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歷代高僧占洪谷“文物寶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一

2013/7/19 9:27:43 點擊數: 【字體:

 

 林州洪谷山,一個陌生的名字。記者赴林州前,只知道它是大名鼎鼎的林慮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區。但當記者8月12日趕到時,所見大大出乎意料:景區大門虛掩,冷落得近于荒廢,沒有觀光車,也沒有喧鬧的游客。記者自早晨七點半至中午十二點,只碰到幾個學生,嬉鬧著在山路上奔跑,一如行走于校園操場。

  不像景區的洪谷山,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它的腹有詩書,懷璧握玉。五處省保兩處市保,散落在它的深澗幽谷中,如此集中出現,在文物資源匱乏的林州,堪稱罕見,難怪它有“文物寶谷”之說。

  冷落與寂寞,如煙似霧地圍繞著這座山和它的眾多珍寶。而對這座山而言,它只是靜觀四時,千百年山水依然,花香鳥語依舊。洪谷山有底氣如此淡定,它最熱鬧高調之時,林州現如今最熱鬧的地兒如太行大峽谷,還荒涼不堪呢!

  自林州市區向西南走15公里,我們一路傍著紅旗渠的一條重要支渠走,林子、莊稼、果樹叢生于渠邊,風光家常宜人。但一進入洪谷景區,刀削般太行巖壁仿佛危墻巨城,凜然面東而坐,它足下無數峻嶺峰巒由東向西,或如跳如躍,或如奔如涌,奔赴到了巖壁前,一律小孩般乖乖臥下身子。紅巖巨壁、群嶺歸攏處,深埋著這道深澗幽谷,故名洪谷。而山間路徑如蛇,盤旋纏繞,石頭路顯現自然紋絡,誘人深入探尋寶物勝景。

  洪谷山,位于林慮山之首。而林慮山,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太行山南段東側,是太行山最美的地方,自古就有“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之說。林慮山當年大名,有元代詩人高書訓詩為證:“擇勝何年著梵宮,目窮猶未盡重重。翠紅照耀三千界,屏障周圍十二峰。雪澗清泉響寒玉,云巖喬木卷蒼龍。”

  這首詩講出了林慮山之特點,既有自然風光十二峰,又有人文景觀梵宮。洪谷山,正是將兩者結合得最突出者。由于林泉高致,洪谷山自古即是仙釋之徒掛錫駐足圣地。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高洋為高僧僧達建洪谷寺,名動一時,之后歷代都有毀修。洪谷寺自茲成為洪谷山宗教文化坐標,歷代高僧或多或少都和它有所牽系,而山中文物,也大多能和它扯出關聯。

  洪谷寺舊址,便在一進山谷即閃出的一塊平地上,全盛期規模形制,并無文獻記載。今日寺址雖不存,但洪谷寺塔、寶公石塔、公石塔等文物遺存都在講述它的昔日榮光,讓人能約略想象出它的昔日輝煌。

  除洪谷寺的諸多遺存外,洪谷山還有數座摩崖石塔,有塔林和令人驚嘆的千佛洞石窟,宗教文化烙印深重。而在洪谷寺西溝二里處,則有一處荊浩隱居處,五代山水畫大師荊浩因其“林泉高致”隱居于此,創出理論,繪出傳世畫作。因此洪谷山也成為學國畫者拜謁“祖師爺”荊浩的圣地。

  在谷中行走,你還會發現一處窄窄的石渠,至今清流不斷,它是明代林縣知縣謝思聰所修,可供40個村莊使用,人民至今感念,命名為謝公渠,并為謝公立祠紀念。

  “天下名山僧建多”

  洪谷山勝跡繁多,記者將從一通石碑講起。它叫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原碑立于洪谷入口處北崖上,西距洪谷寺舊址約一公里。原碑旁邊東西兩邊較平整的石頭上,分別鑿有大小兩個支提龕,此碑便是為這兩個支提龕而立。所謂支提龕,何意?龕是安置佛像或神像的小閣子,也指塔下室。支提是塔的別名,有舍利名塔,無舍利名支提。記者見到它時,它已被遷移到林州市博物館院內。

  細看此碑,無帽無座,通高1.84米,寬0.95米,厚0.2米,半圓首,碑刻行書,20行,每行48字。因為碑在崖下,保護較好,字跡無漫漶,唯石質崩動,損去60余字。細看它,“書體樸拙”而“鐫刻甚精”,難怪被稱為“林縣碑刻第一”。

  所謂三尊真容像,指的是碑首內雕的“華嚴三圣”(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二菩薩)。碑身前后分別鐫刻兩篇文字,前一篇是《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記載了主持鑿龕的僧人義泓、乾壽,以及此碑所處地勢。后一篇《述二大德道行記》,記述了兩位高僧的經歷,富史料價值。該碑立于唐開元十九年(731年)九月二十五日。林州市文管所副研究員張增午先生介紹:“兩文都是蔡景所撰,蔡景是佛教弟子,是陳留郡人(今開封南)。”

  寫此碑,是為了引出兩高僧。本系列開宗明義第一章講洪谷歷代高僧,因為不僅“天下名山僧占多”,更重要的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歷史上許多荒山野嶺,正是經悲心切愿、勵志修道的僧人們篳路藍縷,建寺立塔,開路修橋,最終成為莊嚴道場、人間凈土。透過歷史的表象,我們會發現,道場的興盛,寺院的輝煌多是建筑在僧眾嘔心瀝血營建與知恩報恩情懷之上的。因為寺廟是僧眾的家,寺廟功能是護法安僧,寺廟由僧眾募化而建立,僧眾又以寺廟安身修道,歷史上常常是僧以寺顯,寺因僧名。

  “唐代洪谷第一僧”

  義泓不是洪谷寺最早的僧人,卻是洪谷寺唐代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僧人。

  他是唐代高僧,字玄濟,鄴城人(今河北臨漳縣)。他俗姓張,公元684年落發于洪谷寺,他的智慧和行為都很美好,對佛經妙旨理解深刻,且好行善事。他曾奉敕于二京(長安和洛陽)參加譯場,參加了義凈在洛陽大福先寺主持翻譯的《根本薩婆多部律攝》二十卷,還參加了義凈在長安西明寺主持翻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等,參與譯經共三百余卷,主要擔當“詮辭證義,筆授綴文”,即解釋詞句證明道理,并用筆連接遺漏的文章。有了這種資歷,他后來“百座講說,頻登勝席,學海宏深,名播二京”,估計轟動效應像易中天上了百家講壇,人們尊稱他為“東魏大乘弘”(東魏是說東方魏郡人,不是指由北魏分裂出來的那個“東魏國”)。

  大約在公元710年左右,他奉命去西域乾陀羅國(今巴基斯坦西部拉瓦爾品第至白沙瓦地區)迎請經文,將真容畫像20鋪(佛像20張)、舍利千余粒、三藏梵本二部請到京城。后來,他又遵從武則天指示,再赴西域“王城”(天竺摩揭陀國古城,在今印度比哈爾幫底賴雅附近),“力窮異域,往來四載”,途經一萬八千里取經弘法。他一生供奉武則天和唐中宗二朝,前后長達十三年,被賜法衣、道具多種。

  約在開元六年(718年),義泓請求歸山。歸山很可能是因為他是武則天寵信之人,到了唐玄宗時期被排斥。他回洪谷寺為寺主,整頓清理釋教門徒,審查鑒定僧徒應當遵守的法紀,并推行僧伽“六和”原則(戒和、見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義泓還曾駐錫多所寺院,大約卒于開元末年。

  義泓在洪谷山影響很大。記者行走在洪谷谷底,看到溝盡壁連處有股瀑布,從崖巔傾瀉而下,飛跌三級,高數十丈,風吹散為珠簾。順著三級瀑布往上看,那高高的懸崖石壁上,有一個很大的和尚頭像,面目慈祥,略帶微笑,向東眺望。“相傳這是義泓和尚化像。他十分喜愛洪谷風景,在此講經說法時僧徒滿天下。圓寂后,上天將他的遺容印化在太行山上,供后人瞻仰。”景區管理人員講道。

  洪谷山中有一處懸崖上的峰頭,很像一只大龜雄臥,其上還有塊方石凌空飛來落在龜背上,人稱“龜馱經書”。當地民間傳說,它也和義泓大師有關。

  傳說義泓在洪谷時,用了三年時間將洪谷寺建成,金碧輝煌,各地佛徒絡繹不絕,洪谷寺名聲大震。洪谷河潭中有只大龜,常到水邊曬太陽,一個小和尚在河邊打水發現它,將它捉到寺內,獻給義泓。義泓看了,認為它少說也有五百年壽命,是洪谷一大山靈。于是召集全寺和尚,舉行了一個隆重冊封儀式,封它為“佛門先師”,將其送回潭中。

  說來也怪,此后每逢洪谷寺有大的活動,大龜就要出來亮相。消息流傳開來香客更多了,大龜為洪谷寺擴建和修繕聚集了不少錢財,寺后又建起了藏經閣,收藏了很多珍貴經書。

  義泓禪師圓寂當晚,藏經閣經書忽然不見了,眾僧人十分驚慌,大家認真察看,只發現了烏龜爪印。后來,眾人又發現山峰上出現一個巨型烏龜化身,身上背著四四方方大石頭。眾僧人傳說,烏龜見義泓過世,心情悲痛,馱著經書要隨義泓而去,義泓將身馱經書的烏龜點化于此。

  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上,提到的另一位法師乾壽也是唐代高僧,他比義泓小,估計兩人有銜接,可能也當過洪谷寺住持。他字崇詮,俗姓李,也是鄴城人。20歲時出家為僧,后來在洪谷寺充任教授法師,之后主持寺務,綱紀寺眾,率僧眾修復山間小路,在川原干涸地區“疏泉汲引”,依山造宇,立堂講義,濟救貧民。

  乾壽又是個孝僧,“內懷至孝,無忝所親,生事愛敬,死事哀戚,是謂孝道畢矣”。因此,此碑是佛教提倡孝親較早的實物見證,它為研究哲學史、佛教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緣起僧達 公光大

  義泓和僧達都做過洪谷寺住持,洪谷寺第一任住持又是誰呢?

  第一任主持名僧達,洪谷寺就是北齊文宣帝為他而建。

  僧達是北齊上谷人(今河北易縣),15歲出家,曾受北魏孝文帝禮遇,梁武帝曾聽其講經,“連席七宵”不倦。他還為西魏廢帝摩頂受戒。到了北齊文宣帝高洋主政,高洋也很敬重他,為僧達在鄴城修建定寇寺,于林慮山修建洪谷寺,使其往來其間,講經說法。有一天,僧達“少覺微疾”,他就端坐繩床,口誦般若,形氣調靜,圓寂于洪谷寺,享年82歲。

  僧達是洪谷佛教歷史上的奠基者,但流傳下來的記載太少。洪谷山上,僧達并無遺存,只是有專家推測“洪谷寺塔可能是他的墓塔”。關于僧達的記載,出自唐代佛教史書《續高僧傳》。

  到了元代初年,洪谷寺又出了個得道高僧 公禪師(1183年~1257年)。他是今河北永年縣人,俗姓張,從小出家,云游四海,請名僧教誨,終得深厚佛學知識,他“勘羊質虎皮之輩,驗龍頭蛇尾之徒”,意思是對佛學界故弄玄虛、歪曲混淆的理論能夠識辨真偽,究邪為正。他在苦苦鉆研佛學的基礎上,研究了一套法經理論,“得之,則翦邪見之稠林;達之,鏡萬有于一真;縱之,則月印千江;奪之,則握群機于方寸”。意思是學透并掌握 公佛法,一切邪念都可鏟除;通達了 公的佛法,能明確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真理;公之道,放縱起來可行之于四海;收之,萬事萬物機密可掌握于心中。

  公先后到河北薊縣、四川峨眉山一些名寺任住持多年,后來云游太行,來到林州任村鎮盤陽村法濟寺任住持長老,一次,他來到洪谷游覽,看到景色十分壯觀,而洪谷寺卻被焚毀,十分痛心,與僧徒交談,流露出重振洪谷寺之雄心。后來,府、縣、稅務和洪谷寺僧人分別寫了四道“疏”,即四個邀請書,當地鄉官僧徒,同到法濟寺苦苦相邀,公應命,于1237年來到了洪谷任住持。

  他終日奔波勸募,收拾整理破舊寺廟,用了三年時間,創建觀音殿。一日,林縣縣令到洪谷游覽,夜宿寺院,晚上與 公喜見圣燈落入金燈山,心中大悅,認為是上蒼顯靈,恭賀 公修寺有功。于是縣令下令,命 公創建洪谷寺大殿。又用了三年,洪谷寺大殿建成。之后香客不絕,洪谷寺又一次名聲大震。

  到了1243年,公年老體弱,他委托弟子接任,自己退居溝里的太平小寺,一邊繼續佛事,一邊就醫。1257年2月27日,他卒于太平小寺,享年74歲。送殯者僧侶百余人。他圓寂的消息傳到他曾住過的河北正定府衙,府官寫來了諭文:“衛之北,相之西,山洪谷,太行齊。有本色,住山僧。續佛慧,繼祖燈。韶陽宗,得 公。修古剎,劂有功。高基冢,深其穴。石可轉,銘不滅。”這是對 公的很高評價。

  洪谷寺內至今仍存 公禪師塔,塔前立碑,記錄了其一生及他從盤陽法濟寺到洪谷山后的修寺經過,碑陰刻寫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四個“邀請書”,足見其人在當時被尊崇之深。

  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原立于洪谷入口處北崖上,現已被遷移到林州市博物館院內。【原標題:歷代高僧占洪谷“文物寶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2009-08-27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