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白云禪寺絹圖”顯示,寺院第四進院落中,有一座二層樓式建筑--千佛閣,造型壯麗、結構精美。閣前院中,聳立著一尊10多米高的大悲佛像,它坐落在四層基壇之上,佛的頂高幾乎與千佛閣二層閣檐平齊。如斯精美的建筑與雕塑,傾注了時任方丈佛定大師的心血。
據記載,此閣后來在洪水中消失。閣前大佛,去向失考,不知是否也被洪水裹挾泥沙淤埋地下。
寺之東部原有塔林,既有石塔也有磚塔,F在除了佛公靈塔,都已不存。
2008年10月20日,記者在寺院東北角,先見到一座佛公殿,妙林師父打開殿門,方見一座六棱三級青石構造的佛公靈塔。佛公靈塔高4米許,鑿石為塔,嚴密緊湊,精雕細琢。下部為六棱形須彌座,基石四盤疊上,上置塔身。靈塔層層摹仿磚瓦木架結構,作密檐狀,由下而上遞次內斂。塔身劈削嚴整,棱角分明,雕飾精美,正面陽刻楷書“佛公靈塔”和“傳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字樣。
佛定(1647~1721年)是白云寺歷史上最著名的方丈,1721年八月,佛定在白云禪寺具香湯沐浴,趺坐圓寂。面容慈祥,宛如入定一般。弟子們膜拜如舊,不敢驚動。直到次年五月初一,送歸入塔,而嵩山大會善寺也在同年建塔,以示紀念,河南布政使加三級牟欽元撰寫塔銘并書丹。
佛定和尚是有為高僧,他生前南涉江淮,步履幽燕,九登法座,所到之處必建廟筑寺,佛法修為甚深。他又上交權貴下撫黎民,智慧深廣,民間更將其神化為“活神仙”。
塔林幾乎全被洪水摧毀,它為何能夠幸免?
“兩種可能,一是清光緒年間圣級和尚修復寺院時(現存建筑多為那一時期打的底子),不忘中興之祖佛定,在靈塔原址,從淤泥中把它挖了出來,復立于地面。第二種可能是白云寺僧眾在洪水來襲時,對佛定靈塔采用了特別保護措施。”寺僧妙林分析。
佛定,被譽為“中興之祖”,他究竟是何等人物呢?
德行同于“唐一行”
佛定,法名普光,號佛定。他俗姓王,字意,河南長垣人,一說為河北保定府人。1647年,生于長垣縣滿村鄉宜丘。童年時“即敬三寶,泛愛緇流”。少長投清涼庵,壯則在清涼普渡律堂受具于太虛禪師,得洞宗上乘(洞宗為曹洞宗簡稱,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唐代良價及其弟子本寂所創,禪風以回互細密著稱)。他數遷名剎,九登法座,名隆遠播。
1687年,眾信徒延請他至河南白云禪寺。他來此后,重建古剎,弘揚佛法。
佛定“南臨河漢,北至幽燕”,沿道傳法,信徒極多,白云寺大行擴建之時,信徒們或奉粟帛,以充衣食。或負木石,以供修造。佛定不營不拒,隨緣承受。至此,白云禪寺進入大規模建設時期。
佛定身有異德,冬夏一衲(僧徒衣服常用碎布縫成,稱百衲衣或衲),酷暑烈日之下,衣不沾體。寒冬之時,溫然自適。這是他長期修煉所致。他又精通醫道,人有急難,經其醫治,概能解脫。以是方圓百姓,奔走相告。
1698年,當時歸德(今商丘)知府盧化龍(奉天正白旗人,監生)疑佛定妖術惑眾,到白云禪寺微服私訪,佛定了然于胸,在眾多信眾游客中,迎視盧知府合掌而言:“此君面有殺氣,將不利于老僧。”盧聽到此言,大驚。佛定將盧知府請到方丈寮,促膝交談,盧知府十分佩服,稽首皈依。
1701年秋,河南布政使牟欽元慕名拜佛公,兩人相談達旦。牟見佛定和尚一榻蒲團,半龕佛火,雖語論精華,并不矜奇炫異,贊道:“公真人杰也哉!趙之佛圖澄、唐之一行(均為高僧),將無同乎!”欣然皈依,并題匾額:“體近自然”。
1718年,楊宗義由河南布政使轉任河南巡撫,他一向與佛定交往甚厚。四月初八是佛誕節,楊宗義到白云禪寺拜謁佛定和尚,見佛定迎于山門之外,楊極感禮遇,說:“弟子何敢勞師父遠迎?”佛定答道:“有仰仗處。”“但說無妨。”佛定答:“因緣不具。”意思是不到說的時候。
1719年春,佛定把白云禪寺交給行興住持,率弟子游歷嵩山祖庭。
時嵩山大會善寺荒廢已久,佛定對弟子們說:“這深山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時,漢明帝敕建譯經處,唐朝君主曾在此寄名出家,我發心重建古剎,這就是我去年
與楊公所講仰仗處了。”
他派弟子去開封謀于楊宗義,手書一偈:“去歲仰仗處,今日始相謀。昔日會善寺,漢唐譯經處。野草沒庭徑,荒涼寺已禿。望君鼎扶持,清名垂千古。”
楊回信說:“常沾甘露,謹依囑咐,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由于楊宗義鼎力支持,大會善寺修建進度很快,不久古寺煥然一新。
1721年春,佛定離開嵩山,帶弟子游于江淮,八月歸白云禪寺圓寂。
傳說視同“活神仙”
白云寺有很多民間傳說,歷代方丈中傳說最多者是佛定,有十多則,這里擇其要錄之。
傳說佛定大力修復白云寺,引來魯班幫忙。當時他領建千佛閣正緊張施工,缺精雕花飾的師傅。魯班化身一個80多歲的老頭兒,把沒用的大樹疙瘩雕成許多精美花飾。
還是在修建千佛閣時,木料沒了,佛定并不著急,焚香、打坐、入定,一個可愛小信使從他身上冒出來,佛定要他鉆入寺內井中,順地下河逆流北上,在河北保定府南濡河邊等他。
第二天佛定就到了河北保定。他在這一帶很有影響,當他講到缺乏木料時,當地王居士答應將祖墳里上百棵大楊樹捐給佛定。
當晚,佛定請人把樹放倒,送到濡河邊,小信使正在那兒等他。大家把木料投入河中,在小信使引導下,順流而下。佛定辦完此事,便匆匆趕回寺院。
回寺后,佛定帶著大家來到井邊,只見一根根圓木往上冒。佛定問:“夠了嗎?”眾人答:“夠啦!”話音剛落,一根圓木剛露出水面,便停在那兒了。據寺內和尚講,露出古井水面的圓木,解放前還在。
火燒和幺桃的故事,流傳于商丘柘城。
柘城縣原來不叫柘城,叫柘縣。佛定預知柘縣要發生地震,派徒弟行興前往,要他在東門外叫賣火燒和幺桃(嫩桃)——即告訴城內百姓:“火燒眉毛,人人要逃。”他們到了柘縣,在一個叫張興的老施主幫助下,支起攤子,天天叫賣著“火燒幺桃”,有些機靈人聽懂了,逃離了縣城。
行興委托張興每天早晚兩次進城報訊,催人走。這天,張興發現老鼠亂竄、雞鴨亂飛,便大喊:“大禍臨頭了,快逃呀。”他剛跑過城門,只聽背后一聲巨響,整座城不見了,只剩一個大坑,咕嘟咕嘟冒著黑水。柘縣自茲之后改為柘城。
康熙年間,豫東地震,黃河發水。此場天災被佛定預測出來,他上報州府,上面發指示,要求大集鎮高筑寨墻,抵擋洪水,小村莊趕緊撤離。大小村寨紛紛依此行事,只有睢州(今睢縣)西邊偏北的一個小鎮沒動靜。佛定帶小弟子印德來到這兒,問老百姓咋回事。老百姓說:“老會首說黃河不到三尺寬,水到這兒不成災。”“老會首去哪啦?”“他岳母去世奔喪去了。”
佛定著了急,借了兩條五尺長、七八寸粗的口袋裝滿沙土。到了晚上,帶著印德,肩扛口袋,左手抓口袋底往上舉,右手握袋口往下壓,沙土從袋口細細淌出,他們圍著鎮子,遇水趟水,遇溝跳溝,轉了一圈又一圈,從夜晚轉到黎明,又轉了一個白天。有人問起,佛定回答:“筑城打寨,拯救百姓。”大家都嘲笑他們。
第二天,發生了大地震。震后兩小時,洪水來了。老會首這下急了,號召大家都上北門打寨墻。數百男人,站在北門外,一字排開,心里埋怨老會首,早不讓大家打寨墻,現在臨時封土哪來得及呀。
幾尺高的水頭撲過來,忽然有人說:“我覺得腳下土會長。”大家低頭,果然,腳下的土隨水位一直上升。大家這才想起白云寺和尚“筑寨”之事。為感謝佛定筑假城變真城的救命之恩,人們就把鎮名改為誆城鎮,此鎮今屬睢縣。
印法請來百余尊玉佛
白云寺現存三進殿宇,都在寺院中軸線上。寺院中軸線偏東北盡處,還有個小巧玲瓏的院落,僅三分地大小,長方形。小院門樓典雅別致,門樓頂蓋翠瓦,彩脊浮龍,東西脊端有兩個石雕睡羅漢像。下方門為紅漆對開門,門枕是一對生動的漢白玉小獅子。老百姓把這個漂亮的門樓叫做“玉石門枕曬羅漢門樓”。
門樓下有一木制門屏,上雕行龍,“相傳當年康熙住這里時,大臣覲見,才被允許通過屏門,現在屏門常閉,以示對康熙的敬意。”妙林師父說。
這座小院有松柏紫槐,幽靜宜人,是現任方丈釋印法居住之所,一般人叫方丈院。
進了方丈院,我卻沒見到方丈,他云游在外。直到11月11日,記者才聯系到遠在浙江的老方丈,電話采訪了他。
印法俗姓黃,他告訴我自己今年104歲了,但有些資料上稱他是
1911年生,那就是97歲。電話中聽到他講話思路清楚,蠻有精神。
印法是河南省平頂山市人,1933年在桐柏縣曾家灣泰山小廟祝發為僧,師從海讓法師,法號釋印法。1942年春,在湖北省隨州常興寺受具足戒(依戒法,受持具足戒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資格),傳戒師為常興寺真妙法師。
他受戒后,潛心念佛,游名山訪古剎,普學佛法。多年參學,不但在佛法上有長足進步,還掌握中醫、醫藥、針灸、推拿、按摩等醫術。
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在桐柏多處寺院住錫。“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印法在桐柏縣水簾寺辦起制藥廠和診所,他通過多年臨床實踐,研究總結了許多獨特有效的良方。
1987年,經河南省佛協秘書長能先法師推薦,印法來到白云禪寺任住持,憑其醫術上造詣,救助百姓,與周圍群眾建立良好關系。信徒日眾。
印法和僑居海外的傅鳳英居士有深交,據印法講:“傅鳳英是傅作義將軍的姑姑,她的丈夫是國民黨軍官,抗戰時部隊被日軍打散,傅鳳英逃難到桐柏縣清涼寺,我和寺僧一起保護了她。”
傅鳳英一直沒忘這段佛緣,她后來定居海外,得知印法方丈到了白云寺,而寺中沒有一尊佛像,就在1988年先給寺院捐贈了9尊玉佛。之后,從1990年至1997年,又幫助老和尚四去緬甸,迎回近百尊玉佛。印法方丈說:“她的貢獻太大了,我四去緬甸,她回回都要捐一半錢。”
在傅鳳英等居士的支持下,白云寺成了全河南玉佛最多的寺院。由寺院請進又禮送他院的玉佛,也有好幾批了。
白云寺因此有了獨一無二的玉佛殿,白云寺大雄寶殿之后即是。記者在那兒看到,在這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老建筑中,安放著數十尊玉質佛像,最大的一尊釋迦牟尼涅?臥佛,長3.2米,重3000余公斤,形態安詳自然,右手支頤,左臂伸直,側臥于睡榻之上。殿內最小的一個佛像,是觀音菩薩小雕像,精致玲瓏,玉質無瑕。
這處殿堂內,高大佛雕,晶徹美玉,高掛的幢幡以及香爐內閃動的香火,徐徐上升的紫煙,都把人帶入神奇夢幻的境界中去!驹瓨祟}:"黃河數毀禪寺,白云舒卷千載"系列之三 古今高僧修寺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