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兵洞,古代軍事設施,類似地堡暗道,可埋伏奇兵出奇不備攻擊對方,多建于古代城市城墻或者關隘。
相傳藏兵洞是曹操發明,又叫“轉軍道”,藏兵洞是曹操出于軍事上的需要,苦心經營的四大戰略之一。曹操精通用兵之術,曾經注釋過《孫子兵法》,深知“兵不厭詐”的道理。相傳公元208年,曹操在策劃赤壁大戰的前夕,曾經組織部隊由許昌列隊出城,再由許田進入洞內,從地下回到許昌城內,如此循環往返,經月不絕。不到40萬的部隊,行影加倍,遂號稱83萬大軍。這一招著實把東吳一幫子謀士嚇破了膽。
南京中華門藏兵洞是我國比較著名的藏兵洞,南京的中華門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城堡,為明初都城的正南門,后稱“聚寶門”,1931年改為中華門。明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門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中華門城堡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總面積15168平方米,高20.45米,三道甕城由四道拱門貫通。
各道門內原均有上下可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僅存閘槽和門位痕跡。整個甕城有藏兵洞27個,能藏兵3000余人。甕城兩側各有坡道,可騎馬登城。這種藏軍設施,在古代戰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敵人強攻時,可將敵兵放進城門,然后關起各道城門,把敵軍截為三段,分而殲之,似如“甕中捉鱉。”【原標題:藏兵洞的來歷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