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被后人尊為“文宗字祖”、“字圣”、“許夫子”等(家鄉人認為他是“文曲星”下凡),是當之無愧的華夏歷史文化名人,名垂青史,享譽宇內。其澤被后世的學術文化成就本身就是部最好的勵志教材,許慎之所以能夠“博學經籍、精文字訓詁”,編纂《說文解字》鴻篇巨制,自然并非因天賦“神能”,而是因他心存遠大抱負,窮畢生精力,他以奮發有為精神面貌,付出異乎常人的艱辛努力。
許慎也是漯河的驕傲,其原籍為今漯河市召陵區許莊村,漯河學生祭拜許慎,不僅可以緬懷圣人、激發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增強一些自信心:“在漯河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我們豈能給先賢丟臉?”
不僅如此,許慎以及當地的許慎文化園更是一種文化精神象征,那就是人生需要自強不息、奮發有為。顯然,組織千名學子祭拜許慎,并非人人奢望都成為許慎,并非人人渴求成為“高考狀元”,眾人只是通過瞻仰先賢,緬懷其獨到的文化貢獻,學習其奮斗拼搏精神,進而激發青年學子“中流擊水”的壯志豪情,應是校方初衷,也是參加祭拜學子應當具有的健康心態。
退一步說,即便校方與學生單純為考出優異高考成績,而去祭拜許慎,也無可厚非。高考制度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但至少在目前,它仍是中國社會最為公平的競爭選拔制度之一。社會文明進步不會一日千里,用人單位“唯名校論”依然秉持,高考不可能一下子掙脫所有束縛“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任何人都沒有理由要求青年學子全然放棄甚至看輕高考———對于許多農家子弟以及城市的普通學生來說,高考仍是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
學生代表及校領導敬獻花籃并凈手上香;全體師生行拜禮……究其實,表達的是一份對古圣先賢的崇拜,表達的是學子在理想方面的訴求,個人認為這沒什么不好,就算提倡也不為過。 (余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