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周公與周公思想(4)周公營洛邑 完善分封制

2013/7/22 9:45:56 點擊數: 【字體:


    洛陽這座城市在最初的定位上,比其他城市多了一道程序,這便是“周公卜洛”——3000多年前,周公經過占卜,規劃興建了洛邑,洛陽在堪輿學上是有來歷的。

  但周公此人絕不僅僅是“城建局長”,他還是國家體制的設計者,他所完善的分封制,為800年周朝大業奠定了基礎。

  自古以來,洛陽城址不定,但直到今天,洛陽市中心還在周公設計的王城范圍內。

  三千載歲月,十三朝古都,一百多個帝王的江山社稷夢,都在周公規劃的城市藍圖中完成,足見周公之偉大。

  

  周公輔佐成王平定武庚叛亂之后,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

  大凡都城的興建,多與軍事需求或政治需求有關,當年周公營洛邑,也是出于這個目的。西周的都城本在鎬京即今天的西安附近,武庚叛亂之后,東方沿海方國跟著起哄,這提醒了周公:必須把統治重心向東方轉移。

  周公想起當初武王伐紂后,罷兵西歸,中途停留在亳(今偃師首陽山電廠附近),息偃戎師(偃師由此得名),提出了建設洛邑的構想。當時武王說: “要鏟除殷紂的勢力,安定我們的西土,必須在東方營建新都。洛水和伊水的彎曲處是四通八達的平原,曾是夏朝都邑所在,這里南望三涂山,北眺太行,南臨伊洛,北依黃河,正是建都的好地方。”

  當時由于諸事繁忙,只在這里稍作停留,沒有認真營建洛邑。周公現在想想,覺得還是武王有遠見,因為位于西邊的鎬京遠離中原,對東方鞭長莫及,而在伊、洛地區建個新都,便可有效地控制東方。如今,年幼的成王由他輔佐,可以讓成王來實現武王定都洛陽的愿望。

  周公先讓召公來洛,“相宅”選址,幾天后周公至洛,進行復查。他先到南郊,用兩頭牛祭祀上天,接著又舉行祭地典禮,均得兆“大吉”,隨后開始全面測量工作。那時沒有測量儀器,周公就用繩子取直城廓和街道,并用一種叫做土圭的簡陋儀器,于夏至這一天測量日影,證明洛邑居于天下之中,確實適合建造王都。

  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三月的一天早晨,周公下令開工修城,在瀍河東岸營建洛邑。有人拉車,有人鏟土,終于把高低不平的土地整平了。在周公和召公的統領下,人們還在洛水旁修起了宗廟、宮殿和市肆,一個嶄新的洛邑建起來了。

  此城北倚邙山,南瀕洛水,地勢北高南低,合于風水學原理。城南北9里70步,東西6里10步,長方形。城四周各開3門,計12門。方格網道路,劃分24條街道,140個閭里。宮城居中偏北,中軸線清晰。

  周公還在城郊設置祭壇,劃定界域,用以祭祀上天,讓日月星辰及諸先王同時受享祭。周公認為新洛邑是周王室統治東方的中心,遂將獲取的殷之傳國九鼎遷來(洛陽周公廟內之定鼎堂就是紀念此事的),稱新邑為成周,又在瀍水西邊筑一城,稱王城。

  

  興建西邊王城的工期不長,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其平面近于長方形。考古專家證實,昔日的北城墻從如今的東干溝村那個大土冢東行,一直到火車站東大約1000米處,全長約2890米,墻外挖有城壕;西城墻迂回曲折,漸漸向南,長約4200米。照此推算,如今的天子駕六博物館,就位于王城的東北部。

  王城內的建筑布局相當規整,四面城墻上各有3個城門,共12門,城內有經、緯道路各9條。這些街道很寬,每條都可以并行9輛馬車。王宮建在中央大道上,共有5門,內有6寢。王宮左邊建有宗廟,右邊建有社壇;宮前是朝會用的殿堂,宮后是商業市場。

  所以,當時的新都應包括兩個城:瀍水西邊的叫王城,在今王城公園一帶;瀍水東邊的叫成周,在今白馬寺東邊一帶。新都洛邑建成后,周公召集天下諸侯,在此舉行了盛大慶典,成王也來到洛邑,頒布了典章制度。這樣一來,西周便是兩京制——洛邑成周和鎬京的宗周并列為國都,洛邑稱東都,鎬京稱西都。

  傳說王城建成之后,鳳凰翔集,歌舞升平。周成王很高興,作了一首《神鳳操》,一來感激先人,二來抒發胸臆,其詞曰:

  鳳凰翔兮于紫庭,

  予何德兮以感靈?

  賴先人兮恩澤臻,

  于胥樂兮民以寧。

  但是,成王并沒有馬上進駐這座城市,反是周公長居王城,鎮守東方,布防中原,同時分封諸侯,完善政治體制。

  

  周公是怎樣完善分封制的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原來在商朝的時候,商王朝對于臣服的方國、部落雖也加有侯、伯等封號,但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分封制度,沒有系統的控制方案,所以天下的方國時而臣服,時而反叛,使商朝的統治很不穩固。

  周文王時初步形成了分封制,但也不盡完善。武王時期,天下待定,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滅商,無暇顧及分封制。因此,武王時期的各項制度仍沿襲舊制,分封諸侯的事沒能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武王去世后,天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周公從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吸取了商朝建制不完備的教訓,開始對分封制重視起來,目的是使之系統化、制度化,并與宗法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推廣到廣大地區。這樣以來,一個有別于商朝的新的分封制便呼之欲出了。

  當時眾多方國依然存在,他們或是被周人用武力征服,或是懾于周人的威力,主動對周王室表示臣服,定期朝覲、納貢,承擔一定的義務。周公平定東土后,將大量的王室子弟、功臣和先王賢哲的后裔封為諸侯,并把王畿以外的土地連同居民一同賞給諸侯國,使其代天子統轄地方,以此形成藩屏之勢,拱衛王室。

  其實這樣的分封,很有點兒“放羊”的味道,根本沒有中央集權可言。這些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的統治權,可以自己設立國家機構、任免官吏、征收賦稅,并擁有自己的軍隊,獨立性很強。只是按照規定,諸侯需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覲述職、交納貢賦、提供徭役,遇有征戰,也必須派兵聽從天子的調遣。

  當時,在名義上周天子仍是老大,似乎諸侯的權力,周天子是可以掌控的;諸侯國的土地和人民,周天子也可以任意調配,故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

  據《左傳》等古籍記載,西周初期,先后分封71國,其中姬姓占53國。實際上,當時分封的諸侯遠不止這個數。有的古書上說,周代封國有400余個,服國有800多個。漢代《尚書大傳》記載,考之洛邑告成,天下諸侯咸集,共1773諸侯。可見當時諸侯國的數量相當驚人,而周公的工作量也相當大:這么多的諸侯國要分封,他需要付出多少精力啊!

  后世人根本記不住這么多的諸侯國。初中生讀歷史,讀到戰國時代,至多也就能記住齊、楚、燕、韓、趙、魏、秦,須知這“戰國七雄”之前,不知道有多少小魚小蝦,那可都是活蹦亂跳的諸侯國!別的咱不說,單說周文王的兒子們,就獲封了16個諸侯國,分別是管國、蔡國、郕國、霍國、衛國、曹國、毛國、沈國(一作聃)、郜國、雍國、滕國、畢國、原國、酆國、郇國、唐國;周武王的兒子們也獲封國4個,分別是晉國、韓國、邘國、應國。

  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虞國、岑國、胡國、康國、共國、焦國、滑國、楊國、燕國、鄭國、賈國、彤國、頓國、吳國、梁國、項國、盛國、潘國、魏國、劉國、單國、樊國、臧國、貝國、狄國、戴國、厲國、詹國、郄國、樅國、賴國、息國、密國、道國、芮國、隙國、谷國、閻國、耿國、曾國、蓼國、虢國。其中這虢國,又分為東虢、西虢、南虢、北虢……每個國家都有國君,就像今天的企業都有個總經理。換句話說,不小心扔個石頭,就能砸到一個國君。

  四

  但也不能說分封諸侯國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當時的分封,是周初政治格局的需要,是維護周王朝穩定的需要,這只要看看東都洛邑的周圍都分封了哪些諸侯,你就明白了。

  洛邑周圍的宋、衛、晉等國,都是周公直接分封的,這些諸侯國的國君都是周王室的親信。周公讓這些親信環繞在洛邑周圍,顯然有深意,就是為了讓他們保衛王朝安全。

  史書記載,周公主持分封及與他有直接關系的諸侯國有宋、衛、齊、魯、燕、晉等國。其中宋國與衛國的分封時間很接近。宋國的都城在商丘,疆域范圍涉及原殷商王畿。周公這樣封宋國,是為了鞏固對殷商舊地的統治。

  而衛國就直接封在殷商故墟,始封之君是康叔,他是周公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把康叔封于戰略重地,顯然有很深的用意。因為衛國建立之后,曾“遷殷民于衛”,吸納和控制的“敵對分子”很多。看來,不論宋國還是衛國,建國的首要任務就是監視和控制殷民。

  此外,周公完善封建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藩屏周室”。

  齊國、魯國分封于營丘和曲阜,這是在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35年)完成的。這時周公剛剛復政,他知道遙遠的東方難于控制,但必須納入周朝的統治視野之內,所以就把姜太公的兒子派到齊國,把自己的兒子伯禽封到魯國。

  姜太公和周公都是周王朝的開國元勛,是王室最可信任的頂梁柱,讓他們的兒子做齊、魯兩國的國君,這兩國自然就成了周王室最可靠的力量。

  后來的事實證明,魯國的確起到了“藩屏周室”的作用。它除了管理分得的“殷民六族”,還負責鎮撫鄰近的徐戎、淮夷。后來,這個國家學習和繼承周文化最徹底,幾乎是“全盤周化”,所以才造就了孔子這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周禮實踐者。

  由此看來,當時的分封制不單是分封諸侯國,也還有“分封文化”的成分,這才是周公對分封制的最大貢獻。其間輸送和帶至各地的周文化,對后世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周公創立的分封制度,基本解決了周王室對原來殷商統治下東方地區的控制問題,構建了國家體制。接下來,他就要制禮作樂,完善政治制度了……請看下篇。【原標題:周公與周公思想(4)周公營洛邑 完善分封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新聞網 2009-05-22 作者:孫欽良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