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火祖”(燧皇)陵前話“圣火”系列之三 一臺一陵,承載中國的火文明

2013/8/1 11:16:42 點擊數: 【字體:


 

    一邊是燧皇陵,一邊是閼伯臺,這一臺一陵,承載著中國的火文明史,也承載著中國火的發明、管理史。

  同時,兩者也是商丘火文化的重要載體。正因為這樣,2005年的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在這里采集。

  實際上,不獨對人類用火的貢獻,燧人氏對人類的貢獻還有很多。比如結繩記歷。按照有關史料記載,燧人氏其時已發明了繩索,最早是草編,由編草繩、草席開始。燧人氏的第三個貢獻是確立天地中央。按照燧人氏的定位,在北緯34°23′到24′之間有一條線,叫天齊線,這條線就是中國的天地之中,歷代王都都要建在這條線上,才是正統的中原王朝。商丘就在天齊線上,而且居于“中”,中原就是這么來的。燧人氏的第四個貢獻是發明了中國的第一個姓,燧人氏以“風”為姓,有了姓以后,就可以區別各個氏族,就確定了人倫。

  也許因了燧人氏對人類的巨大貢獻,雖然商丘數次經歷黃河洪水的洗禮,燧人氏之陵墓至今被完好保存著。

  與燧人氏陵墓一樣被完好保存著的,還有與其相隔一箭之地的閼伯臺。閼伯臺里供奉著閼伯,燧人氏是人類人工用火的創造者,閼伯是管理火的官員。

  實際上,因為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燧人氏以降,每一朝代都有管火的官員,他們就像現在的能源部長,掌管著全國火的使用,或可稱為管火的部長,其中有名的有炎帝、祝融,閼伯是其中之一。

  閼伯臺與燧皇陵,燧人氏與閼伯,成為商丘獨特的火文化景觀。燧人氏鉆木取火,在商丘首創火文化,燧人氏在商丘活動極為頻繁,商丘又是火神閼伯司火的圣地;商丘有“火都”、“火墟”的稱謂。因此,商丘為火文化的源頭;商丘是火文化之鄉。

  閼伯臺一個用火歷史的坐標

  翻看《商丘縣志》,其上有記載,“閼伯臺在商丘古城西南三里,臺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遺址,距今約有4500年的歷史。

  閼伯臺又叫“火星臺”、“火神臺”、“商丘”。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名字呢?中國古代,人們為了觀測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恒星和行星的運行規律,把沿道的天區分成大小不等的二十八個小區,稱二十八宿,作為觀測時的標志,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達的位置,其中東方蒼龍七宿有一個星宿對著商丘,它就是心宿,心宿又叫火星、商星。這顆星在4200年前,每年都有個運行不變的規律,它何時東出,何時南中,何時西落,每年再現的時間都非常準確。當時閼伯就以這種最簡單的辦法用肉眼觀天來定農時、分季節,告訴當時的人們什么時候開始收割,什么時候開始耕種,指導我國最早的農牧業生產。

  閼伯臺之所以叫“商丘”,“因為早在4200年前,這里是商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而當時商丘屬于丘陵地帶,人們為了逃避洪水及猛獸的侵襲,選擇商丘居住,所以商部落居住的地形為丘,故稱‘商丘’。‘商’指商部落,‘丘’指地形。人類對火星臺的觀測延續了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紀,人們仍然以大火星的變化來指導農時。”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說。

  又因為此臺是觀測大火星的地方,所以又被稱為“火星臺”。由于閼伯一生不辭勞苦,嘔心瀝血造福于當地的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他死后,人們以他的遺愿將其葬于此,為了紀念他,后人又稱此臺為閼伯臺。

  現存的閼伯臺如墓狀,夯土筑成,層層夯土中夾雜著不少漢代的瓦片與陶片,可能是漢代所筑,原來的閼伯臺因黃河泥沙多次淤積,隱于現存臺下。文物勘探表明,在閼伯臺附近地表以下十余米發現原始土層,而閼伯臺下的原始土層要高出周圍十米以上。這說明在黃河未沖積之前,這里已經是一個高約十米的大土丘,閼伯居住的高丘應該是地表以下的這個土丘。

  閼伯臺上有閼伯廟(或閼伯祠),為元代大德年間建造,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廟內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另外還有三處臺階組成。其中中間的臺階是最有意義最有特點的。此處臺階最底層最薄越往上越厚,寓意為步步高升。

  據說宋太祖趙匡胤被譽為火德皇帝,就與這里有關。

  據史記載:五代后周時,年輕的趙匡胤曾瞞著父親離家出走,至信陽因受冷落,憤然離去,經老僧指點,決意去北方投奔郭威,路過商丘城南45華里的帝嚳祠,想問問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便在祠中抽簽問卜,抽簽問卜的結果竟有天子命,趙匡胤大喜,又跑了40余里至商丘古城西南3華里的閼伯廟,興奮之至,竟喝了個酩酊大醉。宋人王明清《揮麈后錄》記載:太祖未發跡時,“曾客游睢陽,醉臥閼伯廟。”據《宋史》記載,后周顯德六年(959年)七月,趙匡胤來商丘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而發跡,顯德七年(960年)春便發生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開國皇帝。因他曾抽簽問卜于宋州有“天子命”,又在宋州發跡,所以,國號為“宋”,因商丘主火,故被譽為火德皇帝。趙匡胤登基后,念念不忘在帝嚳祠抽簽問卜之事,所以于開寶六年(973年)下詔大修了帝嚳陵寢。宋真宗認為趙氏之所以得天下,是上應天命下順民心,因此,于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升應天府為南京,居陪都地位,至今商丘還有趙匡胤當年的拴馬樹和消閑避暑的清涼寺。據《商丘縣志》記載:“太祖名匡胤,姓趙氏,涿郡人。周顯德六年為殿前都檢點。七月為歸德軍節度使,明年春帥師御漢兵至陳橋驛,將士推戴,自立而還。遂代周受禪,改元建隆,定大號曰宋,以嘗領于宋也。在位十七年。”《商丘縣志》還記載:“清泠臺,在城西北十八里,梁孝王筑,相傳宋太祖避暑于此,又名清涼臺。”應天府上升為南京后,因宋太祖發跡于宋州,于是便在南京建“三圣殿”,奉祀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他們的父親圣祖趙弘殷。三圣殿又名鴻慶宮,宋人劉艘曾寫《鴻慶三圣殿賦》,賦中寫道:“于是太祖乘火而帝,繼益之功,在祚吉土。曰:惟商丘是為星火大辰之居……而宋以來,火帝興于火墟。”并作頌曰:“崇崇商丘,大火主兮。”清詩人查岐昌曾做詩贊道:“房心分野位離東,錫爵宣明配祝融。一代興王推五運,九章上服視三公。荒壇尚識朱書古,廢殿誰論赤帝崇。小縣名從主祀在,千年火正紀神功。”清代商丘縣令劉德昌也寫詩道:“崇臺凌百尺,桎祀歷千秋。帝子炎輝遠,高辛世澤優。豐碑云際立,遙郭望中收。舊是龍興地,坤靈鍾此丘。”

  不過趙匡胤當年睡過的閼伯廟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建筑是元代建筑。整個建筑呈對稱的方形,小巧玲瓏而別致。1982年,中科院古建專家張玉環教授來此稱贊說:“古今中外我看了很多高臺建筑,但像這樣小巧玲瓏的高臺建筑實在太少了。”

  天文學界的專家認為,閼伯以星辰的變化確定時節,制定歷法,屬天文學的范疇,閼伯應是一位天文學家,而他觀星授時的高丘就是一座原始的天文臺。

  朝臺一種對于閼伯的萬世敬仰

  閼伯是軒轅氏黃帝的四世孫,帝嚳高辛氏的兒子,曾經輔佐大禹治水,任司徒,管教化,因功封于商,被賜為子姓。為什么被賜為“子”姓呢?據史書記載,他的母親因吃了玄鳥蛋(燕子蛋)而生下閼伯,所以賜為子姓。至今商丘還有一個風俗,誰家生了孩子就送雞蛋表示祝賀,并把雞蛋染紅了分給孩子們吃。吃紅雞蛋的習俗就源于子閼伯。《詩經商頌》有兩句詩:“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的就是玄鳥生商。閼伯就是商的始祖。

  閼伯臺上有副對聯“舉起天上剛正火,燒絕世間不良人。”這里面有一個神話故事:距商丘不遠的亳州,是曹操和華佗的故鄉,也是一個有名的城市。街面上有很多都是賣藥材的,所以人們又稱亳州為“藥都”。除藥材之外,其他生意也很興隆。不過,有些生意人心很黑,為了賺錢,摻雜使假,缺斤少兩,坑害顧客。老百姓暗暗罵娘,但對他們卻無可奈何。一日,大街上出現了一位童顏鶴發的老人,端著“火燒”在街上叫賣。老人聲若洪鐘,邊走邊喊“十四兩的小火燒,十二兩的大火燒!”街上的人聽了,無不哈哈大笑。因為古時16兩為1斤,14兩的火燒肯定比12兩的大,老人大小顛倒,不能不令人感到可笑。

  賣火燒的老人剛剛走過,西門里的店鋪便起了火,接著不少地方也紛紛起火。火勢最大的是貪官污吏住的州衙。后來,人們才突然省悟,賣火燒的老人原來是火神爺變的。他賞罰分明,根據坑害百姓的多少,罪惡的大小,分別給予懲處。罪惡小的小火燒,罪惡大的大火燒。從此亳州做生意的人再不敢缺斤少兩,摻雜使假。

  數千年來,商丘一帶民眾把他當做神來供奉,原因在于人們對火的崇拜。受火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共同影響,由最初的崇火、祭火,逐漸演變成為祭祀火神閼伯的一種民俗,當地人叫它“朝臺”。

  正月初七是閼伯的生日,恰逢中國農歷春節期間,每年此時,這里都要舉行盛大的“朝臺”活動,周邊數百里的民眾都來這里拜祭閼伯,人流絡繹不絕,香火日夜不息。閼伯臺成為商丘地區歷史最優秀、規模最大的廟會場所。

  據史料記載,閼伯臺在商朝及周朝的宋國時期一直是國家的社廟,被定為重要的祭祀場所,每年官方都要舉辦多次隆重的祭祀活動。在官方的倡導下,民間響應更為積極,并逐步轉變為以民間為主的傳統風俗習慣。《商丘縣志》中記載:宋高宗趙構皇帝在商丘登基,創立了南宋王朝。在商丘期間,曾到閼伯臺祭拜火神,歌頌火神功德,祈求火神保佑。祈求火神保佑是眾多祭拜者的共同愿望和主要心聲,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民間草芥,都把尊祖敬神作為實現自己美好心愿和遠大理想的力量之源。

  每年的古廟會上,舞火龍、耍火獅、跳火圈、吞火吐火、取火種、續香火、燒雞蛋、烤食品、祭火神、祀火星、放煙火、賽花燈、玩鐵花、賽火把等民俗活動,就是商丘及周邊地區的民眾崇火、敬火、愛火、祭火的火文化習俗的展現。

  按照傳統的習俗,如今商丘每年都要組織兩次大型的祭祀火神閼伯活動,第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七,這天是閼伯生日,會期一個月。第二次是農歷六月二十三,這天是閼伯忌日,會期是十天。像這樣規模大、影響廣的祭祀活動,在中國民俗活動中比較罕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商丘人在火神臺的朝臺大會由原來單一的祭拜火神,逐漸演變為以商貿經營和游樂休閑為主的大型民間活動,也是沿傳到今天依然紅火的原因。特別是每年春節的古廟會,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為期一月有余,蘇魯豫皖等省交界處的數百里民眾、商家、民間藝人都紛紛擁來臺前,祭拜火神,聽戲賞曲,大家對朝臺都十分認真和虔誠,朝臺時各帶團隊,敲鑼打鼓,吹彈揮舞,焚香祭拜,既熱鬧非凡,又肅然有序。

  閼伯臺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又叫“火星臺”、“火神臺”、“商丘”,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遺址,約有4500年的歷史。【原標題:“火祖”(燧皇)陵前話“圣火”系列之三 一臺一陵,承載中國的火文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8-07-14 作者:李紅軍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