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意為豪門、侯門、大宅門,說“侯門一入深似海”或“華燈照宴敞豪門”,意思大致無二,指大宅門家的門檻高,難邁,更難融入其中。
當年,商丘古城內的侯家大院,無論是侯恂的尚書府,還是侯方域的壯悔堂,雖有一條路中間隔著,但作為門臉相對的前后院,算得上名副其實的侯門了。
曾經,范冰冰坦言她就是豪門,所以無所謂嫁不嫁豪門。事實上,當初紅極秦淮的李香君也可以是豪門,只是她沒往那個方向上經營自己。雖然流落風塵,而她仍然只想像個通俗女子,擁有通俗女子的愛情,然后執子之手,生兒育女,過平凡人家的安定生活。命運讓他遇見了侯方域,而且最終將她一把推進了侯門。
她獲得了愛情,為愛而來,帶著愛而去,轟轟烈烈,生死不渝。是誰不容她,不留她?一道侯門嗎?一座大院嗎?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門掩黃昏,無計留春。憔悴為誰?凋零為誰?為無可奈何嗎?為家長專制嗎?顯然都不是。一道侯門擋不住的愛情,一座大院也無法將其埋葬。然而,表象卻是,一道侯門最終將一個人逐出了一座大院。
或許,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歷史是無能為力的。但它終究要教會我們:揭開表象,你就能看清實質。
實質是,一道侯門與一座大院,都只不過在為一種無形的看不見的東西擋箭與遮羞而已。這種無形的看不見的東西,就是一張封建倫理的網!
歷經白云蒼狗,歷經滄桑流變,侯家大院依然莊嚴挺立,那么完整!那么氣派!一道侯門走出了那么多位赤膽為國的忠臣良將,一座大院書寫了那么多篇指點江山的驚世華章。
網破了,沒能沖破鎖鏈的愛情,最終成了千古絕唱,隨風而逝。夢想與文化不會破,一道侯門一座大院都留了下來,不腐朽的就能永恒。
莊嚴挺立的侯家大院
曾經的侯家大院,覆壓古城一隅,規模怎樣宏大?有沒有叢樓聳翠?有沒有垣宇蔽天?這或許并非一種臆想,只不過現在能昭示其繁華和莊嚴的,唯有侯恂的尚書府和侯方域的壯悔堂了。
在古城“八大戶”中,侯家排在第三位,家世顯赫,怕不只是家族威望,還有雄厚的基業。
當年的侯家大院共有三園:城內東馬道附近的陳家院為侯府東園,城南十華里有侯府南園,劉隅首東是侯府西園。原侯恂的尚書府縱深占有一道街。
如今的尚書府,聽上去顯赫,其實遠不如壯悔堂聲名遠播。說樓因人貴,實不為過。
壯悔堂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劇”之一《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壯年著書的地方,也是他與“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的隱居之所,是侯府西園的最后一節樓院,就坐落在古城劉隅首小巷南側,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建,是一座300多年的老宅了。為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兩層的硬山式建筑,木架結構,墻裝青磚,頂蓋壟瓦。屋脊有青獸壓頂。門窗鏤花剔線,圓柱浮雕龍鳳。屋內有木屏相隔。跨入壯悔堂正堂高高的門檻,迎面是侯方域與李香君真人蠟像。侯方域一襲潔白的公子長衫,一手后背,一手端扇,眺望的眼神中彌漫出一種憂郁的目光。近旁的香君在低眉撫琴,仿佛依舊聽得到釵頭叮咚,琴瑟和鳴。
壯悔堂東西廂房為后來所建。西樓為翡翠樓,因香君曾在此居住,又名“香君樓”。而今香君樓內一桌一椅的很多擺設,依然給人溫情無限的遐想。東廂房內有“雪苑后六子”的蠟像,當年他們怎樣在此結社、斗酒、唱詩,一切要由我們自己騁懷設暢想了。這座明清建筑之所以保存這么完好,“文革”期間沒遭破壞,是和壯悔堂成了政府機關有關。原來,這里曾是當時縣教育局的辦公所在地。
侯方域35歲時第二次從南京返回故居后,把幼時讀書的“雜庸堂”改為壯悔堂。壯年何悔?當年二月河站在壯悔堂前,翻想當年人事,也曾追問這一個“悔”字。二月河感嘆,侯公子的一個“悔”字真是蘸著骨髓里的血寫出來的。怎么打比喻呢?就好比修煉了一輩子,冰清玉潔,一心向善,馬上就要成佛,忽然很不得已地“自愿”吃了一碗狗肉!守節一輩子,馬上就立貞節坊,卻“自愿”被奸一夜——這樣的情調是天意安排,當不得侯朝宗是肉身風心,他難以言傳的悲凄也就此成了化解不得的塊壘了。
2003年,本著“修舊如舊、恢復原貌、搶救第一、有效利用”這個原則,有關部門對侯方域故居壯悔堂、侯恂故居尚書府兩處古建筑進行了搶救性修復和整修。
修整后的壯悔堂完全依照原貌,莊重壯觀,古樸典雅。在完全依照原貌修復的壯悔堂正房東間,還第一次亮相了一組神秘的“鎮館之寶”——古色古香的明清衣柜及做工考究的明清雕花木床。明清衣柜兩個一組,柜面雕刻有數條盤云祥龍,雕工技藝極為精湛,顏色
鮮亮如新,做工考究,保存完好,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其中一個衣柜還完好地保留有兩把光可鑒人的原裝“福祿壽”銅鎖。明清衣柜旁邊是做工考究的明清雕花木床,并完好保留有床頭柜,同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明清家具精品。據行家估價,此明清衣柜價值在百萬元以上,其中一把“福祿壽”銅鎖價值就超萬元,堪稱壯悔堂的“鎮館之寶”。
與壯悔堂一路之隔的侯恂故居,占地1000余平方米,為一宅三院的四合院式建筑格局,中院現為兩進院,前院有大門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后院有過廳三間,東西配房各三間,堂樓三間,東配房兩間,西跨院有堂屋三間,過廳三間,建筑面積726平方米,三院建筑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青磚灰瓦古樸典雅,院落幽靜宜人,是一處具有豫東地方特色的明清建筑群。
2002年7月的一天,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張文彬考察商丘古城,從壯悔堂出來提出要看侯恂故居。當時的侯恂故居破敗不堪,但兩層堂樓、東西廂房尚存,門樓、過廳已不復存在。張文彬目睹此景,感慨萬千:“世人都知歸德才子侯方域,其父侯恂為明末東林黨魁,侯氏一門名滿天下,侯恂故居應該想方設法予以修復。”次日中午,張文彬在商丘考察臨近結束時,為此處命筆“侯恂故居”。
是侯門,更是豪門
明清時期的商丘侯家,稱得上享譽天下的名門望族、官宦之家了。祖父侯執蒲是太常寺卿,是個負責皇帝祭祀的官,屬三品官。父親侯恂,為兵部右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侯方域的二叔侯恪,與侯恂同榜中進士,在朝里當史官,負責皇帝和文武大臣言行錄。侯執蒲與倆兒子都是東林黨黨魁,在與魏忠賢奸黨斗爭中,因失敗先后被罷官。罷官后的侯執蒲就帶領他的一群孫子在侯府東園讀書,當時的侯方域只有8歲。
與《紅樓夢》中“賈王史薛”因姻親關系頑強糾結在一起一樣,商丘古城“八大家”之一的侯家與“七大戶”之一的陳家,也有著強烈的紐帶關系。
關于桃花扇另有一說,侯方域贈與李香君的定情宮扇桃花扇,香君活著時,一直在她手上。她死后,就傳給了侯方域的女兒。侯方域死后三年,他的門婿陳宗石已長到14歲,在他哥哥陳維崧的帶領下,由宜興來歸德府投親,侯方域的夫人常氏收留了他,并請侯方域的好友徐鄰唐為師,繼續攻讀。后來陳宗石中了進士,做了京官,就入贅侯府東園,侯小姐便把這把桃花扇帶到了陳家,成了陳家的傳家寶。
以陳宗石為首的陳家后來又成了古城的望族,為“七大戶”之首。他的兩個兒子陳履中和陳履平,兄弟雙御史,其后又連續4代出了5個翰林,這在河南省也獨此一家。
后又傳民國初年,桃花扇在北京露面,張伯駒見到了這把桃花扇。張伯駒與張學良、袁寒云、溥西園被譽為民國初年“四大公子”。張伯駒是袁世凱的表侄,袁世凱又是陳家的外甥。袁世凱的二祖母即袁甲三的夫人,就是侯方域的門婿陳宗石的五世孫女。袁世凱小時候曾在陳家院居住,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張伯駒小時候曾在歸德府城讀書。
這樣錯綜復雜的關系,從各個角度印證著侯家的不同凡響。侯門有多深?終日里“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的絕望有多痛?一個風塵女子,即便用最圣潔的愛情和最無瑕的靈魂,也沖不破這樣一張封建倫理的網,這就是答案了吧。
今年初夏,記者再次去了李姬園香君墓。聽一位叫侯立欽的82歲的老人講,在他十幾歲的時候,有不少人一次次來探聽香君墓的下落,說是為一把扇子。后來香君墓被挖開,墓中確是一具女尸,自然面目全非了,但牙齒整齊潔白,衣著色彩鮮艷。(文/晚報記者 班琳麗 圖/晚報記者 張 輝 ■策劃/張浩哲)【原標題:侯家大院:庭院深深深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