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南門外不遠處,一條平坦的混凝土道路向東西方向延伸,這條路是修在古城城郭上的。路的北側是垂柳依依、碧波蕩漾的城湖;路南面有一處淡定自然、與古城相比較有些超脫落寞的院落,那就是名揚中外的八關齋。
來到這里,遠遠望見八關齋氣勢宏偉的大門樓,紅墻黛瓦,翹檐挑角,兩只威武的雄獅把守在大門兩側,我原本平靜的心突然間怦怦跳動得快了起來,似長江之水,浩浩蕩蕩,澎湃洶涌;如黃河之浪,起伏跌宕,奔騰咆哮。我仿佛觸摸到歲月的遺存,這里仿佛再現了當年那四鄉百姓云集,車馬塞道,萬人感恩朝會的盛景。
八關齋其實是座寺院,名曰開元寺。如今,開元寺的晨鐘暮鼓早已遠去,也不見了青燈古佛和繚繞的香煙,但歷史的影子仿佛悄悄蟄伏于這一方小小的院落,在落寞寧靜中,漂浮著一縷淡淡禪意,讓人們意識到這曾經的佛門往事。
進入寺院大門,東側矗立著一個造型別致的八角亭,十分引人注目。亭內聳立著一通八棱石碑,這就是著名的八關齋碑。
八關齋碑為《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簡稱“八關齋”,該碑是記述唐朝宋州(今商丘)官吏舉行八關齋會來報德所立。那么,何為八關齋會呢?八關亦稱八戒,為佛教用語,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涂飾香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后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八關齋”或“八齋戒”、“八關齋戒”。齋,素食不茹葷稱齋;施舍素食與僧人亦稱齋。
時光流逝,歲月更迭,佛門成為往事,寺院成為歷史,但因為這塊《八關齋會報德記》石碑的存在,人們記住了八關齋,也記住了一位將軍——田神功。
史書有載,田神功,冀州人,家本微賤,但他勇于上進,執著于習文學武。唐天寶末年,為鄉里小官。安史之亂,天下兵興,田神功因有勇力受知于安祿山,被任命為平盧馬使,但他不愿從叛,率眾歸朝,棄暗投明,隨成德節度使李忠臣攻取滄、德、相諸州,抗拒叛軍。此后,田神功奉命守陳留,叛軍來攻,田神功兵少不敵,與許叔冀降于史思明,成為史思明部下的一名大將。史思明讓他與叛軍南德信、劉從諫率兵圍攻睢陽(今商丘),田神功看到叛軍燒殺擄掠的行徑后,再起歸順之心,斬殺了南德信,劉從諫聞訊逃生,田神功率領將士再次歸順朝廷,解除睢陽之圍。田神功歸順后受封為鴻臚卿,后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
事隔三年之后,也就是寶應元年,安史叛軍又一次包圍睢陽城,揚言要像上次那樣把宋城兵民全部殺死。睢陽城內兵民想起上次被屠城的慘景,一片驚慌。城池危在旦夕,宋州刺史李岑等官員焦急萬分。就在兵民心如火燎之際,河南節度使田神功受命率救兵趕往睢陽,同叛軍大戰兩天兩夜。經過殊死拼殺,終于大敗叛軍,救出全城兵民,保住了睢陽城。兵民為之歡呼,對田神功感激不盡。后來,田神功屢次受到朝中嘉獎,“安史之亂”被平息后的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節度使,后升為太子太師、信都郡王。
唐大歷七年四月,田神功得了熱疾,月余不見病情好轉。睢陽百姓便向官府建議,舉行八關齋會,以祈禱田神功早日康復,以報答他曾解救睢陽于危難之中的恩德。當時的宋州刺史徐向欣然同意,出俸錢三十萬,于農歷五月初八,在開元寺內設八關齋會,邀請一千名僧人前往誦經念佛。隨后,州縣官吏長史等文官設一千五百人為一會,鎮遏、團練、官健、副使等武官設五百人為一會,地方紳士設五千人為一會。一時間,佛飯香供擺滿郊野,經聲佛號晝夜不息,善男信女、四鄉百姓八方云集,車馬塞道。為了記載這次活動,州郡長官又從千里之外請來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由他撰文并親筆書寫《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刻成八棱石幢。這通石幢高三米,共八面,每面寬約半米,全文九百八十三字,每字三寸見方,體方筆圓,端莊雄偉,兼用隸篆筆意,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弘,骨力遒勁,是顏真卿晚年的成熟之作,被歷代書法家公認為顏體中的神品。碑文記述了田神功的豐功偉績和宋州吏民舉行八關齋會感謝田神功恩德的經過和盛況。全篇內容矯健奔放,如萬丈瀑布,一瀉千里,似一氣呵成。因是寫的八關齋會報德記,后來人們就慢慢地把這塊石碑稱為八關齋碑。
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元寺幾經磨難,漸漸衰敗,后人便逐漸淡忘了田神功和那場聲勢浩大的感恩盛會。而八關齋碑卻因顏真卿的名望和書法而盛名不衰。久而久之,地以碑名,人們便記不得開元寺,而只知道八關齋了。
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往昔繁華成了塵煙,四散而去。但歷經滄桑的八關齋碑,卻一直默默地守候著這座幾經榮枯的開元寺,伴著寺中的晨鐘暮鼓,挺立于歲月的風雨之中。
田神功,一個響亮的名字,人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八關齋不會忘記,將永遠載于史冊。【原標題:八關齋:用碑文記錄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