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洛陽周公廟位于定鼎路東,是為紀念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洛邑營建者周公而修建的祠廟。該廟是我國現存的三大周公廟之一,也是我市現存較早的明清古建筑群,內有元圣殿遺址、定鼎堂、中殿、后殿及東西廂房等古建筑。
2006年5月,洛陽周公廟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末唐初始修建 布局嚴謹建筑巧
洛陽周公廟為國內三大周公廟之一,是我國祭祀周公的重要場所,始建于隋末唐初,為隋末割據者王世充所建。另外兩處周公廟為陜西岐山縣周公廟、山東曲阜市周公廟。
如今,洛陽周公廟內現存的一組古建筑沿中軸線從前到后依次為元圣殿遺址、定鼎堂、中殿、后殿及東西廂房。
一入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元圣殿遺址,基址上4個柱礎清晰可見,兩旁立有石獅、石鼓。據史料記載,元圣殿為重檐三開間明代風格建筑,殿頂為琉璃瓦覆面。殿內供奉著周公像和歷代名臣牌位。
再入里就是定鼎堂。定鼎堂額匾為國民黨元老戴季陶所題。殿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頂部為青瓦覆蓋,整個建筑顯得既莊嚴穩重又精致巧妙。
定鼎堂內供奉著周公與其弟召公、畢公及其子伯禽、君陳5尊塑像。
伯禽彩塑是1991年清理主殿時在壁龕內發現的,塑造于明代,非常珍貴。殿內周圍墻壁上依次繪有周公“制禮作樂”、“營建洛邑”、“分封諸侯”、“輔佐成王”等內容。殿外墻壁上還鑲嵌著“周公解夢”石刻碑共19塊。
中殿原名“會忠祠”,為清代增建,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因殿內陳列一組周公“制禮作樂”群像,場面恢宏,形象逼真,所以后來該殿改稱“禮樂堂”。
后殿為清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頂部為青筒瓦覆蓋。殿內兩側壁上寫有周公后裔諸姓及世系表。據史料記載,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洛陽知縣龔松林主持修葺后殿。后殿左右兩側為廂房,左廂房內陳列著古代成人禮儀式所用物品,右廂房內陳列著古代青銅器物。
盡忠勤政功績顯 古今天下第一圣
史書記載,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意思是說周公即使正在吃飯或洗頭時,只要聽見有政事要處理,也會吐出嘴里的東西,挽起頭發接見來客。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其封邑在“周”(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故稱“周公”。周文王死后,周公全力協助周武王伐紂滅商,為西周王朝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勛。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繼位,他又盡心盡力輔佐周成王達8年之久。在此期間,周公率軍東征,平定管叔、蔡叔的武裝叛亂,成功化解了當時的內憂外患。為加強對“東土”的控制,周公還同召公一起,在洛水之濱營建了洛邑,遷“殷頑民”于此,并派重兵鎮守。
周公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其言論見于《尚書》、《詩經》、《周禮》、《周易》等儒學經典,被尊為儒學奠基人,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圣人。特別是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
由于周公在歷史上的巨大功績和非凡影響,歷代統治者追封其為“周元公”、“元圣文憲王”等,后人為其立祠建廟,洛陽周公廟即為其中的一座。
周公是洛陽城的初創者,與洛陽關系密切,因此,相較國內其他地方的周公廟,洛陽周公廟有其特殊意義。
后世子孫遍天下 歷代修繕敬意深
據《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記載,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公元649年)和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周公廟曾進行大修,后廢棄;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周公廟在舊址上重建;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及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又曾多次重修。
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曾一度遷都洛陽,對周公廟進行修繕,并將其作為中央政府考試院所在地。國民政府撤離后,周公廟內設有中原社會教育館。
周公子嗣,代代相傳,其后裔遍及海內外。據《元圣字譜序》、《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周公嫡派賜代,由伯禽及諸子者始……共記九十八姓。”1989年至今,全球有多個周公后裔宗親來此尋根、拜謁,洛陽周公廟在國內外的影響不斷擴大。
1955年和1989年,市政府分別對周公廟進行了兩次修繕,1992年,周公廟對外開放。近年,市政府又實施了周公廟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如今,這一文化圣地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記者 魯博/文 通訊員 孫海洲/圖)【原標題:(古都探遺)洛陽周公廟:公吐哺天下敬 元圣香火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