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商丘古城遍布各處的厚重文化遺跡相比,八關齋也許是最不起眼的,但它卻是最特別、最獨具風情的。走進八關齋,傾聽著陪同人員的講解,你仿佛走進了有清一代的風情園,感受到清代物事的鋪排和清代生活的影子。
八關齋里的千叟宴碑,就是有清一代生活的一個側面,記載了清代千叟宴的盛況。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陽春園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康熙賦《千叟宴》詩一首,由是得宴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宮舉行千叟宴,與宴者三千人。嘉慶元年正月再舉千叟宴于寧壽宮皇極殿,與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即席賦詩三千余首。后人稱謂千叟宴是“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有趣的是,在八關齋這樣的一個充滿了佛家色彩的地方,還流傳著一個“月下老人”的傳說。讓嚴肅的八關齋充滿了浪漫色彩,也讓八關齋充滿了想象。
“月下老人”的故事發生在八關齋
唐李復言的《續幽怪錄·定婚店》有這樣一段記載:韋固年少未娶,旅至宋城,遇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撿書。固問之。答曰:“此幽明之書。”固曰:“然則君何主?”曰:“主天下之婚姻斗。”固問事囊中赤繩子,曰:“以此系夫婦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之,終不可易。”
這說的就是“月下老人”的故事。商丘市睢陽區文聯主席張學勇先生說,這個故事最初發生在八關齋。
唐朝時的商丘稱宋城,屬宋州管轄。宋州當時是大江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宋城之繁華不亞于京師。
唐太宗貞觀二年,一對宋城向往已久的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郊曲江鄉)書生韋固路過宋城。他先游覽了閼伯臺,又去南湖泛舟,不覺天色已晚,韋固便投宿到宋城南關開元寺附近一家客店。半夜,他被城樓上的鐘聲驚醒,起身出了客房,只見明月皎潔,他不由詩興大發,吟道:月下飛天鏡,嫦娥亦多情。窗外頻窺視,傾慕我韋生。今宵結秦晉,不枉游宋城。
吟罷,韋固興致勃勃來到開元寺院,只見一位老人端坐在石桌旁的石鼓上翻閱書卷。韋固頗感奇怪,向前問道:“老人家,深更半夜看何寶書?”老人捋著長髯笑道:“天下婚姻之書。”韋固不解道:“何謂婚姻之書?”老人道:“天下所有的婚姻大事皆記在我這本書中。”韋固發現老人身邊有一袋子,不禁問道:“袋子里裝有何物?”老人道:“皆是紅繩。”韋固問道:“紅繩有何妙用?”老人笑道:“這紅繩一系男女之足,即使冤家對頭,也就成了割不斷的夫妻。”韋固道:“有人給我介紹清灑河司馬潘之女能成否?”老人道:“不可,你的妻子就在城北。有位瞎了眼的賣菜老婦人陳氏,懷里抱的那個三歲女孩就是你的妻子,十七歲可與你成親。”
第二天拂曉,韋固帶上家奴,按月下老人所指來到城北,果然發現一位瞎了眼的老婦人,懷抱一個幾歲的女孩,不僅穿著不好,長得也不美麗,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客店,越想越難受,便決定殺死這個女孩。
家奴本不愿去干這傷天害理的事,但又不敢違背主子,只好去行刺。一刀刺去,正好刺在女孩的眉宇之間,回到客店,家奴向韋固
報告說已殺死了女孩。韋固聽了心里害怕,便和家奴連夜逃跑。
十四年后,韋固中了進士,在相州做了參軍。刺史王泰見韋固一表人才,年輕有為,欲招他為婿。韋固心想,倘若有個刺史岳丈,今后飛黃騰達就有了靠山,便欣然同意。
韋固進了洞房,挑起了紅蓋頭,見新人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不由心花怒放。但令他不解的是,作為面部裝飾的金鈿,不是貼在額頭的正上方,而是貼在眉宇之間。韋固便問道:“夫人怎么把金鈿貼在了眉宇之間?”夫人便告訴他說,自己父親原在宋城做知縣,因勤政操勞,病死在任上。母親無限悲傷,日夜啼哭,也病重身亡,自己成了孤兒。后來好心的奶媽將她收養,以賣菜為生。三歲那年,自己被歹徒在眉宇間刺了一刀,留下了傷疤。為遮丑便將金鈿貼在了眉宇之間。韋固想起十四年前的事,便如實向夫人說了。夫人也不計較,笑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既然月下老人將咱倆拴在一起,咱就白頭偕老吧!只是別再派人行刺就是了。”韋固笑道:“如此美麗賢惠的夫人天下難尋,安能忍心行刺呢!”從此二人更加恩愛。
千叟宴康乾盛世的尊老之宴
八關齋內,比較有價值的遺存還有千叟宴碑,記載了嘉慶元年(1796年)“千叟宴”的情況和商丘人李元會參加千叟宴的經過,成為有清一代史料的一個重要佐證。
公元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至公元1795年(乾隆六十年),被史學家稱為“康乾盛世”。康熙、乾隆從政之余,喜好翰墨,曾令宮廷畫家創作出許多反映當時社會大事或宮廷生活的歷史題材畫;此外,一些常在宮內行走、擅長繪畫的官吏畫家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也繪制了一些同類題材畫作,八關齋內至今還保留《千叟宴圖》就是這樣的作品。
《千叟宴圖》是一幅表現乾隆宴請文武官員及60歲以上離任官員、平民百姓情景的作品。圖上,一條白色石條鋪成的石板路自右下向左上斜出,路的盡頭是由漢白玉砌成的臺階,正中一塊巨石上凸雕巨龍,與石階前的兩座銅獅顯示著皇宮的威嚴、莊重。乾清宮內宮燈高掛,宮前人頭攢動,腰佩弓刀的侍衛挺直站立,其余人物皆頭戴紅纓帽,身著朝服。花白或全白的須發告訴人們這是一群年歲已高的老人,他們三五成群,有的相互作揖,述說宦途別離之情;有的或坐在石階前休息,或由人攙扶行走。紅墻左側有一門,有一名官員在張羅著,地上放置著瓷枕、瓷瓶、石硯及書畫卷冊立軸,一些人或手執如意、或背著書畫立軸向官員走去。所有人的臉上都流露著喜氣,透露出他們內心的自豪、欣喜與期盼。
千叟宴是清朝宮廷的大宴之一,一共舉辦過4次。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歷三月二十五,第二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正月,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第四次是在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宴會的主人分別是康熙、乾隆。
雖然都是千叟宴,但每次宴會的內涵卻有差別,康熙第一次舉辦千叟宴,是重在社會教化的“老人宴”。康熙是清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繼位時年僅8歲,當時的江山大權為鰲拜等輔助大臣控制,國內有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藩勢力擁兵割據一方。康熙16歲時,設計智擒鰲拜,廢除輔政大臣,收回作為皇帝至高無上的批紅大權,確立了自己的君王地位。隨后,整頓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撤三藩特權,并平定三藩叛亂。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清朝開始走上盛世之路。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迎來了他的六十壽誕,各地官僚都在為此做準備,各省來京祝壽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年歲很高的老人,他們在北京西直門外搭設龍棚,此時正值初春,乍暖還寒,容易生病,康熙十分關心,下令讓太醫對病者醫治外,還下諭“今歲天下老人為朕六旬大慶,皆從數千里匍匐而來,如何令其空歸?欲賜伊等筵宴,然后遣回”。
康熙還賜直隸省老人宴于暢春園正門前,目的是:“曉諭鄰里,須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為重,此誠移風易俗之本。”當時諸皇子乃出,率皇孫及宗室子弟50余人,親執爵觴為老人倒茶。隨后康熙又命侍從攙扶90歲以上老人莊國興等至御座,賜酒一卮,親表
自己的敬老之意。這次宴饗,尚無“千叟宴”之名,稱為“老人宴”,它充分體現了康熙尊老敬老的思想以及以此進行社會教化的目的。
康熙六十一年時,已是69歲老人的康熙很懷念跟隨他出生入死的手下,在與大學士的談話中流露出“……朕于故舊大臣身歿之后,不時存問,蓋共事日久,不忍忘懷,待滿漢臣工皆然”的情緒。在這種懷舊心態的驅使下,康熙舉辦了“千叟宴”。
清朝歷史上,第二個有資格、有能力舉辦千叟宴的是乾隆皇帝。乾隆從小就在宮內學習、走動,祖父的雄才大略與所作所為都令他欽佩不已。他繼位以后,繼續推行祖父與父親“文治武功”的治國方略,使清朝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勢強盛。
康熙之后,清廷又辦過兩次千叟宴,分別是乾隆五十年和嘉慶元年。嘉慶元年正月初四,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千叟宴”時,當時參宴老人的年齡由60改為70以上,其中最長者是106歲的熊國沛和100歲的邱成龍。這一天,嘉慶率領3056名銀須白發的耄耆老人為太上皇帝乾隆祝壽。當時乾隆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由嘉慶皇帝陪伴著出現在眾人前。此次千叟宴,除了分頒賞賚詩刻、如意、朝珠、貂皮等外,參宴眾人普加賞賚,并各加賞緞匹銀錁。熊國沛、邱成龍尤屬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弘歷養老,敷錫壽祺之意。
隨著這次千叟宴的結束,也意味著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的所謂“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走向圓滿。
有清一代終結了,但有清一代的千叟宴圖卻保留在了商丘古城八關齋內,成為當時歷史側面的一個固化記憶,一段物事,一方生活的寫照。 (全文完)
八關齋內的千叟宴碑,記載了商丘人李元會嘉慶元年參加千叟宴的經過,成為有清一代史料的一個重要佐證。(李紅軍)【原標題:商丘八關齋里的小社會系列之三 八關齋里的歷史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