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周公廟,地處洛陽老城西關定鼎南路東側,始建于隋末唐初。
今年3月30日,洛陽周公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月30日,“2006中國河洛尋根·周公廟頌祖大典”將在該廟舉行。
周公,可算是我的“老鄰居”了!他老人家的神靈之邸周公廟,與我工作的報社,僅隔著一條定鼎南路。他在路東,我在路西,直線距離不過六七十米。
既是鄰居,自不免常去叨擾。周公廟里風光好,翠木層層綠,芳草碧連天。平日里,廟中游客不多,甚是幽靜,閑暇之余進廟逛逛,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堪稱一種享受。
可是近些天來,周公廟里卻熱鬧得很——“2006中國河洛尋根·周公廟頌祖大典”不日將至,廟中整天都是燒香進拜的善男信女。
湊巧撞見了“開光”儀式,善男信女正給周公“送橋布”
9月21日上午,我端著相機,跨過馬路,興沖沖地又闖入了“鄰居”的“家門”。
以前游周公廟,純只為怡情養性,注意力全放在花花草草之上,對那幽深的廟堂,只大概掃一眼而已,并不曾細觀。但是這一次,因有采訪任務在身,我決定要好好研究一番周公廟的每個細微之處,探究探究它為啥當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才進廟,就聽見不遠處吵吵嚷嚷的。隔著花叢望去,只見一大群男女排成縱隊,托著一條長長的黃布繞廟行走,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條游動的黃龍。“黃龍”身后,又跟著十幾個人,或是拱手端香,或是舉手搖擺,模樣甚是奇怪。
這是在干嗎呢?我好奇地跟了過去。眼見著“黃龍”繞來繞去,最后鉆進了周公廟的二殿,也就是禮樂堂。禮樂堂前鬧哄哄的,堂前的空地上圍了一大群人。人群正中是只香爐,六個上了年紀的婦人,圍著香爐邊唱邊跳,大汗淋漓。她們的唱念很是含糊,我聽得不十分清楚,只辨清中間時不時蹦出的“洛陽”、“周公”等字眼,看樣子似乎是在祈福。
她們正唱著的工夫,“黃龍”兀自又在禮樂堂里轉了幾圈。由于‘黃龍”的體積實在龐大,把禮樂堂塞得滿滿的,我只得擠在門口看個大概。只見那“黃龍”停住腳步,在堂中的周公像前打了個激靈,然后“龍皮”——也就是那條黃布脫離了眾手,被幾支竹竿挑了起來,緩慢地爬上了殿內的大梁。
我問身旁的一位老太太,你們這是在弄啥?老太太說,這叫“過橋”,也叫“送橋布”。香客們湊錢買來黃布,將其搭在廟堂的大梁上,會得到神靈的庇佑,以后就能走金橋,過銀橋,吉祥如意。
原來,為了配合今年的河洛文化節,周公廟里新添了幾尊塑像。善男信女們如此忙碌,乃是為了給神像“開光”,使神靈復位。
所謂的“開光”,實際上就是一種啟用儀式。每逢神廟落成或有新的神像啟用時,有關方面都得舉行個儀式,昭示大眾,對神跡進行“開光”。 據說“開光”的程序比較復雜,還包括請道行高深的先生作法,可惜我來得晚,沒看到這一幕。
言及此,有些小小的疑惑:只聽說佛家或道家會對神像“開光”,可周公既不是和尚,又不是道士,這是開得哪門子“光”呢?換言之:周公,他到底是哪路尊神呢?
周公是洛邑的營造者,是洛陽的保護神;他是孔子最崇拜的老師,被尊為“元圣”
說起來,周公的知名度還是挺高的,他總是和人們的睡眠扯上關系。小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每每一拍桌子,斥道:又去夢周公了!街頭的書攤上,也老是能看見《周公解夢》此類的書,似乎,周公就是一個善于解夢的白胡子老頭。
其實,這個形象與現實有些誤差:周公并不是解夢專家,而是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比起算卦的沙盤,更適合周公的,其實是運籌帷幄的指揮棒。他是洛邑的第一個營造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圣人,被譽為“元圣”。大名鼎鼎的孔圣人,不過是他的學生而已。
關于周公,洛陽都城博物館工作人員徐濤有研究。聽說我在搞采訪,他很熱心地為我講解了一番:
周公姓姬名旦,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周文王死后,周公全力協助武王伐紂滅商,為西周王朝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勛。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盡心盡力輔佐成王。他率軍東征,平定管叔、蔡叔的武裝叛亂,成功化解了內憂外患的尖銳矛盾。為了加強對“東土”的控制,周公又協同召公,在洛水之濱營建洛邑。周成王遷都洛邑后,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冊封天下諸侯,宣布各項典章制度, “制禮作樂 ”。
周公前后攝政七年, “ 握發吐哺 ”,任勞任怨。由于他的功績實在是大,行為實在是高尚,歷代統治者都對他推崇備至,爭先恐后地為周公立祠建廟。
不過,洛陽的周公廟卻并非哪個皇帝所建,而是出落于一個騙子的謊言。這個謊言的編造者,名叫王世充,乃隋末的一名將領。
話說隋大業十三年七月,瓦崗軍在李密的率領下猛攻東都洛陽。當時,隋將王世充奉命守城。不知是他的運氣太差,還是李密的運氣太好,隋軍與瓦崗軍大戰三次,皆先勝后敗。王世充暗暗叫苦,心急如焚:城中糧草所剩無幾,瓦崗軍再不散去,洛陽城眼看守不住了!
可那王世充畢竟是聰明人,他靈機一動,想到了周公。于是串通一個名叫張永通的士兵,說周公三次給張永通托夢,將助守軍不敗。
洛陽城是周公建的,周公自然會保衛洛陽。這個謊言實在是高明,隋軍上下士氣大振。于是,王世充突擊修建周公廟,并請來巫師在周公廟里禱告。這巫師煞有介事地說,周公讓他告訴守軍:現在應該立即進攻李密,周公將保佑守軍大獲全勝。
王世充見時機已成,挑選精兵兩萬,主動出擊李密。窮兵發威,勢不可當,隋軍大獲全勝,瓦崗軍土崩瓦解。一個子虛烏有的謊言,圓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周公從此成了洛陽的“保護神”。
那么,我們如今見到的洛陽周公廟,是否就是王世充當年修建的那座呢?
千年倏忽,周公廟數廢數建,如今已成洛陽都城博物館
“王世充修建的周公廟,早就廢棄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周公廟,是后世在原來的位置上重新修建的。”徐濤說,一千多年來,周公廟數勝數衰,屢毀屢建:
據《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及玄宗開元年間,朝廷曾對周公廟予以大修,后廢棄。公元1525年,明朝統治者下令在舊址上重建周公廟,其后,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統治者又曾對其進行多次重修。
民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一度遷都洛陽,也曾對周公廟加以修繕,并成為中央政府考試院所在地。周公廟近年出土的《重修周公廟記》碑,明確記載了這一段歷史。
1955年,洛陽市政府投資對周公廟進行了修繕,并在此舉辦了文物陳列。1989年,在依托周公廟籌建洛陽都城博物館時,市政府決定將“周公廟還給周公”,要求占用單位限期搬離,并對廟宇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此后,市里又陸續撥款,整修周公廟并治理其周邊環境。周公廟逐日光鮮靚麗,成了洛陽城中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了解了周公廟的歷史由來,對于洛陽周公廟何以入選新“國保”,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但真正理解這處新“國保”的珍貴,還是在我細覽了周公廟的整個建筑構造之后。
周公廟坐北面南,現為三進院落,南北中軸線上由前到后,依次為正南門、定鼎堂、禮樂堂、后殿及東西廊房。
據史料記載,洛陽周公廟乃明清遺存,是我國現存的三座較大的周公廟之一。它原是四進院落,在定鼎堂前,還有一個元圣殿。可惜元圣殿早已被毀,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我在廟中前前后后巡視了不下三遍,發現定鼎堂非常古舊,禮樂堂和后殿則是不舊不新。這倒不難解釋,定鼎堂是廟中建筑年代最久遠的殿堂,自明清以來,幾乎未動過大“手術”,而禮樂堂和后殿則都經過后世的重修。
定鼎堂的堂匾為國民黨元老戴傳賢所題。殿內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畢公,其子伯禽、君陳像。殿堂四周的墻壁上,是一組反映周公一生主要功績的大型彩繪壁畫。這組壁畫是不久前才繪制上去的,顏色鮮亮,栩栩如生。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青筒瓦覆頂、綠琉璃瓦剪邊,龍鳳脊飾,大殿四角飛檐起翹。正脊兩端飾有吻獸,就連垂脊下端,也臥著一溜兒獅子走獸。
走進定鼎堂中仰望,可見殿堂的構架為疊梁式。共有26根木柱,其中前后檐柱各4根,金柱8根,角柱4根,山柱6根。又有檁35根,每根檁下,均有墊板和枋。值得注意的是,抱頭梁與兩端柱頭連屬的榫口,均被鑿成傾斜式,使得抱頭梁呈內高外低狀。這在木構建筑中是非常罕見的,具有獨特的防震作用。若遇地震,殿堂向前后傾斜,抱頭梁就有承托和牽拉的功能,雖殿堂搖動,而屋架穩固如初。
穿過定鼎堂,可見禮樂堂。禮樂堂原名會忠祠,供奉的是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位諸侯。此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作硬山式,上覆灰瓦。殿堂構架為疊梁五檁前出廊式。
后殿的建筑形制與禮樂堂相近,殿中供奉周公及其子孫后代的牌位。東西廊房位于禮樂堂與后殿之間,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帶檐廊。
通覽整個周公廟,得出的結論只有四個字:大氣!古樸!不知到廟中參拜的善男信女以為如何?或許,他們并不關心這個,他們最看重的,應該是周公能否保佑大家平平安安吧。
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參神拜佛就能萬事如意,但卻愿意對著周公深鞠一躬,恭恭敬敬地為他上柱香。不為別的,只為他最先營造了洛陽,只為我愛洛陽。(文/本報記者 張麗娜 通訊員 張國偉)【原標題:洛陽“新國保”系列(4):千秋不倒周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