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火認識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用火方式也在不斷進化,并出現了許多種不同的取火方式:遠古時代,人類是利用自然火和擊石、鉆木等摩擦生火;后來,陸續出現了陽燧、火鐮和火鏡等比較方便的取火工具;近現代,隨著機械、化學、電子等的進步,又出現了火柴、打火機及自動點火裝置等先進的取火方式,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及工農業、軍事、科技等各領域的需求,使火能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正因為火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從古代奧運會開始,人們從奧林匹亞采集圣火,傳達停戰神諭,歡慶世界體育盛會,F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繼承了這一傳統,每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前都在古奧林匹克發祥地奧林匹亞由圣潔的女祭司在赫拉神廟前,用太陽灶采集太陽精華獲得圣火,然后經過全球的圣火火炬傳遞活動,最后點燃奧運會場的圣火主火炬。
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主火炬點燃的方式花樣百出,成為每屆奧運會最令人矚目的亮點。有的由運動員用手中火炬去點燃主火炬;有的經過五環形導火索點燃主火炬;有的由盲人運動員將火種用弓箭射向主火炬;有的從水中傳導點燃主火炬;有的是在運動員點燃圣火后,再由傳動機升至火炬臺頂部熊熊燃燒……總之,主火炬點燃方式構思巧妙,出奇制勝已成為歷屆奧運主辦國的難題。中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點火儀式究竟怎樣?目前還是最高機密。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個經過全球征集的點火儀式,必將是出奇制勝、別出心裁的,也必將是把中國的火文化元素融入世界奧林匹克圣火文化之中,成為奧運歷史上令人難忘的中國符號。
古人以火命名星宿
中國古人有以觀測“大火”授時的傳統,但究竟起于何時,目前沒有確切的年代。通過對相關文獻及出土文物的考察,可推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并從中發現,“大火”在中國傳統星名中是很特殊的一顆星,它至少有五個不同的名字:大火、商、大辰、天王、心宿二。一星多名在全天星官中并不多見,這顯示了不同年代星名的演變,心宿二是二十八宿形成過程中的最后定名,而大火和商星的命名早于二十八宿的建立。
現存最早的系統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是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司馬遷是這樣描述心宿的:“東宮,蒼龍,房、心。心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屬。不欲直,直則天王失計。”心宿位于東宮的蒼龍,由中間的大星(即心宿二)和前后兩顆小星組成,而且不在一條直線上!短旃贂钒讶旆殖“五宮”:“中宮”是指北極周圍的天區,象征中央帝廷:東、南、西、北四宮,以二分二至所在星官為中心建立起來,與四季相對應,象征帝王的四季行宮。
二十八宿分為四組,分屬于四宮,又稱為“四象”:東宮蒼龍(青龍),北宮玄武,西宮白虎,南宮朱雀。
對于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傳統,《尚書·堯典》中有重要的論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日中、宵中”是指晝與夜的時間正好平分的那一天,此日為一年中的春分與秋分; “日永”是指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即夏至日;“日短”是指白天最短的一天,即冬至。“星鳥、星火、星虛、星昂”即是四星在黃昏時南中天。“仲”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中每季的第二月。推算這種星象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2400年,這四星大致處在二分二至點的位置。也就是說4400年前的古人就已經能夠通過觀測天象與晝夜時間的變化關系,確定四個主要節氣的時間。
按專家考證,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二十八宿示意星圖,是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中的漆箱蓋上,年代為公元前433年。在曾侯乙墓的漆箱蓋星圖中可以看到,北斗被延長的一筆也恰好指向星宿,另有三畫指向危、畢、張宿。由于心宿所具有的重要的授時意義,在漆箱蓋的東立面上,古人將大火星(心宿二)框在一個火形符號中,這個符號與蓋面圖案白虎腹下的符號遙相呼應。這兩個符號分別位于東西兩側,雖然同像火形,但白虎腹下的火符被涂實,而框住大火星的火符則僅勾勒了輪廓,使人感到它們是為說明某種特殊天象所做的設計。
這實際上是對參、商二星的形象描繪,商星即大火星,兩個星座正好處于黃道的東西兩端,每當商星從東方升起,參星便沒入西方地平,而當參星從東方升起,商星也已沒入西方的地平,二星在天空中絕不同時出現,授時標志十分明顯。參商二星的授時傳統與二子不和的故事正好對應。所以《左傳·襄公九年》述閼伯以火記時,而《國語·晉語四》也說古人以辰出而以參入,大紀天時,均可見大火與參星在古人觀象授時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獻表明,早在夏商之前,人們就已認識了參、商二星,它實際是古人較早掌握的授時星象。
當參、商二星恰好位于春分和秋分點上的春、秋分時,太陽正東升、正西沒。春分黃昏時斗杓東指,大火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秋分黃昏時斗杓西指,斗魁東指,參星從東方升起。
中國古人以參、商、北斗并稱三辰,辰是古人用來確定季節的主要亮星或星官。河南濮陽西水坡墓出土的蚌塑龍虎、北斗星圖,就是目前所知的最為古老的三辰圖,而古人用大火星作為辰星授時應早于西水坡墓葬的年代。
大火星的形象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就已經出現,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裝飾紋樣也有形象的反映,在殷卜辭中也有很多關于大火星的文獻記錄,由此說明,以大火授時的傳統,在夏商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將東宮蒼龍七宿在房之前的角、亢、氐作一星點的連線,然后與殷周時期甲骨文、金文的龍字的形象作一比較,其所呈現的形象幾乎完全相同,由此說明龍字的創意源于天上的星象,“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和源泉。
火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啟蒙文化
毫無疑問,燧人氏鉆木取火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英國柴爾德在《遠古文明史》一書中說:“掌握了火,人類就控制著一個強大的物質力量,控制著一個顯著的化學變化。自然界是一個生物,支配自然界一股偉大力量,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恩格斯對人工取火的發明是這樣評價的:“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后與動物界分開。”
火的發明與應用,對人類自身的發展影響深遠。人工取火的發明和使用確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巨大飛躍,有了火,人類才能炮生為熟,開始了熟食的生活,結束了過去“茹毛飲血”的時代。有了火,人類才能焚林而獵,開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豐富了人類的肉食,最后與動物相脫離。有了火,人類可以御寒以及抵御野獸的侵襲,增強了自衛能力。
人工取火的發明和使用,使全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發明鉆木取火后,便催生了火耕、蒸煮飲食、火陶和青銅文化,催生了金屬工具的產生,提高了生產效率,催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火文明,而這種影響在商丘尤為顯著。
商丘由于較早使用了火,使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商部族率先在商丘崛起,其歷法先進,農牧發展迅速,物有所余,開創了商品交換的先河,商丘也成了中國“商人、商業、商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三商之源”,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殷商文明對后世影響極大,殷商民族重祀尊禮,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對火的迷信和崇拜,一直傳承和發展,從未中斷,現在對火祖燧人氏和先商始祖火神閼伯的祭祀和崇拜就是最好的見證。
由于對燧人氏人工取火的科學利用,商丘一帶在先商時期陶器的燒制、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西漢時期的冶鐵技術等都是比較先進的,特別是商丘的黑陶,不僅是龍山文化晚期的代表,更是先商文化的傳承。在豫東地區發掘出土的具有先商文化特征的黑陶器皿,黑、薄、硬、亮,被稱為蛋殼黑陶,其制作精細,工藝先進,是火與土的結晶,是商丘火文化的又一體現。
火文化對古代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也起到了積極影響,尤其是對形成戰國以前的星宿分野學說影響更為直接。當時的天文學就把商丘列為大火星的分野,后來的天文學家更把大火星稱為商星,把大火星對應的商丘稱為“火都”和“火墟”。其實,正是人工取火的發明和利用,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思考、總結生存以外的自然的、社會的東西。燧人氏時期,對天空中的光亮似火的大火星有了一定的認識,歷經“三皇五帝”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后人對大火星的運行規律有了全面而準確的把握。1994年5月,中國考古專家和天文學家對閼伯臺進行了科學考證,專家一致確定閼伯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遺址。
用火方式的沿革也推動了火文化的發展,繼燧人氏鉆木取火后,人類對火的認識在不斷改革和發展,使用火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曾陸續出現了陽燧、火鐮和火鏡等比較方便取火的工具;進入近現代,隨著機械、化學、電子等科技的進步,又出現了火柴、打火機及自動點火裝置等先進的取火方式,方便了人們生活及工農業、軍事、科技等各領域的需求。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愈來愈離不開火,小到點燈燒飯,大到宇宙飛船上天,無不憑借火的力量。這些不同的取火方法,都是我們祖先的光輝創造,也都直接或間接地源于燧人氏的鉆木取火。
火文化對現在商丘最顯著的影響在于火文化的傳承,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家和我省的一些重大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慶典儀式很多時候把點火、采火啟動儀式或火炬傳遞點選在商丘燧皇陵火文化景區。
商丘的火文化,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豐富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民俗特色,彰顯出巨大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創造力,已成為商丘地方特色文化乃至全國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中比較突出的民俗經典。
為了更好地發掘和保存火文化,從1987年起,商丘市睢陽區委就成立了商丘市睢陽區火文化研究會,由睢陽區文化界知名人士組成,從事火文化現象的研究。研究會從成立之日起,就從火文化的起源、民俗、內涵、現存建筑、年代考證、歷史沿革、民間故事傳說、社會影響、專家評價和商丘人對崇火、敬火、尊火、拜火、祭火的習俗與傳統等方面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種旨在讓火文化更加豐富的火文化景區改造目前也正在實施,2005年6月已完成燧皇陵一、二期工程建設改造,2005年12月通過國家旅游局的驗收,被評定為4A級旅游景區。為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讓人更好地認識、宣傳、理解商丘的火文化,為籌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睢陽區委、區政府決定在原有基礎上加大三期工程的建設步伐。三期工程有“中華圣火壇(火文化博物館)”、“中華圣火文化園”等,從設計規劃看,中華圣火壇位于燧皇陵山門前向南延伸150米處,它是燧皇陵火文化景區三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燧皇陵火文化景區的主要標志和象征。中華圣火壇是一個結合地形、局部架空的山地建筑,高9米,3層臺,每層3米,三重圍欄,漢白玉鑲嵌。壇中央立一火炬形天柱,高3米,直徑1米,上有9條龍盤旋,共托一個圓,作為天盤,盤中起火,為天火、離火、圣火。整個建筑借鑒了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布局,而在立面設計和內部空間設計上注重現代建筑與環境的結合設計,希望通過依托坡地,以及良好的綠化,能夠將較大體量的現代建筑融于整個景區,以滿足現代博物館的功能需求。
燧人氏鉆木取火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同時,火文化對古代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也起到了積極影響。商丘閼伯臺建筑寶剎上的這個葫蘆,四根固定的繩索代表四根“準繩”,它是閼伯傳承燧人氏觀測天象所遺留下來的標志!驹瓨祟}:“火祖”(燧皇)陵前話“圣火”系列之六 火文化對后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