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從孔子祖籍到孔子故里

2013/7/31 10:20:51 點擊數: 【字體:


    最初知道孔子,當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批林批孔”;最初讀孔子,是在少年時期,沒有讀過他的原著,都是斷斷續續,或在課文上,或在雜志上,實際上都不算讀孔子,連了解都談不上呢。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不但是國人皆知,連外國朋友知道的也不少。孔子的故里在如今山東省曲阜市應該說是婦孺皆知,但是要是問起孔子祖籍何方,卻未必都能回答得上來。1994年5月,國內眾多的思想史專家、歷史學界領袖以及孔子家族代表等經過多方考證,鄭重通過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向世界宣布:孔子祖籍在河南省夏邑縣。據孔學專家駱承烈介紹,夏邑在商代稱栗,孔子在《禮記·檀弓上》中承認自己是殷商的后裔,而殷商就是古時的宋國,即現在的商丘一帶,《夏邑縣志》和古碑記載,"夏邑古宋地(栗地),孔氏之采邑在焉。",以此論斷孔子的祖籍在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現此地仍有孔子的祖墳。

    知道孔子的祖籍在夏邑縣后,就增加了了解孔子的欲望,當時年輕,主要顧慮就是恐怕別人尤其是朋友問起來,如果連祖籍在自己家鄉的孔子都不能有一些了解,會感到顏面頓失的;再者還有一些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在里面哩。

    既然孔子祖籍在夏邑,那么孔子的家族又是如何遷徙到山東省曲阜市的呢?據史書記載:公元前 680 年,宋國發生內亂,孔子六世祖大司馬孔父嘉被宋太宰相華督殺害,孔父嘉的曾孫孔防叔避難來到魯國定居。孔子成人以后知道夏邑王公樓村為自己的祖籍,時常回祖籍祭祖省墓,還帶眾弟子設“杏壇”講學,后人為紀念孔子還鄉,在王公樓村大興土木,建"孔子還鄉祠",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把歷代修建的孔子還鄉祠夷為平地,只留下一些殘垣斷壁橫七豎八的或臥或睡或埋在地下,還有農民把相關石碑拉回家蓋房子使用的呢。

    為了弘揚孔子對世界人民作出的杰出貢獻,夏邑縣人民政府在原孔子還鄉祠遺址處重建了孔子還鄉祠。全祠占地50畝,有圍墻、四門,南門處有一影壁墻,院中一壇,前后有兩個大殿,內設孔子像及七十二賢像和孔子的先祖、歷代儒學名家的牌位。東西兩側有廂房,院內還有碑林碑刻。 1998年香港孔教學院湯恩佳先生還捐贈了3米高的巨型孔子銅像一座。其實我在上高中時,也曾經到這個地方的附近村莊上找同學來玩,從這兒匆匆走過,印象中就是一個墳崗子,遠遠地還能夠看見幾塊爛石碑,這樣的慘不忍睹的景象應該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可就是這些爛石碑經過專家們考證,才證明了孔子祖籍的所在地,想當年孔子每年都要回鄉祭祖,自然會留下一些遺跡,現在為了紀念他,就建了孔子還鄉祠,當然還有其他的印證,遠不止我說的這樣簡單和片面。記得一位彭姓老先生說,他們村就在孔子還鄉祠旁邊,小時候經常去祠里玩耍,只是感覺大殿里陰森森的,很可怕的樣子,小孩子單獨是不敢進去的。

    孔子還鄉祠落成以后,因為工作上的緣故,多次去孔子還鄉祠參觀,更多的是陪客人同去,他們都是慕名而來的外地人,講解是必需的,要不就沒有參觀的必要了:一個空蕩蕩的院子,大門東邊有幾塊粘接的石碑,后來有了香港人士捐的孔子銅像,再向后就是大殿,里面供奉著孔子的列祖列宗,據說想當年孔子每年都要從魯國回來祭拜的,尤其是他周游列國到宋時,還專門在老家開了一個“杏壇”講學呢。

    在孔子還鄉祠,開初接待我們的是縣旅游局的一位小導游,之所以稱呼其小導游,一是他年齡小,有20歲的樣子;二是業務不是那么熟練,除去極短的介紹,就再也沒有話語了,游客遇到問題比如孔子每次回來是否驚動了官府?孔子的爺爺因何舉家逃離夏邑?華氏家族是否依然興盛等等,把小姑娘難為的連游客都不好意思再問下去了。幸虧附近村莊上有一位彭氏退休教師,還算見多識廣,加上他從小就生活在這兒,見過的和聽說過的,不論真假,滔滔不絕,他的道聽途說,講得游客們點頭稱是,甚至還有老外們豎起大拇指夸贊的呢。也確實有幾位歷史學家根據他講的故事加以考證的,至于考證結果,本人就不得而知了。

    從河南省夏邑縣到山東省曲阜有二百公里,坐車也就是三、四個小時的路,想當年孔子的祖先從宋國到魯國,當時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行程有多少天也未可知,就想著一家老小,扯家帶口,一路顛簸,倉皇出逃肯定是不容易的。

    后來就萌生了去曲阜的念頭 ,其實在此之前,因為出差也從曲阜路過,可惜盡管本人有這方面的意愿,終因其他原因未成行。

    我去山東省曲阜市讀孔子,是在去年的四月份。一是去了曲阜,二是到了泰山。

    下午到達山東省曲阜市,忘卻車馬勞頓,就直奔目的地。曲阜是偉大的孔子、孟子、顏子、魯班等歷史名人的故鄉,黃帝誕生地,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但我這次是專為孔子而來。我到達時已經是下午3點,天氣不熱。剛才已經向大家說過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就是他因為受迫害被殺的緣故,其后人才定居魯國今曲阜。現在的曲阜市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建筑檐勾角,青磚黑瓦,一派古樸典雅的氣息,若不是兩旁的行人和現代化的招牌,真有種漫步于魯國都城的感覺。尤其是這個季節游人不多,沒有紛雜煩擾,更容易使人靜下心來,一步一步走近孔子,聆聽當地人講解孔子的傳說,拜讀孔子的語錄,對孔子的敬仰之情比之先前更加深厚,仿佛孔老先生就端坐在我的眼前,教我讀書做人的道理。偶有旅游團經過,還能聽到導游就某一個典故的出處予以說明,很愜意,比一直隨團好的多,尤其是出了內城,坐上人力車一會就到了“孔林”,換專門用來瀏覽的電瓶車穿行于孔林神道,過圣林門和洙水橋,眼前出現了通往孔子墓的甬道,甬道兩側有四對巨型石雕,其中有怪獸也有將領,當然目的都是為了給孔子守墓。“孔林”方圓很大,林木參天,孔家世代男兒的墳塋大都埋在。如果這里沒有交通工具,要想全面參觀一遍估計得一天的時間。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運動,孔林也未能幸免于難。

    號稱“孔林、孔廟、孔府”的三孔值得一看,尤其是把孔子祖籍的文化與此對照,不但加深對孔圣人的敬佩,還會對孔子思想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了解。我深為發現這一點而沾沾自喜,也為今人借助多種途徑能夠縱貫幾千年諳熟歷史而感嘆。本想著多逗留幾天,可惜第二天天不作美,下起了雨,而且一時半會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不期而遇的陰雨影響了我繼續參觀其他景點的計劃,尤其是尼山,不去真是遺憾。只得期待下次了。

    這次沒有去位于平陰縣城南12公里處的孔子山也是一大遺憾。該山因曾建有孔子廟、塑孔子像、豎“杏壇遺響碑”而享有盛名,是曲阜市以外孔子最大最有影響的“孔子教書堂”。據說孔廟在“文革”時期被毀,只留下一片廢墟。只有村東的“杏壇遺響碑”,1981年由孔村鎮文化站與孔子山村民重新豎起。晚間看到當地的報紙報道,當地多戶孔子的傳人已向政府提出申請意愿,擬重建孔廟,再現昔日輝煌,不知什么時間能夠成規模。

    前期熱映的有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觀后感覺拍的不錯。電影中出現的一些情節和場景,自然而然成了大家熱議的對象,孔子會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至于去曲阜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天乘車去泰山。趁清早涼爽爬上泰山,一路都在留心孔子當年留下的足跡,這一個上山的路啊,曲折高低一路的向上爬,好在是走走停停,登上山頂也沒有感覺到多么勞累。極目遠眺,想著孔子登上泰山一覽眾山小的情景,可我為什么看到的都是鱗次櫛比的樓房和阡陌縱橫的農田?想必孔子那時條件有限,在當時他是不是就認為天下唯有泰山就是最高的了。

    孔子登上泰山,自然認為天地一覽無余,在當時,這樣的思想家發出這樣的感嘆是再正常不過的的事情了。其實泰山海拔不高,只是當時人的局限性和眼界不開闊而已,再加上中原都是平原,魯國的山都不太高,有這樣一座山當然值得登而贊嘆,再加上那時候登山完全步行,甚至他受窘時連轎夫也雇不起,更沒有現在的索道。可以想象孔子從老遠的地方而來,已是旅途疲憊,再接著爬山,連渴加餓,還有勞累,不容易啊。但是孔子不愧為杰出的思想家,此情此景,孔子登高望遠,還能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進而發出“登泰山而小天下(該句由孟子總結)”的感嘆,真不是我等凡人之所為。孔子名言“苛政猛于虎”也是他周游泰山腳下時,看到了受苦受難的百姓而發出的感慨,從中孔子憂國憂民的思想今人可想而知。

    從河南省夏邑縣的孔子祖籍到山東省曲阜市的孔子故里,行程不過幾百公里,我卻仿佛穿越時光隧道,跨越兩千多年,一路追隨孔子的思想。既為自己生長在孔子的祖籍而驕傲,更為終身受益于孔子的教誨而自豪。【原標題:從孔子祖籍到孔子故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華副刊 2010-09-28 作者:徐永忠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