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你辨別不出是城鎮還是農村。
在這里,與城市相比,少了些喧囂,多了些清新、安逸。
在這里,從居住環境,到居家裝飾,再到人們的精神面貌,用一個“靚”字形容并不為過。
這里是漯河市臨潁縣杜曲鎮龍堂村。8月24日,記者在該村采訪時,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城鎮”環境:寬闊潔凈的柏油路縱橫交錯,將村內企業與生活區連結起來;村辦企業龍云集團辦公樓前的大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械一應俱全,老人們在一起健身聊天,孩子們在充氣蹦床上嬉戲;不遠處,龍泉小區幾十棟橙白相間的多層社區住宅樓,在落日余暉下格外醒目。
“走吧,到俺家去喝口水。”走進龍泉小區,75歲高齡的高水全老人問明記者來意后,熱情地發出邀請,帶我們到他新居里坐坐。
在9號樓1單元1樓西戶,老人打開防盜門,一進門,偌大的客廳展現在眼前,遙控吊燈、柜式空調、液晶電視、組合沙發等分布在裝修別致的客廳里,給人一種寬敞、整潔的舒適感。
“過去住的是70多平方米的平房,現在好了,四室兩廳160平方米,一家5口人住著也寬敞。”老人說,老房拆后宅基地變成了耕地,連同過去分的地都流轉出去了,兒子在外開車跑運輸,媳婦在村里的勁牛食品廠上班,每個月加起來有六七千塊錢的收入。“孫子、孫女都上著學呢,就剩我在家里享清福了。”
龍堂村黨委書記、龍云集團董事長郭自安告訴記者,高水全家的老房拆遷后,村里又補助了2萬多塊錢,160平方米的房子不帶裝修也就8萬多塊錢。
“根據鎮里的規劃布局,龍堂新型農村社區不僅安置本村的村民,還承擔著整合周邊村莊的村民入住的任務。”郭自安說。
“龍堂新型農村社區屬于‘強村帶動’型中的‘集體代建’模式,也是比較成熟、成功的一個模式。”杜曲鎮鎮長趙曉紅介紹說,這種模式把群眾作為建設主體,受益主體,社區住宅屬村民共建房,全程堅持陽光操作,切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更重要的是堅持民事民決,社區建設什么樣式的住宅、由誰來建、什么時候建,群眾自己說了算,真正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變成群眾自覺的行動參與進來。”
記者了解到,“強村帶動”中的“強”就在于龍堂村有食品加工、面粉加工、休閑食品等產業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據統計,2011年底,龍云集團已擁有職工2360多人,實現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利稅6230萬元。【原標題:漯河龍堂村:“集體代建”扮靚新型農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