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五巖山上孫思邈”系列三 龍虎相伴孫思邈

2013/7/25 17:45:41 點擊數: 【字體:

 


    孫思邈成名于生前,活著已成傳奇。

  他七歲就學,日誦千余言,被稱為“圣童”。20歲左右,打下了堅實的醫藥學基礎。這一時期,他的醫名已從民間流傳到朝廷。隋文帝曾征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唐高宗都曾拜他為官,都被他辭謝不受。

  但他與皇室貴族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醫患關系,《全唐文·卷四》中唐太宗甚至用“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的夸張言辭稱贊他。史書與民間,都有他們兩人交往的記載或傳說。

  唐貞觀年間(約公元627年~649年),孫思邈東游太行,多年“晦跡韜藏”于五巖山,采藥行醫,研習醫學著作。在此期間,他與相州安陽縣尉崔科結下了深厚友誼。

  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孫思邈從崔科那兒聽聞唐太宗患眼疾的消息,兩人商議,為唐太宗進呈眼藥。兩人聯合上書的《進眼藥表》中說:“按其本草主治處世之方,此乃補腎安神,久服則搜風明目,補暖除邪,但依此方修合藥餌,克日管愈,不問老少男女,服無妨。原驗實為至奇辦物精專,伏惟陛下永施。”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唐太宗召見孫思邈,并授予官職,孫思邈固辭不受,旋即還山。《舊唐書》記載,“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之爵位,固辭不受。”

  公元652年前后,70多歲的孫思邈行醫多年,他感到,應該給后人整理一下自己幾十年來的行醫心得了,便動筆寫下了三十卷本的綜合性臨床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此著作共30卷,總計233門,含方論5300余首,創分證列方的編寫體例。

  全書總結了古代醫學的研究成果,收集了東漢以來至唐代的許多醫論、醫方、用藥、針灸等成果,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還記載了他自己的臨床經驗和采集的民間驗方,對后世醫藥學發展有巨大貢獻。鶴壁市文史專家劉炳強先生認為,這本巨著是在五巖山“晦跡韜藏”時完成的。

  不可否認的是,全國有不止一個地方會站出來,爭這個“巨著創作地”。鑒于史書無載,各種說法,都是聊備一說而已。

  但五巖山一帶卻流傳著大量孫思邈的民間傳說以及多個由此誕生的地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成為“藥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甚至唐太宗說的“降龍伏虎”都能一一找到對應故事,“令人驚嘆民間傳說驚人的準確”。

  故事中的孫思邈,神乎仙乎!這個孫圣爺,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什么樣呢?

  五巖山中曾伏虎

  五巖山藥王谷第一級臺地上,有百虎欄,望柱上雕刻著一百只形態各異的石雕老虎,欄板上則雕刻著各種草藥圖案。藥王與獸王的牽系,又顯示出什么呢?“一是五巖山長期是虎狼出沒之地,虎和人的關系比較親密。二是虎頭上有王字,是獸中之王,孫思邈是藥王,騎虎行醫,更符合老百姓的想象。”劉炳強先生說。

  五巖山百姓傳說,孫思邈養了一頭小毛驢作代步工具,這毛驢很通人性,一天,孫思邈對毛驢說:“你到山上跑一趟,把半山坳放著的那捆藥材銜回來吧。”

  小毛驢不緊不慢地出去了。過了幾個時辰,只聽大門一聲響,孫思邈以為毛驢回來了,連忙開門,“呼”的一聲,闖進一只斑斕大老虎。孫思邈大吃一驚,卻驚見老虎活像一只搖尾乞憐的大山貓,四爪慢慢伸開趴下來,昂起頭,張大嘴,孫思邈上前一看,原來老虎喉嚨里卡著一塊大骨頭,他顧不得害怕,趕快拿藥鉗子幫老虎取出骨頭,老虎立馬舒服多了。但它臥在地上,就是不肯離去。

  孫思邈拿著骨頭仔細瞅,發現是塊驢骨頭,問老虎:“我那毛驢沒回來,是不是你吃了?”老虎點點頭。原來孫思邈的毛驢銜藥材回來時,正碰見這只餓虎覓食,老虎撲倒毛驢連骨頭帶肉直往肚里吞,不想一塊驢骨頭卡在喉嚨里,它知道吃的是藥王的毛驢,為了活命,還是硬著頭皮上門來向孫思邈求救了。

  老虎臥在地上一直掉淚,就是不走。孫思邈見狀說:“你要不愿走,咱倆就擱伙計,做個伴吧。”老虎點點頭,擺擺尾巴,站了起來。從此這只老虎就留在孫思邈跟前,孫思邈走到哪兒,它就跟到哪兒,孫思邈累了,它就馱著他,比毛驢還聽使喚。

  黃龍廟村智降龍

  2008年8月16日,記者趕到五巖山下的黃龍廟村尋找黃龍廟,這是因孫思邈而修的廟宇。

  黃龍廟村是個古樸的小山村,村口三岔路口處有一堆磊落大石,大石之上一座小廟孤零零地矗立著。進了廟門,廟荒神無,蒿草一人多深,上香的石供臺內積滿雨水長出荒草。與廟相對的戲臺,也只剩了一個石砌高臺,倒是臺邊上殘留的對聯意味深長:一生夢幻俱是流水行云,百年戲局無非春花秋月。

  廟內有兩通石碑,一為清順治年間所立,一為清嘉慶年間所立,兩通石碑記載的是兩次重修黃龍廟之事。嘉慶石碑大概是講,這兒原有“龍神廟三楹,神像尊嚴制度雄壯”,“歷年久遠風雨損傷”,且“廟前獻藝無所”,村民“春祈秋報成為不便”,重修龍神廟“并建戲樓三間”,“以補前人所欲為而未為也”。至于順治石碑,所講主要是重塑龍神塑像事。

  兩碑俱未交代,此地為何會有龍神廟。倒是村中老人講得明白,說這廟早得很了。

  戲臺邊石墻的陰涼地里,村里幾個老人娓娓給我講道:唐朝時,村里有個黃龍王,它頭上生了個腦后疽,哪兒都治不好,痛得整天翻騰打滾。一天,黃龍王又出去找郎中看病,正碰上孫圣爺,孫圣爺把它領到孫圣溝,把瘡打開一看,全是臟東西,他把臟東西挖出來,又把后腦勺對住縫好,給治好了。自茲之后,黃龍王成了孫圣爺的隨從,一直陪伴著他。后來老百姓就給它立了廟祭祀,保佑這方百姓風調雨順。

  清乾隆《湯陰縣志》還記載了另一個孫圣爺和龍的故事,說在鶴壁縣西有個村子,相傳孫圣爺曾住在那兒。有一年大旱,數月無雨,農夫成群結隊到龍洞里祈禱,許愿得雨祭拜龍王。果然下了大雨,大家欣喜若狂。孫思邈勸告大家,說:“這是病龍雨,怎么能哺育萬物呢?”大家聞聞雨水,果然腥臭難聞。

  過了不幾天,一個背上生瘡的龍王,變成白發老翁找孫圣爺求治,對孫圣爺說:“如果先生給我治好病,我一定報答。”孫圣爺治好了他,過了不幾天,龍王降下甘霖解除了旱情。更神奇的是,村里一塊大石上裂開一個口子,成了一口井,水清澈甘甜,人們稱之為龍井。村名也跟著改成了龍井村。

  “龍井遺跡清代猶存,近代雖已消失,村名保留至今。”劉炳強先生說。

  五巖山的孫圣爺,有了一龍一虎作貼身護衛,這規格夠高。他也有了資本,可以和皇帝斗心眼兒了,這就有了攆池和孫圣溝的傳說。

  龍虎相助斗皇室

  據說唐太宗某次飲茶,他戴的朝天冠上雕有九龍朝岳,影子投在動蕩茶盅里,活像九條小龍游動。當時太宗口干舌燥一飲而盡,喝下后疑心開了:“茶盅里有九條小龍,被我一口吞下,這可如何是好?”他越想越疑,得了憂郁癥。

  于是皇室貼出求醫皇榜,皇榜下到河南彰德府湯陰縣,孫圣爺正在那里行醫,見了皇榜,特意帶了一節竹筒,打通一頭,捉了九條蜥蜴,裝入竹筒。之后帶著一龍一虎,直奔長安而來。

  他騎著老虎很快到了長安,治病時要求太宗“清場”,之后扶起太宗,說:“陛下的病,是誤飲九龍所致。現在我拍你后背,拍一下你把嘴張一張,待把九龍吐出,病自然就好了。”太宗驚愕,認為說準了自己病根,就一一聽從。

  孫圣爺把太宗扶好,左手袖藏竹筒,手觸筒塞,放在太宗胸前,右手對準太宗后背,輕輕一掌拍下去,太宗忙把嘴一張,孫圣爺左手把塞子一拔,“嗖”地躥出一條蜥蜴,太宗久病,兩眼昏花,只當吐出一條小龍。太宗把口張了九張,竹筒內跑出九條蜥蜴。孫圣爺把九條蜥蜴盡數收入竹筒,對太宗說:“九龍盡出,病根已除。”

  太宗病好后,對孫圣爺進行封賞。孫圣爺說:“我經常在民間為百姓看病,就給我一件你穿過的破袍子御寒吧。”李世民心想,怎么好送神醫一件破袍子呢?脫下身上的龍袍給了他。

  孫思邈走后,一位大臣猛然想起,穿上龍袍豈不意味著成了皇帝?他急忙上奏李世民,李世民一聽,對啊,是這么個理,連忙帶人去攆。

  李世民帶著大家伙兒,攆呀攆呀,一口氣攆到湯陰縣西邊一條山溝里的池塘邊,向一個老漢問路,老漢說,此地名為攆池,李世民聽說,仰天長嘆:“晚了晚了。攆池者,攆人來遲也。我們來到此地,正合天意,龍袍怎么能追回呢?”

  另據傳說,攆孫思邈的人,不是唐太宗,而是他手下大將尉遲敬德,五巖山有多處民間壁畫,畫的這段故事,又叫“敬德趕袍”。

  自此后,攆池旁邊的村子,就易名為孫圣溝。“孫圣溝離五巖山不過七八里地,一直建有祭祀孫思邈的孫圣廟,‘文化大革命’時才被拆除。”劉炳強先生說。

  孫圣溝家家善釀醬醋,都會用醬醋治些小毛病。老百姓講,這都是孫圣爺教的。

  相傳孫思邈當年住在孫圣溝,看到這兒沒醬沒醋,老百姓體質不好易生病,就返回陜西耀縣老家學造正宗醬醋,教給孫圣溝的老百姓。大家吃了醬醋,體質就好了。孫思邈想,醬醋都是糧食造的好東西,能不能用來治病呢?

  有一年夏天,孫圣爺正在湯河邊洗藥,山后來了個后生王鎖,說喉嚨痛口舌生瘡,孫圣爺把自釀的好醋讓他含一大口在嘴里,含一會兒再咽。還真神,王鎖馬上感覺好多了。

  還有一次,幾個人被瘋狗咬傷了,孫圣爺把他們帶到孫圣溝,用自釀豆醬清給他們擦涂,每天三四次,涂了三四天,這些人回去后都好了。

  “孫思邈在寫《千金要方》時,回顧了自己學造醬醋以及用醬醋治病的經驗,他還錄入了用醬醋治療20余種疾病的驗方,讓后人世代享用。”劉炳強先生說。

  孫圣爺給李世民治病的故事,還有另外一種版本,孫圣爺醫好李世民后,朝中一個大臣看透了他的把戲,照樣捉了九條蜥蜴給皇帝演了一遍。李世民一看,壞了,原來孫思邈在騙我。便決定把他殺了。

  孫思邈上了刑場,他的龍侍衛變成白胡子老漢,跑去對李世民說:“可以把孫思邈的九條龍放到大海里,如果是真龍,到大海里就會顯出龍頭。如果是假龍,往里一放,就像雨點一樣沒影了。”

  大家便到了海邊,大臣的九條蜥蜴往水里一放,沒了影子。孫思邈的九條蜥蜴往水里一放,只聽得大海“嘩”的一聲巨響,出現了一條巨龍,掀起滔天巨浪。李世民拉過孫思邈的手說:“孫先生,你真中呀!”

  五巖山一帶的民間傳說,就這樣嚴絲合縫地給李世民的贊頌之詞“降龍伏虎”做了注腳。【原標題:“五巖山上孫思邈”系列三 龍虎相伴孫思邈】

  這間坐落在石堆上的房屋就是有名的黃龍廟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2008-09-12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