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從來沒有一項發明能像火那樣對人類影響那么大,從夸父追日到普羅米修斯偷火,從“長明燈”到“拜火教”,從鉆木燧石到火柴的產生,在人類文明前進的每一步中,火都產生著巨大的作用和影響。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應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鉆木取火、立天北極、結繩記歷,命名山川百物、氏族圖騰徽銘,首立中華第一姓風姓,中華民族從此誕生。”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說,“火的使用在人類發展史上,是極其光輝燦爛的一頁,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
“掌握了火,人類就控制著一個強大的物質力量,控制著一個顯著的化學變化。自然界是一個生物,支配著自然界一股偉大力量,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英國學者柴爾德在《遠古文化中》如是說。
人工取火的發明與應用,使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燧人氏鉆木取火催生了火耕、蒸煮飲食、燒制陶器、冶煉乃至生產工具的改進、交通工具的革新等一系列先進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催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火文明。
實際上,人工取火的發明包括火文明的發達,促進了商丘社會、經濟、文化的全方位發展。歷朝歷代帝王因為對火的崇拜,多到這里拜祭,并因為這里是火都、是商星對應的地方還建都于此,促進了這方土地上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商業文明的源初地在商丘,也應該歸功于這里的火文明。
華商始祖源于商丘
閼伯臺的南面是華商文化廣場,它坐落在商丘古城西南一公里多,和閼伯臺、花戲樓在一條中軸線上,是現代商丘人建的廣場。
華商文化廣場是為紀念華商始祖王亥所建,占地80余畝,由南大門、商海、商字廣場、拜臺、商祖殿五大部分組成。大門由三個甲骨文“商”字組成,因商丘是商族、商人、商都的發源地,故譽此門為“三商之門”。高達15米的“三商之門”不僅設計新穎,獨具匠心,而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三只3.5米~5米高的玄鳥騰空而起,預示著商人在騰飛,商業在騰飛,商丘在騰飛。三商之門兩側鑲嵌著八個金光閃閃的鎦金篆字“商祖圣地,三商之源”,同時還置放著一對紅石雕刻的臥牛。因為王亥最初經商是從牛開始的。
走進三商大門,便踏上了“富商大道”。大道從三商之門直達拜臺,寬9米,長198米,中間5米寬的幣道由青石刻成的各種錢幣鋪成,從夏商周至元明清,數千年的錢幣組成的圖案共19組,有錢幣260余種、4600余枚,堪稱中華錢幣的一部通史。
富商大道穿過的石橋,名曰“富商橋”。橋橫在商海之上,商海由兩個元寶形的水池聯結而成,長100米,寬30余米,深1.5米,面積3000多平方米。富商橋兩側各有一個馱元寶的石刻神龜,商海南岸的橋頭上有一對栩栩如生的石刻綠色“金蟾”。金蟾又名蟾蜍,是月宮中的神物,它身背一對天真調皮的小金蟾和串串金錢,口銜巨幣,憨態可掬。
商海北岸有兩枚高達6.6米、厚0.5米、重4噸的特大錢幣,一枚是春秋時的布幣,一枚是北宋時期的錢幣。
過富商橋便進入商字廣場。廣場呈正方形,邊長90米,面積達8100平方米,可容納萬人集會。廣場由天然紅沙石鋪成,紅沙石上刻有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名家書寫的“商”字1.977萬個,廣場兩側還有6個直徑5米多的大“商”字。
商字廣場北側,有長27米、寬18米、高2.7米的拜臺。拜臺上有高10多米的華商始祖王亥銅像。王亥身材高大,英俊瀟灑,既有王者氣度,又有商祖風范。仰觀圣像,令人肅然起敬。圣像下有2.7米高的像座,像座陽面鐫刻著“華商始祖王亥”的名諱;陰面鐫刻著王亥生平事跡;左右兩側鐫刻著《王亥業績圖》浮雕,浮雕再現了數千年前王亥的業績。
據《竹書紀年》記載:“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于商
丘。”相土是閼伯之孫,昭明之子。昭明曾遷于砥石(今河北境內),帝相十五年(前2019年),相土又從砥石遷回商丘,并在當年發明了馬車,開始馴馬,供人使役。
相土時,商部落的畜牧業已相當發達,武力也比較強盛。所以,相土當部落首領時,乘夏王太康失位對東方無力控制之機,迅速擴展了自己的勢力。相土以商丘為中心,把勢力伸展到黃河下游的廣大地區,又在泰山附近建立了“東都”。其后裔在追頌相土的功績時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可見當時相土的活動范圍已相當大,并同海外有了聯系。相土的三世孫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國語·魯語》記載:“冥勤其官而水死。”《竹書紀年》也記載:“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冥是像大禹一樣的治水英雄,并為治水而獻身,后來受到隆重的祭祀。冥子王亥是一位比冥更有作為的偉大人物,他不僅幫助冥治水屢立功勛,而且還發明了牛車,馴牛為人使役。這便是《管子·輕重戊》中“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的記載。“皂”是喂牛馬用的槽,“牢”是養牛羊的圈。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就是馴養牛馬,作為運載的工具,這說明他們很早就過渡到定居放牧的生活。由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于是王亥就率隊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商人”這一名詞便源于此,一直沿襲至今。王亥最遠的一次交易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氏。據《竹書紀年》記載:“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于有易……”王亥最后一次經商,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氏。有易氏的首領綿臣見財起意,殺害了王亥。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向王亥的兒子上甲微訴說了此事。上甲微悲憤交加,興兵討伐有易氏,奪回了被搶去的貨物牛羊,殺掉了綿臣,為父王亥報了仇。
據史書記載,從相土自砥石遷回商丘,至相土四世孫王亥,他們一直定居在商丘,所以,商丘是商人、商品、商業的發源地。
火文化史貫穿商業史
公元前1600年,商湯十一戰而滅夏,定都亳(今商丘古城東南一帶)。從商湯定都亳,至商湯五世孫中丁遷?(今鄭州),在商丘建都160年。商湯九世孫盤庚自盤庚十四年(前1306年)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往北蒙,即今商丘,直至商湯十三世孫武乙于武乙三年遷往安陽小屯,又在商丘建都145年。殷商先后兩次在商丘建都長達305年。
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中寫道:“商朝同它屬下的方國,并通過這些方國同更遠的地區都有經濟和文化的交往聯系。商代遺址出土的龜甲、鯨魚骨、鱘魚骨、海貝、玉石等,有的產于東海和南海,有的產于西北。這些都是商朝通過交換或納貢方式得來的,說明商朝的影響遠遠超出其統治區域。”因此,《詩經·商頌·殷武》中曾歌頌道:“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由此可見商朝國勢之強大。《中國史稿》中還寫道:“商朝具有相當發達的文明。奴隸制擴大了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之間的勞動分工,促進了商品交換……”“隨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之間的分工,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日趨鞏固和加強,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在商代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商王和貴族經常以貝賞賜給臣下僚屬,貝在當時起著貨幣的作用。商代的貝以‘朋’為單位,原意為項飾,每朋是串起來的十個貝。到商代后期出現了銅貝,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
“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商代的青銅工藝技術已達到相當純熟的地步。青銅器的種類有20余種。在商代,鐵的使用已經開始,制陶也有專門作坊。商代的骨器業,包括骨、角、牙、蚌器,都很發達,玉石工藝具有很高水平。漆器在商代已經出現,皮革、紡織、竹木、舟車、建筑等手工業無不具備,見于文獻記載的,如陶工、推工、旗工、繩工、酒器工、馬纓工等,應有盡有,充分說明手工業之發達。”尚起興先生說。
公元前1039年,紂王之兄微子啟被封于宋,建都商丘。商丘居于東方,按八卦來說東方屬木。商丘又主火,木生火。之所以名為“宋”,意思是說殷商后繼有人,殷商的事業像火炬一樣會愈燃愈旺。
微子啟是一位賢明圣君,曾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首。微子啟回到祖居地商丘任國公,惠愛黎民,深得百姓的愛戴。當時,宋國為一等封國,并有“八水出宋”,交通十分便利,宋國人又有祖傳的經商之道,所以,當時宋國的商業很發達。據史書記載,中國最早的海關稅就是源于春秋時的宋國。宋國人深深懂得無商不富的道理,因此,對手工業者和商人一直是尊重和保護的。
《商丘縣志》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楚國士尹池出使宋國,宋國太宰子罕設家宴招待他。士尹池見南面鄰居的墻彎彎曲曲,深入到子罕的院子里,西面鄰居家
的水從他房前流過,問其故。子罕說:“南家工人也,業鞔,使徙之,恐人不知其處,不獲食其業;西家高,而利吾宮之卑,故不禁也。”也就是說:“南邊這家是制鞋幫的,如讓他遷走,怕客戶找不到他,他就會失業沒飯吃。西邊這家地勢高,我家地勢低,這樣便于他家排水,所以我不能禁止。”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正想出兵伐宋,士尹池說:“宋不可攻也,其主賢而相仁。”楚王遂罷兵。
宋國還曾出現過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商人范蠡。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越國大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到齊國經商,不久“財致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后棄官定居到宋國的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自稱“朱公”,人稱“陶朱公”。他將用兵之道用于商戰,成為富翁,人稱“陶朱之富”。他還把經商之道總結成了經商理財十八法。范蠡為什么不在越國和齊國經商,而偏偏定居到宋國的陶來經商,應該說與宋國尊商、重商和寬松的政策有很大關系。
到了漢代,商丘稱睢陽,是梁國國都。特別是梁孝王劉武時,梁國“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余城,皆多大縣”,“居天下膏腴地”。梁孝王是竇太后最寵愛的兒子,在“平定七王”之亂時梁孝王立了大功,戰利品與其皇兄景帝劉啟平分,賞賜不可勝數。“于是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自宮為覆蓋,連屬于平臺三十余里。”東苑又稱梁園,其規模比其皇兄的上林苑還大三分之一,居天下之冠。所以,睢陽便成了商人和文人墨客無比向往的大都市。
兩漢之后,歷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商丘一直是名城大邑,其商業之發達雖不及兩漢鼎盛,但在全國也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北宋時的商丘稱應天府、南京,居陪都地位。因趙匡胤發跡于商丘,所以北宋趙氏王朝祖殿——三圣殿建于商丘。三圣殿中的圣像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他們的父親趙宏殷。由于商丘的特殊地位,當時商丘的繁華和商業活動不亞于東京開封。據宋人《王文正筆錄》云:“駙馬都尉高懷德,以節制領睢陽歲久,性頗奢靡,而洞曉音律。故聲技之妙,冠于當時……宋城南抵汴渠五里,有東西二橋,舟車交會,民居繁伙,娼(倡)優雜戶,厥類亦眾。”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高宗趙構建都于商丘,商丘由陪都變為首都,其經濟之發達,商業之繁榮,居全國之首。
“從王亥經商開始至今已3800余年,言商、尊商、重商一直是商丘人的傳統美德。商業在商丘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多次出現鼎盛,影響海內外。所有這一切,都與火文明在這里的源頭地位密切相關,火文化史貫穿了商業史。”尚起興先生說。(全文完)
火文明的發展,促進了商丘社會、經濟、文化的全方位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火文明的發展使商丘成為商業文明的源初地。圖為商丘華商文化廣場上用古錢幣圖案鋪成的“富商大道”。【原標題:“火祖”(燧皇)陵前話“圣火”系列之七 火是經濟的一種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