,聘請文人李若杞修改完善,還特地把文人郝持請到縣署,傾聽他的修改志稿意見,并要求他再加工。郝持經幾個月潤色,一部持論公允、章法規范的縣志成稿。
縣志籌備完畢之時,一紙調令,謝公升任陜西鞏昌州通判而去。后任知縣孫夢桂來到林縣,又請郝持再經修訂,將志稿分成四冊,正式問世,稱作《萬歷林縣志》,為林縣有史以來第一部縣志。謝思聰對此貢獻之大,正如孫夢桂所言,林縣志“更三賢之手,賴謝君之力以底撅績,而不佞桂毫不敢貪其功”。(全文完)
位于林州洪谷景區內的謝公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原標題:“文物寶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五“一渠長流水,至今頌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