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周公與周公思想(6)周公“稱王”與葬地之謎

2013/7/22 9:43:17 點擊數: 【字體:


    周公輔佐成王7年,總算把周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制禮作樂,使社會井然有序。成王20歲時,周公將政權歸還了他。

  但長期以來,總有人懷疑周公篡權,說他“稱王”。還有他的葬地,有人說在洛陽,有人說在陜西,這一切都是謎。

  在洛陽周公廟禮樂堂北邊一個小小的四合院里,有不少介紹周公輔佐成王事跡的圖片資料。

  在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里,周公和成王總是交織在一起,兩個人之間的恩怨很多,也最難梳理清楚。根據主流的說法,周公對成王忠心耿耿,是輔佐而不是篡權;但根據另一種說法,周公很可能是個野心家,權力欲極強,他把權力抓在手中,還曾“稱王”。

  到底哪一種說法對呢?

  

  首先,關于歸政問題。

  有的史料記載,周公輔佐成王到第七個年頭時,已把周朝的統治鞏固下來,制禮作樂更使國家機器運行得很好。所以,成王到20歲時,周公就退居二線當了“顧問”,這一年,他71歲。

  成王要到洛邑來執政,周公擔心他貪圖安逸,就寫了一篇《無逸》進行勸勉。

  這篇《無逸》的大意是:“你(指成王)要懂得勤勞的好處,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要學習賢王,尤其要以周文王為榜樣,愛護百姓,勵精圖治,以便長久地享有王位!”

  你聽聽這口氣,完全是家長在訓導孩子。不過,成王是周公的親侄子,與兒子差不多,如此訓導也不為過。周公又寫道:“你若不關心百姓的疾苦,一味地驕奢淫逸,就不會有好下場。舉例來說,當年殷王中宗在位,做事嚴肅謹慎,行動瞻前顧后,常常反省自己,不敢縱情享樂,所以當了75年國君……后來的幾個國王只會享受,沉湎于花天酒地,不曉得耕作的辛苦,不重視小民的勞動,所以在位時間都很短……”

  周公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很明確,就是勸誡成王做一個好國君,要禮賢下士,勤奮辛苦,治理好這個國家。

  那么,周公對成王的教導有效果嗎?有。

  成王執政后,按照周公的教導治理國家,很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區開展貿易活動,使商業走向繁榮。成王執政37年,繼位的康王(成王之子)執政26年,出現了“成康之治”的繁榮景象,這是我國奴隸制社會最鼎盛的時期。

  周公為了成王的成長,為了周王朝的事業,用盡了畢生的心血。晚年他回到西邊(陜西),仍惦記著洛邑,臨終前還囑咐:“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洛邑)地方,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

  但周公死后,沒有人在洛邑看到他的墓地。他被安葬在哪里了呢?還有,他生前真的“稱王”了嗎?

  

  歷史上對周公輔佐成王這件事有兩種看法,而且觀點截然相反,一說周公是幫忙,一說周公是篡權。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又出現以下幾個觀點:第一,周公執政“稱王”說,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第二,周公攝政“稱王”說,持此觀點的有4位史界大家。第三,周公沒有攝政也沒有“稱王”說,持此觀點者把周公洗刷得清清白白,好像周公根本沒趟這渾水。第四,周公攝政但未“稱王”說。

  好家伙!這么多,還挺復雜。那就先看看顧頡剛咋說的:武王死后,武庚、管蔡叛變之際,周公無論在名義上還是事實上都是王;直到他歸政之后,成王才真正當上王。

  再看第二種說法:周公當時總攝政務,就是事實上的周王。

  這兩種說法影響廣泛,近年來,一些學者更大膽地提出:當年的周公不僅曾“稱王”,而且是篡位者!在周公與成王之間,存在著政治權力的爭奪與反爭奪。

  哎呀,要是這樣的話,周公就成了大壞蛋,全國各地的周公廟怕都要被砸掉了,洛陽周王城廣場上的周公塑像也可能要遭“襲擊”了!那么,周公當時到底有沒有“稱王”或篡位呢? 

  我說了不算,得歷史站出來說話——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成王繼武王之位后,“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記·周本紀》也載,當時由于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從上述記載看,周公只是相(輔佐)成王,“乃攝(代為)行政”,并無篡權之意。《孟子·萬章》也說得很清楚“周公不有天下”。他完全不想把天下占為己有,他的心跡是光明磊落的。

  但是且慢,史書并非只有這幾本,另有一些記載表明周公的作為并非如此!譬如《荀子·儒效》和《淮南子圯論》都說周公“履天子之籍”,《禮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又稱“周公踐天子之位”,《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為政”。

  這些記載似乎證明周公身居王位,包攬了周朝大權。那么,周公究竟“稱王”沒有?咱得根據歷史事實,順藤摸瓜,看看有沒有這種可能。

  三

  先來看周朝初期的局勢。

  大家知道,武王死后,東方尚未平定,有待接班人繼續完成大業,而這個接班人是年幼的成王。一個小孩子怎能擔此重任?于是周公考慮:我如果不即王位,諸侯就要叛亂,先王的未竟事業將夭折,我死后咋去見先王呢?

  所以《荀子·儒效》中說,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初衷,是“惡天下之倍(背叛)周”——哈哈,這種記載可信嗎?其實并不可信,這只是一種心理推理而已。其實,古代那些“老兄”寫歷史時,都帶著個人傾向,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是什么,依據是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現在已經很難說清楚了。

  今人的推斷更沒有說服力——當今的史學家只是根據古人的記載(這已經是第二手資料了),再加上自己的分析,來推斷周公是否“稱王”或篡位。他們懷疑周公篡位的理由有三:一是周公攝政,誰給他的任務?誰讓他“攝”的?史料上查不到,也沒有武王的遺命。二是周公攝政,當時沒有會議紀要,沒有任何朝廷重臣推薦,難道他想攝政就攝政?三是沒有周室宗親的舉薦,這是違反宗法制度的。

  也就是說,第一,武王病逝并非突然死亡,若他認為需要周公攝政,自然應當留下遺詔,但卻沒有。第二,依照殷禮“兄終弟及”制,武王排行第二,管叔排行第三,周公排行第四。即使挑選一人來攝政,也應是管叔在前,周公怎么能跳出來“加塞兒”呢?第三,如果管叔、蔡叔和霍叔說周公要篡位是因為嫉妒的話,為什么召公、姜太公這樣的賢臣也一度懷疑周公呢?還有,為什么連成王也曾不信任周公呢?

  在宗法制度下,未經大家討論,弟弟擅自越過哥哥獨掌朝政,怎能讓大家心悅誠服?從管叔、蔡叔和霍叔聯合反對周公的情況看,周公當年的攝政確實給人留下了“越位”的口實。不論他動機如何,方法上確有不恰當之處,很容易授人以柄。

  但大多數專家認為,如果根據這些推理就認定周公篡位,未免太冤枉他了,因為一個鐵的事實是,周公最后歸政于成王了。要是周公想“稱王”,想篡位,在他平定叛亂、手握重權后,想當周天子已沒有任何障礙,為啥還要把政權交給成王,自己退居二線呢 

  也許你會說,他是不是身體不行了?錯!歷史告訴我們,當時周公的身體硬朗著呢!退居二線后,他還活了16年。那么,他到底是圖啥呢?摸了摸印把子,惹了一身臊!

  說穿了,他圖的還是國家利益,為的是周朝的長治久安。

  

  不同意周公“稱王”、篡位這個說法的學者很多,是主流。

  我市學者更認為周公是輔佐成王的功臣,而且申明:并不是因為洛陽是周文化烙印很深的城市,也不是我市非要打“周公牌”,才這樣褒揚周公。根據歷史事實,周公的功績對周王朝乃至后來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很大貢獻。

 洛陽周公研究會會長姬傳東說,既然周公已經篡位“稱王”,為什么又要還政于成王呢?說一千道一萬,這是說不通的!實際上,周公從來就沒有篡位的想法,他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著急。那時人們都信神,以為這是神的懲罰,周公就將自己的指甲剪掉,沉到大河里,并對河神祈禱說: “現在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周公攝政7年后,成王已經長大成人,周公就歸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上。后來,有人在成王面前打小報告,說周公的不是,周公就躲到楚地。不久,成王翻閱庫藏文書,發現自己生病時周公曾作禱辭,才知道錯怪了叔叔。他為周公的隱忍所感動,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朝中。

  但有人還是懷疑:周公年老了,于死前不久回到西京,既然他已返回宗周,為啥還煞有介事地交代“要葬在成周(洛邑)”,說死后“不敢離開成王”?從西京到洛邑有千里之遙,按當時的交通條件,這不是難為人嗎?

  不過,力挺周公的學者認為:周公回朝以后,仍忠心耿耿為王朝操勞,一切都表現得很低調。他活到87歲,仍在為周朝的發展考慮,臨終前要求葬在成周(洛邑),是表明他不想離開成王。他很想葬在洛邑,只是成王非常尊重他,覺得這樣的功臣應歸葬于宗廟之地,才把他葬在畢邑(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文王墓的旁邊。

  而且,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葬禮安葬了周公。從這一點看來,成王對周公沒有仇恨,因為若是周公篡位,成王怎會如此厚待他?所以,周公握有實權是實,但“篡位”之說難以成立。至于“稱王”與否,史書上本來就有兩種說法,姑且存疑,待后人考證吧。

  那么,他的墓地到底是在洛陽還是在陜西呢?

  2004年初夏,在陜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的周公廟遺址上,考古人員發現了西周大型墓葬群,據考證,疑似周公及其家族墓地。陜西省周原一帶本是周族發祥地,根據唐代《括地志》記載,周公的采邑就在這里的周公廟遺址之上,這里曾出土過刻有“周公”字樣的甲骨文。

  這樣的話,周公廟那些墓葬群是周公及其家族墓的可能性很大。看來,唐代人把周公廟建在這個地方,不是偶然的——請看下篇。【原標題:周公與周公思想(6)周公“稱王”與葬地之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新聞網 2009-06-03 作者:孫欽良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