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祠,是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為保衛雎陽英勇獻身的忠烈英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的。
唐至德二年(757)正月,安史叛軍將將尹子奇率兵13萬,攻打睢陽,以控制運河,進而奪取江淮地區。在長達10個月的時間里,張巡率領6800名大唐將士和4萬睢陽百姓,浴血抗敵,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保衛戰。張巡與廣大軍民同仇敵愾,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拼殺。他用兵如神,屢戰屢勝,使敵軍屢遭重創。最后由于眾寡懸殊,糧盡援絕,睢陽城破,張巡、許遠以身殉國。睢陽保衛戰名垂青史,悲壯卓絕,它遏止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大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質保障。江浙一帶百姓及港澳臺同胞和僑胞非常尊崇張巡。僅在臺灣就有張巡的崇拜者700多萬人, 張巡廟1000多座,而睢陽張巡祠則是這些廟的祖庭。為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滿足海內外人士祭祀張巡的心愿, 1990年,商丘重建了張巡祠。整個建筑宏偉壯觀,莊嚴肅穆,包括廣場區、建筑區和墓葬園林區三部分,占地4萬多平方米。近年來,已有數千名臺胞前來瞻仰祭拜,緬懷英烈。
張巡(709-757年),鄧州南陽人。他幼年聰慧,才智過人。壯年后,志氣豪邁,知識廣搏,熟讀經典,知曉陣法。玄宗開元末年(741),中進士第三名,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調授清河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后回京待遷。當時,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把持朝政,權勢顯赫。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張巡嚴詞拒絕。因為不愿依附權貴,張巡盡管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后張巡調任清河縣令,政績顯著,清正廉潔,治內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
天寶十四年(755)冬,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叛亂,軍威迅猛,所到之處,守將不戰而逃,或者望風而降,京師震驚,唐玄宗被迫南遁。在此生死危亡之際,張巡起兵討賊,在寧陵、雍丘(今河南杞縣)一帶屢破敵軍。后來雍丘縣令令狐潮投敵,協同叛軍圍攻縣城。張巡扼守六十多個晝夜。唐至德二年(757),敵將尹子奇率兵13萬圍攻睢陽。張巡率眾增援,與太守許遠兵合一處,共御強敵。從此拉開了睢陽保衛戰的大幕。
由于張巡堅守睢陽有功,他死后,朝廷詔贈他為揚州大都督。宋朝大觀(1107—1110)年間,賜爵侯,謚忠烈。張巡、許遠歷來受人崇敬,自唐代以來,睢陽人民多次建廟、祠紀念二人的功績,現在商丘古城內大隅首西街還有紀念他們功績的“忠烈祠”。【原標題:張巡祠:“安史之亂”忠烈英雄張巡、許遠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