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輔佐成王共7年,第六年時,他在洛陽制禮作樂,完成了禮樂制度。禮,主要是劃分和規范人的身份地位,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主要是借助音樂緩解社會矛盾,以求和諧——禮樂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制度,對后世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周公廟里有個禮樂堂,是專門紀念周公在洛制禮作樂的。禮樂堂位于定鼎堂的北邊,里面有一組泥塑人物群像,再現了周公制禮作樂的場面。
這個周公,左手里藏著謀略,右手中握著文化,是足以讓歷史致敬的人物。今天我們回頭再看,就會發現他在洛邑工作的那段時間,確實很忙——
一
周公忙什么? 他忙著治理洛邑。
話說當時在瀍水兩岸,已分別建起了兩座城,西邊是王城,東邊是成周城。這樣一來,周王朝就有了控制東方的新據點。這個新據點的工作讓誰來主持?周王朝決策層進行了分工——成王回鎬京,周公、召公分陜而治。
什么是分陜而治?
這個陜不是陜西的陜,而是洛陽西邊的陜縣,今屬三門峽市。分陜而治,就是讓召公主政陜縣以西,周公主政陜縣以東。
這樣一來,周公就只有坐鎮洛邑了。
當時,周公面臨的任務要比召公艱巨得多,因為召公管理陜縣以西,那里的人民對周朝很順從,不存在頑民問題。頑民是啥?就是殷商遺民,是一群“亡國者”,他們表面上臣服周朝,骨子里仍不和周朝一條心,時刻都有復辟的可能。
所以周公在洛邑理政,第一要務就是治理這些頑民。
他下達命令,讓安陽一帶的殷商頑民統統向洛邑方向集結,并指著已建好的成周城(今白馬寺東)對遠道而來的頑民訓話:“你們聽著,現在我不忍殺掉你們,但要向你們下達命令!我在洛水附近修建了這座大城,是方便四方諸侯前來朝貢的,也是為你們服務王室提供方便,免得你們從大老遠的地方奔赴而來,遭受勞頓之苦。”
他接著說:“你們必須順從并臣服于我們。你們仍有你們的土地,可以安心從事勞作和休息。如果不敬事周國,你們不但會失去土地,還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如果你們能安心住在這個城邑,繼續勞動,你們的子孫就會興旺起來。”
為了管理和控制這些頑民,周公派了8個師的兵力,這是有歷史記載的。不過在今天看來,這8個師的兵力當是為應付東方戰事而準備的,頑民手無寸鐵,用不著這樣設防,只不過陳兵于此,嚇唬嚇唬他們罷了。
消弭殷商的反抗勢力,是周王朝剛建立時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周公在對他們武力鎮壓的同時,又把他們集中起來,分類看管,分化拉攏,這對周初實現社會經濟的穩定及全國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周公治理洛邑有功,他的后代便世襲了管理成周城的職務。成王七年(公元前1036年),周公協助成王在洛邑舉行了“成周大會”,召集天下諸侯,接受成王接見。他這是為了讓成王親自接受朝享,以觀察諸侯的向背。這樣,天下人都知道成王即將執政,周公即將歸政,都知道東都洛邑的地位重要了。
二
到了這時,周公才騰出一只手,他把那只握著文化的手攤開了。
他要干什么?歷史扭頭看了看,只見他的手心里寫著4個字:制禮作樂。是的,周公很清楚,成王是會長大的,而自己不能總攝政,現在攝政將近7年,該把政權歸還給成王了;周公還清楚,要想使周朝長久地傳下去,必須制定一種制度。
周公制定的禮制,企圖用兩條線來保證周朝的“高壽”。其一是空間治理上的分封制,其二是時間延續上的宗法制。前一條線已在上篇講過,本篇單講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周王、諸侯國君、卿大夫、士的接班人都只能是嫡長子,庶出諸子則要被封到別處。嫡長子和自己的兄弟們既是血緣上的手足,又是政治上的君臣。另外,各級貴族通過世代通婚,來保證這種關系越來越緊密。
周公是個很勤奮的人,常常挑燈夜讀,研究殷人的禮制。他發現在殷商時,君位的繼承多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在周公看來,這樣根本不行,應該是嫡長子繼承,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
這樣一來,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和親疏、尊卑、貴賤關系就顯現出來了,從而形成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首先,周王是上天的元子即長子,稱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大宗,而和周王有叔伯、兄弟關系的同姓諸侯是小宗。接下來是異姓諸侯,這些人和周王室大多有親戚關系——天子、諸侯、大夫、士形成嚴格的區別,形成一套君臣、父子、上下和尊卑、親疏等禮儀制度。換句話說,從中央到地方,從王侯到臣民,各種關系都理順了:地方必須服從中央,臣子必須服從君王,兒子必須服從老子,一級一級,等級森嚴,這就加強了中央政權的統治。
三
你該說了:哎呀,這可不好!怪不得現在人們還存有等級觀念,原來是周公整的啊!不行不行,他咋整出這么個東西呢!也許你本來挺尊重周公的,現在卻有點惱他了,因為封建等級制度把人害苦了,害得無數小字輩終生點燈熬油,卻也坐不到前排去!
其實且慢,你還別埋怨,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情狀下,不這樣制定周禮還真不行,因為當時的秩序很亂。譬如在繼承權序列上,殷商是傳弟、傳子兩種制度并存,極易造成混亂。因為傳子和傳弟存在著傳長、傳幼、傳賢之間的矛盾,傳弟更有個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國家的壽命就不長久了。
所以,周公下決心要分出長幼、尊卑、遠近、親疏來,分出等級,使每個人都本分地呆在自己的位置上,人人都守規矩,不能亂來。他是這樣想的:禮和樂的區別是禮調身,讓人人的行為都有規矩,不能越過雷池;樂調心,讓人人都與環境和諧,不能心急氣躁,生出事端。
這樣看來,禮樂的胳膊伸得很長,管理的事情很多。真不知那時周公有沒有“秘書”,有沒有人為他打底稿?若讓他一個人整出這么多條款,還不累死他呀!你可以看看這些制度有多么復雜:大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國家的制度禮儀,小到衣食住行、喪葬婚嫁以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無所不有,無所不包,甚至連天子死后的事情都要管!
說來你還別不信,在周公制的周禮中,有一種禮叫謚,或者叫謚法。就是在每個天子(乃至諸侯)死后,根據他生前的政績和為人的好壞取一個代號,以概括他的一生。譬如武王姬發,因滅商有功,死后他被謚為武王;又譬如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開疆拓土有功,死后被謚為武帝。而有的皇帝不是丟了江山,就是亡了國祚,死后的謚號就是哀帝、憫帝等,用的是不好的字眼。
四
這樣看來,禮有廣義、狹義之分。
就廣義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一概稱之為禮;就狹義說,則指當時各級貴族經常舉行的祀享、喪葬、朝覲、軍旅、冠婚諸方面的典禮。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禮規定的東西有多么細致,或者說多么麻煩吧。譬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周朝某聚落里的人,在那條小小的胡同里,你有不少的鄰里鄉親,那么你就得遵守以下的禮——辦喪事的時候不能談笑;遠望靈柩的時候不許唱歌;吃飯的時候不要嘆息,不能說話,不能發出咀嚼聲;鄰居們有喪事,你不能興沖沖地走路,如果你認為別人家死了人與己無關,你就別想在這里混了;聽音樂的時候,不許唉聲嘆氣……
別以為這是在說笑話,這可都是周禮,只不過史書上的語言過于艱深,這里用大白話說給你聽罷了。其實,現在我們在生活中也還遵守著這些周禮,周禮就像一個悠長的拖腔,拖在中國文化里。
既然說到了聽音樂,那我們就趁勢再說說樂。
誰都知道,周公不但制禮,同時還作樂,他的意思是讓禮和樂相輔相成相和諧。禮是講究等級和差異的,而樂則講究和諧。但這里的樂雖指音樂卻超越了音樂,帶有濃厚的社會色彩。舉例來說,所謂《詩》,原是用音樂伴奏的歌詞,《詩》有風、雅、頌之分。風是指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風格的樂曲;雅是指西周王畿的樂歌;頌是統治者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
雅和頌的樂曲由于用途、聲調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樂器,如果用錯了,例如該用琴的卻用了瑟,就是違禮,樂師就要受懲罰。而琴又有雅琴、頌琴之分,絕對不能搞混。當時招待賓客,舉行宴會,舉辦典禮,都必須由樂工奏樂或歌唱,所唱的樂歌、所用的樂器都分著等級,不能亂來。
就連人們出行坐什么車子,這車子由幾匹馬來拉動,都有明文規定,要不怎么會有天子駕六這檔子事兒呢?你該說這個周公可真有精力,真敬業!可不是,他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嘔心瀝血,兢兢業業。在洗頭時如果有賢人求見,他就馬上停止,把頭發握在手里出來接見;吃飯時聽說有人求見,他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這就是“周公吐哺”成語的來歷。后來曹操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很佩服周公的敬業、惜才品質。
周公制禮作樂,意義非常重大,它標志著周朝的統治徹底走向正軌,并對西周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王、康王(成王子)統治期間,天下安寧,40年不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人民安居樂業。
最重要的是,這些周禮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此后中國在兩千多年中盡管朝代更替很多,但周禮大部分被繼承了下來,所以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一生的工作,主要是維護周禮;他的弟子的任務,就是傳遞周禮;他創制的儒學,就是在涵養周禮。
就是因為周公制定了周禮,而且是在洛邑制定完成的,所以我們這里的周禮才最完備,孔子才會蒞洛“入周問禮”;而周公也只有在制定好周禮后,才可以放心地退居二線。請看下篇!驹瓨祟}:周公與周公思想(5)周公制禮樂 理政在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