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五巖山上孫思邈”系列五 五巖自古人物多

2013/7/25 17:42:26 點擊數: 【字體:

 


    五巖山上有一通奇異的“老君古字”碑,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石碑之上,筆酣墨飽的56個字,每個都由兩三個字拼合而成,比如第一個字(左邊為“身”右邊為“寶”),第二個字(左邊為“身”右邊為“丹”),第三個字(上邊是“丙”下面是“火”)等,天書樣的碑文吸引了所有游人的注意,這通碑是怎么回事?是怎么來的呢?

  “碑是一通新碑,1986年所立。碑文來歷玄乎,是五巖山下沙鍋窯村、郭家崗村村民傳抄的東西,傳抄者已過世了。”鶴壁市文史愛好者、對此碑文做過多年研究的李改明先生說。

  為何要新立此碑呢?“原來山上就有,說是孫圣爺(孫思邈)立的。所以現在再立一通。”五巖山守山多年的郭寶珍老太太講。

  2008年8月18日,記者來到鶴壁市山城區鹿樓鄉元泉村,拜訪年過六旬的李改明先生。他和另外幾位老先生一起,用了兩年時間,走訪多位專家,揭開了古碑文之謎,寫成了長3萬余字的《老君古字碑詮釋》一書,中國道教學會會長任法融先生為其作序,稱贊他們“搜索文史,巡訪人間,將此古碑,逐字考證,修整梳理,注留人類”。

  幾個沒有學術根底和學術訓練的老先生要破譯天書,太難了。“聽說有道觀可能藏有同樣的碑,我們去過鹿邑太清宮、老子出關的函谷關,還有陜西樓觀臺,都沒找見。聽說《道藏》中可能會有記載,還跑到河南省社科院翻看了三天《道藏》,從里面真的找到了部分字的解讀。我們搞明白第一個字費勁最大,帶著干糧,跑到北京國家圖書館坐了一天,查資料查出來答案。”李改明先生說。

  不懈尋找中,老先生們找到一條正確線索。中國鹿邑老子研究協會會長潘又泉先生介紹他們認識了省社科院的張岫峰教授,張教授給他們提供了陜西寶雞清峰山杜帷宏道長的解語。

  杜帷宏認為,這段碑文,傳說為太上老君所作。全詩系道家修養暗語,全文譯文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呼去吸來息由吾,性空心滅本無著。寂照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鉛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這種文字,正是道教獨有的一種符禁咒,叫做復文,“多數由兩個以上小字組成,有時加上一些橫豎曲扭的筆畫,是役使鬼神的魔力載體,是大道神秘力量的象征”!痘匈忏辟狻芬粫兄v道。

  杜帷宏道長提供的這份解語,李改明等人又對照了自己原來一個字一個字考校而出的研究成果,并請求了多位專家包括任法融道長的確證,成為一個權威版本。

  中國社科院哲學教授胡孚琛先生認為:“道學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內丹學則是中華文明的火種。‘老君古字’碑是開啟丹道法訣之門的鑰匙。”

  道教名山吸引藥王前來

  五巖山上所立“老君古字”碑,雖是新碑,但碑文既老又有分量,以至于多位重量級專家為《老君古字碑詮釋》這本非專家撰寫的小書作序。

  耐人尋味的是,這種碑文,全國已很罕見,五巖山下的老百姓又是如何得到并傳抄的呢?立碑者也是五巖山老百姓,他們并不能讀解,卻“憨大膽”地立在五巖山上了,他們將事情源起都歸到了孫圣爺身上,并且認定,孫圣爺會歡迎這個舉措。“集體無意識”中,凸現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孫圣爺和道家以及老子的源流問題。

  事實上,孫思邈對儒、道、釋各家都廣收博采,并不是單純的所謂“道教醫學家”或“道教學者”,但其醫藥哲學思想受《易經》影響很深,無論其醫德學說或醫藥學理論和實踐,都可充分證明這一點。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五巖山在孫圣爺到來之前,是否曾有道教高人來五巖山,使五巖山成為一座道教名山,也成為吸引孫思邈“晦跡韜藏”于此的一個重要原因?

  答案是肯定的。

  在孫思邈到來前,五巖山已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五巖山主體約長兩公里,山勢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巖溶發育較好,形成密布洞穴和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在山峰向丘陵過渡帶上,又孕育了湯河和河。河流經湯陰,經中國古代第一座國家監獄——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里城。”鶴壁市文史專家劉炳強先生說。孫思邈“晦跡韜藏”于五巖山,渴飲河水,該是熟知這段史跡。他一生受《易經》影響至深,五巖山作為河的發源地,也會成為吸引他的一個地理因素。

  五巖山是三國魏晉名士孫登與“竹林七賢”阮籍、嵇康交游之地。據史載和遺跡,他們都曾在五巖山一帶游歷生活過。孫思邈對他們十分敬仰。“他誠心憑吊他所敬仰的古人,研究其處世哲學和思想精華,終成一代藥王。”劉炳強先生說。

  “大人先生”天地為家

  五巖山除了藥王洞外,還有孫登洞,相傳孫登在此隱居,他是魏晉之際著名的道教隱士之一。

  孫登,字公和,曾為《老子》作注,依據老子《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觀點,又吸收了佛教的一些觀點,創立了道家的重玄學派。

  他居于汲郡北山(今鶴壁五巖山)石窟中,夏天編草為衣,冬天披發自覆,喜研讀《易經》,常撫一弦琴自樂。他的性格沉穩大度,從不發怒,有人把他投入湖中,他從水中出來之后,大笑離去。

  他隱居五巖山中,所到之處,家家供給衣食,他從未推辭,但離開時絲毫不取。在山中有燒炭人見到他,知其非常人,和他講話,他從不應答。

  魏文帝聽到孫登之事,派阮籍去探望他。阮籍是陳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縣)人,“博覽群書,尤好老莊”,嗜酒、能嘯、善彈琴,為“竹林七賢”之一。

  阮籍與孫登見面后,和他“商略古今及棲神導氣之術”,孫登始終一言不發。阮籍失望,長嘯而退。下山走到半山腰,聽到空中傳來如同鸞鳳和鳴的美妙樂音,響徹山谷,隨著簫聲,百鳥云集,仙鶴翱翔。這是孫登用簫聲回應阮籍。

  阮籍感到十分震撼,歸來后,他以孫登為原型,寫下了千古名篇《大人先生傳》,塑造了一位“飄 乎天地四極,與造化相推移”的神人。這個“大人先生”,是道士孫登,也是阮籍自己,更是一個融合了老莊思想與神仙思想,徹底否定俗世、追求絕對自由的超越精神的玄學理想人物。

  大人先生仙風道骨,“以應變順和,天地為家”,“陵天地而與浮,明翱游無始終,自然之至真”;大人先生又否定和超越現存俗世,把禮法之士比喻為褲襠中的虱子。他批評隱士“惡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貴志而賤生”,反對山中高士“生死禍福盛衰無常”的感嘆,堅持“施無有而宅神,永太清而翱翔”。

  孫思邈精研《周易》,酷愛老莊,孫登是他敬仰之人。他不可能像孫登那樣,徹底否定和超越現存俗世,但他終其一生,“輕閥門,辭士族,遠皇帝,蔑世家,布衣為伍,教民以術,解疾病痛苦”,始終保持著超拔的道家風范。

  嵇康“昔慚柳下,今愧孫登”

  “竹林七賢”另一重要人物為嵇康,他天資聰穎,曠邁不群,“尤好老莊,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嵇康最有名的行為藝術是“好煅”,即經常于夏日在柳樹下打鐵或炮制中藥。

  他與孫登相交時間最長,感情篤厚。據《三國志》、《世說新語》等記載,嵇康崇尚老莊,經常到太行山采藥煉丹。他傾慕孫登,去拜謁他,兩人在五巖山相遇,成為師徒,從游三年。

  但三年之中,孫登始終寡言少語。“事實上孫登已清醒地看到魏晉禪代大勢所趨,亂象出現,面對司馬氏集團的政治暴政,他只能采用觀望和沉默保全自己,并以此對嵇康進行身教。”劉炳強先生說。

  三年過去,嵇康準備辭別老師,返回故鄉。二人將別之時,嵇康對孫登說:“先生真沒什么說的嗎?”孫登答道:“子識火乎?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而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識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子無求乎?”大意是你性情剛烈有才,但缺乏真知灼見大徹大悟,在亂世中,很難為人所容,保全自己,性命都難保全,你還追求什么?最后孫登講,一定要記住,不要多說話!

  嵇康未聽孫登之語,招來殺身之禍。他在監獄中,寫下傳世名篇《幽憤詩》,回憶恩師孫登之言,感慨萬千,寫下“昔慚柳下,今愧孫登”之句。

  嵇康名著《養生論》是后世養生家學習的經典。嵇康認為,人能長壽,全在于細微之處保養自己,不被“七情所傷、六淫所中”。嵇康認為,養生首先心理上要健康,淡泊寧靜,心平氣和。其次進行有益鍛煉,既要多進行呼吸吐納等氣功導引,又要適時服用一些有益藥物。

  嵇康善撫琴,可以很長久地處于入靜狀態,使身體機能得到適當調整,可說是“音樂氣功”了。嵇康為自己設計了一條有效長壽之道,可惜盛年早逝,好在他的養生長壽經驗都保留在《養生論》里了。

  孫思邈發現,自己和嵇康很多想法是相通的,他對嵇康倍加贊賞。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篇》更是直接脫胎于《養生論》,孫思邈甚至直接引用嵇康原話,“穰歲多病,饑年少疾,信哉不虛”。

  李志方設醮“萬鶴來翔”

  從魏晉孫登、嵇康至唐代“藥王”孫思邈,五巖山一直維系道教名山的名頭不墜。到了金末元初,有個名叫李益的湯陰縣人,因中原戰亂頻繁,遂棄官歸隱隆慮山中(今林州林慮山),巧遇全真教二祖馬玨弟子盧致柔,入全真教,更名李志方。后因敬慕孫登為人處世和高行圣跡,又敬慕藥王孫思邈“晦跡韜藏”五巖山,他棄家修煉于五巖山棲霞谷無憂洞,“深坐煉花,渴飲澗泉,饑餐林果”。

  李志方漫游于五巖山一帶,發現山下的崔村溝曾是孫思邈當年問診之地,唐以后百姓建了孫真洞(殿)紀念他,號為孫思邈行宮,每年有多次大廟會,并且崔村溝又是北方重要陶瓷基地,是當時湯陰縣七大重要集鎮之一,算是區域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遵全真教之命在此創設葆光觀,成為豫北較早設立的道觀之一。

 。玻埃埃改辏冈拢保溉,記者來到崔村溝,尋找孫思邈與李志方這兩個道教重要人物的遺跡。

  進了葆光觀,第一座大殿便是孫真殿,這是1988年重建的,面闊三間,前為拜棚,與五巖山藥王洞前的拜棚極為相似。殿內藥王塑像兩側,陪侍的是孫登和李志方,顯示出五巖山道教重量級的三人間薪盡火傳的文化傳承。

  在崔村溝,李志方還有過一件很轟動的事情。相傳李志方曾在崔村溝設醮,為百姓祈福消災,天呈異象,成千上萬只仙鶴飛來,翱翔于道場之上。設醮的道場被后人稱為萬鶴臺。而在崔村溝村口,至今仍有一石砌半圓石臺,茂盛的雜樹亂藤將其遮蔽得嚴嚴實實,便是萬鶴臺遺址!驹瓨祟}:“五巖山上孫思邈”系列五 五巖自古人物多】

 。ㄈ耐辏

  五巖山上的“老君古字”碑

  萬鶴臺遺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2008-09-17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