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遺存歷史文化勝跡中,宗教名勝占相當比重。名山大川間,石窟、寺廟、佛塔等構成了僧團生活修行的主要場所,也成為“古代藝術博物館”,較完整地保留了建筑、雕塑、繪畫、金石碑銘、古籍經典等綜合藝術特質。天下名山僧建多,包括“金五臺、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四大佛教名山在內的諸多名山,在過去并無文管部門的情況下,那一尊尊魏齊造像,一座座唐宋建筑,一幅幅金元壁畫,無不是在佛教弟子悉心護持下才得以保存。
相對于存留的文物遺存,有更多文物已在歷史烽煙中化作灰塵,比如曾名動一時的洪谷山洪谷寺,它所存留的,不過是洪谷寺塔等寥寥數處而已。
明信片一樣的純風景固然好,但人的活動往往點破寂寞,變成風景中最靈動的一點。古代庵觀廟宇塔寺,尤能起此妙用。以磚石灰漿等天然材質成就的古建,天然與自然環境巧妙融合。如果洪谷山谷如翠玉盆,紅墻古寺會變成點睛的一抹朱砂。如果洪谷山如眉黛,那座七層洪谷寺塔,便如同眉心吉祥痣一點,十分醒目,又十分自然。
走近細看,它坐北朝南,是疊澀密檐式七級磚塔,平面呈方形,高達15.4米。古塔原本通體涂飾橘紅色,現在身上灰白顏色為現代人涂刷,白得并不純凈,在濃翠山色襯托下很是扎眼。
古塔無施基臺和基座,第一層塔身南面辟門,二、三、五、六、七層各在南壁設假門。塔內中空呈筒狀,用疊澀法砌出塔室,至第六層收頂,因此,這座塔是不能登臨的。
洪谷寺塔出檐尺寸從下往上,開始較大,向上逐漸變小,出檐如振翅欲飛的鳥翼,舒展優美。外部塔壁、檐部用磚講究,全用磨制規整的青灰磚砌筑塔體,砌成后磚縫極小,有的僅一毫米,表面光平美觀。1978年當地文物工作者維修時發現,磚與磚之間原是用純凈致密的紅泥漿黏合,只有六、七層檐部用了白灰,很可能是元代重修時使用的。
塔門框雕刻精美,正面側面都有減地線刻,正面刻寶相花,下為云龍紋,邊飾連珠紋,側面上刻馗首,下為束蓮紋。束蓮紋內雕寶相花,周邊飾紐帶紋。塔剎高1.7米,為石雕寶瓶式,外飾卷云紋。它是河南第二批省保,現正申報國保。
圍繞這座塔,有諸多謎團。它已多次整修,具體始建年代,未見直接文字記載。它是哪個朝代的?到底因何而建?說法多種。
一般報道認為,它的整體形制符合初唐特征。它和記者采訪過的嵩山大法王寺密檐唐塔有著同樣的拋物線外形,氣韻相類。而林州市文管所副研究員張增午先生則認為它是北齊時所建,和北齊名僧僧達密切相關。
是耶非耶?且讓我們一一道來。
唐塔“疑似”北齊塔?
洪谷寺塔下有塔門,進去是個小小塔室。塔門石頭門框上所雕花紋,張增午認為,“與北齊王公貴胄墓的石門框風格相近”。塔門兩側蹲踞著兩個帶翼石獅,身雕雙翼,棱角突出。獅子怎么會飛呢?
原來,自漢代開始,因為神仙思想的影響,漢人陵墓前已開始設置有翼猛獸,一是驅避邪惡,二是作為靈魂升天的坐騎。到了南北朝時,佛教造像大量出現,獅子成了吉祥神獸,轉化為佛教的護法神獅,也開始長出翅膀。這對石獅身雕雙翼,“也帶有明顯北齊風格”,規制應為上層人物所有。
1994年,洪谷寺塔室被盜,調查時發現,距室內地表約1.7米深處有一方坑,坑內四壁整齊,方坑上原蓋有一塊不規則石板,已被棄置一旁。方坑內被盜走了什么?工作人員推測“很可能是舍利函”。
在方坑填土內,工作人員發現盜墓者丟棄的一件石刻雙獅須彌座,須彌座指傳說中印度須彌山——即喜馬拉雅山,須彌座最上邊為覆蓮,蓮下兩側各飾一對蹲獅護法,中為蓮蕾荷葉,“這可能是塔內隨葬佛像的底座”。填土內還出土了一件石刻菩薩頭像,珠寶華冠,發髻高聳,眉如黛翠,雙目修長微張,櫻桃小口,也應該是塔內隨葬之物。張增午認為:“它們都是北朝風格。那件石刻菩薩頭像,和甘肅麥積山西魏石菩薩風格相同。”
這個方坑是安置石函所用,“說明此塔屬墓塔,該塔和北魏時期舍利塔基地宮均為方形,又都埋在夯土之下,佐證它們年代相近。”張增午進一步推斷。
從塔的造型及風格來推斷,塔形古樸無華,具有唐及以前的磚塔風格,塔磚砌筑黏合材料與嵩山嵩岳寺塔(北魏)同為純凈致密紅泥土。張增午因此講:“洪谷寺塔,建筑風格、用料呈北朝特征,推斷該塔建于北齊,元代曾進行維修。”
如果確認它是北朝古塔,塔主人又是誰呢?張增午認為可能是僧達。
佛教顯宗認為,除佛祖釋迦牟尼外,其他一切有覺悟的,不論覺悟程度屬于哪一“果報”的,都可以建塔。菩薩、羅漢、高僧、一般和尚,乃至信徒都可建塔,不過,塔有等級差別,如世間帝王將相間的等級差別一樣。帝王將相用衣服顏色區分“品位”高低,佛門里也用塔剎來標明尊卑。
文獻記載,北朝時建造佛塔有規制,為高僧修建墓塔,需朝廷下詔批準方可施行,因此洪谷寺塔的建造應與高僧墓塔有關。縱觀洪谷寺歷史,與朝廷密切接觸的高僧有北齊僧達、唐代義泓等。但義泓圓寂時已被朝廷排斥,很難被詔賜建塔。
僧達不同,他圓寂之時,齊宣帝“崩騰驚赴,舉聲大哭。六軍同號,山林為動,葬于谷中巖下,立碑于后”,這是文獻中洪谷建寺修塔的最早記載,為他詔賜建塔順理成章,而且僧人墓塔多與寺院毗連,大多高10米左右,洪谷寺塔都符合這些條件。
圍繞洪谷寺塔的這些謎團,還有賴于將來進一步確認。
“堪與頑石做良朋”
洪谷山中,有摩崖石塔4座,另外還有塔林三處共約14座石塔。
塔林中石塔都是獨立建筑,摩崖石塔則是依山而鑿。兩者并無等級之分,只是因時代不同“流行樣式”不同罷了。就洪谷山而言,四座摩崖石塔都是唐代的,十余座塔林建筑是金元明時期的。“一般而言摩崖早塔林晚,但并不絕對。”張增午講道。
塔林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作為僧人逝后葬地,它有人間墓地的莊嚴肅穆,更有遠離紅塵的淡泊寧靜。塔林往往離寺院不遠,棄卻凡胎的僧人逝后仍可聽聞晨鐘暮鼓。所以有人詠嘆:“佛心一笑千載過,禪機百思瞬時空。塔林咫尺息妄念,江山萬里興刀兵。但得掙破紅塵網,堪與頑石做良朋!”
唐代大緣禪師摩崖石塔,是洪谷山摩崖石塔中最著名一處。
這處石塔,西距洪谷寺舊址一公里,依崖而鑿,雕琢在一片突兀巖石上。塔刻在一長方形淺龕內,龕高140厘米,寬88厘米。塔由塔身、塔檐及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高77厘米,寬56厘米。塔身正中又鑿圓拱形門,內雕大緣禪師像,結跏趺坐,作禪定像。門左右兩側刻出半圓形倚柱,柱礎呈覆蓮狀。塔身上也有精美雕刻,所刻小佛像,線條流暢肥美,乃大唐風韻,只是佛頭都不見了。
塔右側刻題記一方,內容大致是講,大緣禪師俗姓李,潞州潞城人。唐貞觀年間僧人。活了58歲,卒于洪谷寺。弟子惠覺為銘記他,“重取灰身建塔于此”,時間為648年。這座石塔系1963年第一批省保。
這座石塔西邊10米處,又有兩座塔,一塔面朝南,一塔面朝東。面南之塔保存完好,刻于一線刻圓形龕內,線刻龕高280厘米,寬195厘米,塔身正面開一圓拱形門。塔身之上,為疊澀五層,反疊澀三層,疊澀檐之上,為束腰形剎座,剎座之上,置變形山花蕉葉,覆缽上刻幾道陰線,其上置綬花,再上為一顆碩大寶珠。這是一座骨灰塔。
面東之塔像是個“半拉子工程”,是個未完成龕。在圓拱形線刻龕內,我們只能大概看出它分上下兩層。下邊為一圓拱形門,旁刻兩個金剛力士,左邊力士持劍,好像穿著鎧甲。右側力士裸上身,下系戰裙,雙手舉金剛杵,披巾繞于肘部下垂。上層刻一單層塔,塔檐之上,分刻男女供養人各一。
這兩座石塔,一般說法認為是“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所提到的那兩個支提龕,主持鑿龕者,就是唐代高僧義泓、乾壽兩人。至于龕內安置的是何僧骨灰,不詳。
考古學與佛學專家溫玉成先生曾到此地,他認為“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所提到的支提龕,僅是指“面東之塔”,而且它也不是骨灰塔。兩高僧“運用奇功,倚巖起塔。雕龕鏤室,窮匠作之神”的原因,龕銘中講得很清楚,“恐桑田變海,陵谷俄遷,用紀微功,刊此貞石”,目的還是為了弘揚佛法。
大緣禪師塔之南約1米處,另有一面西之塔,為方形單層亭式塔,刻于一拱形頂淺龕內,塔身正中還鑿有一龕,龕內佛像不存。門柱雕作若干鼓形石相疊而成,門柱下有兩層仰蓮相托,使門柱看上去像從一朵盛開的蓮花中長出。這是一座骨灰塔。
四座摩崖石塔聚在十幾平方米大小的區域,它們為何如此集中呢?
“可能是這一片的石質比較好,符合開鑿雕刻要求,而且它們位置都不是很高,便于開鑿,也便于日后禮拜。”張增午講道。
洪谷山有三處塔林,最重要最完整的一處在洪谷寺舊址北坡上,2000年被公布為省保。塔林北部和下部原為山土淤埋,2004年由省文物局撥款,進行了清理和維修,使塔群得以再現昔日風采。
這座塔林最西側,有一座金代寶公石塔,1173年建。通體殘高2.34米,束腰處刻六奔獸、卷角綿羊、鹿、獅等動物形象,向上為六角束腰須彌座。最上一層為圓形仰蓮座,仰蓮座上承球形塔身,右面刻“第一代寶和尚之塔”。
“第一代寶和尚”是誰?根據金代詩人、書法家王庭筠的記載,寶和尚即高僧法寶(1114~1173年),他是曹洞宗大師。寶公俗姓武,磁州人(今河北磁縣),聰明超絕,胸懷不凡,曾于磁州造仰山寺,寺成后,朝廷賜“大明禪”額,殿宇華麗,雄壓諸方,柱上作金龍蟠之,忽有詩題在柱上出現:“人道斑鳩拙,我道斑鳩巧,一根兩根柴,便是家緣了。”寶公領悟,即向西山結廬以居。1171年游洪谷寺,寺僧法溫請寶公住持此寺。在他的經營下,該寺“鐘鼓清新,林泉改色,始為天下聞寺”。至1173年十月,他圓寂于洪谷寺。
寶公塔東,就是大名鼎鼎的公石塔,塔高3.04米,一部為二層束腰須彌座,座上承鼓形塔身,南面刻“開山第一代 和尚之塔”。
公塔東南是元代廣公石塔,這是 公的后任住持廣公的墓塔。石塔殘高2.31米,下有六角形基座,上有圓形仰蓮座,束腰上有虎、羊、牡丹等乳突狀雕刻。
廣公(1206~1273年),河北保定人,俗姓李氏。少時孤窮,由祖父母撫養。曾經避兵河南,后北渡邢臺,在今河北永年縣、磁縣等處寺院學習經文,又拜名師學法,言談之間,他能破除妄念,覺悟佛理,數年成庵主,1242年八月,公長老等多人共同呈文請他住持洪谷寺。他在此住持的30余年中,其入室弟子(學到精微奧妙者)有6人,升堂者(學到正境者)有33人,受戒者300余人。他在1273年五月圓寂,其門人在洪谷寺和合澗(林州市合澗鎮)三陽孝思寺兩處都建了墓塔。
這三座塔的主人,都是洪谷寺住持。
廣公石塔西北側是嚴秀峰石塔,這是明代一處墓塔。塔主人身份不詳。殘高2.02米,下為方形基石,上承束腰須彌座,有兩層。
廣公石塔東北側,還有一處元代敏庵慧公石塔,塔上銘文剝蝕得厲害,敏庵慧公身份不詳。
這片小小塔林中,除了有題記記載的石塔外,還有多處建筑構件,零落散處。完整石塔加上構件拼合,這處塔林是按七座石塔統計的。
另兩處塔林已無完整的有銘文石塔,幾乎都是構件,勉強能拼合為七座。雖然都是構件,塔身、基座、束腰、塔剎等部位雕刻非常精美,是研究金、元、明古建和佛教石刻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原標題:“文物寶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二 塔林咫尺息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