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造字鼻祖倉頡墓尋蹤:眾多歷史佐證壽光說(圖)

2013/8/1 15:16:25 點擊數: 【字體:



造字鼻祖倉頡墓尋蹤:眾多歷史佐證壽光說(圖)

倉頡造字二十八字書。

    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是中國漢文字的創造者。《辭源》的解釋是:“倉頡,也作蒼頡,傳為始創漢字者。”

  倉頡這個名字,對壽光人來說,可謂家喻戶曉。壽光歷史上的昨天,有倉頡墓、啟秘亭、倉頡雙井,有孔子問經的石室。今天又有倉圣公園、倉頡紀念堂。壽光民間有許多有關倉頡的故事,膾炙人口,壽光也被稱為“圣城”。

  始制文字

  4月28日,記者一行來到享有“圣城”之稱的壽光。在壽光市城南區的倉圣公園大門口鮮花錦簇,步入園內倉頡圣像矗立園區大道盡頭,園區內假山湖水倒影、松林竹叢翠色欲滴、亭臺廊榭林立。

  面對眼前的倉頡雕像,壽光市檔案館副研究館員葛懷圣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葛懷圣介紹說,漢代以后,有關倉頡的傳說才豐富起來。《漢書・古今人表》說“倉頡,黃帝史”。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黃帝之史”。然而《春秋・元命苞》、《黃氏・遺書考輯》卻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這里又成了帝王。越說越具體了,恰好是事物的反面。古代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尚“吾不征也”。所以人們今天一般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

  有關倉頡造字的記載,《荀子・解蔽》載:“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韓非子・五蠹》載:“古者倉頡之作書也。”《世本》記:“倉頡作書。”到了秦代,《呂氏春秋・君守》篇中也持有倉頡作書的說法。另外秦丞相李斯所作的《倉頡》開頭兩句就是“倉頡作書,以教后嗣”,見于1930年出土的《居延漢簡》中的《倉頡》篇殘卷。

  倉頡造字,《辭海》倉頡條說:“倉頡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辭源》倉頡條說:“文字是在社會長期實踐逐步產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創造。倉頡可能是整理文字的一個著名人物。”《韓非子》記有倉頡作書,以后就成了倉頡造字。清代所輯的《世本・作篇》中記“沮涌、倉頡作書”,“沮涌、倉頡為黃帝左右史”。左史記言,右史記行。越到今天人們越不承認倉頡獨創文字。

  新編《中國小通史》在《文字的溯源》中說:“過去有黃帝史臣倉頡作書的傳說,它產生于原始記事方法,如物件記事、結繩記事、圖畫記事,它經過長期發展,不僅從簡到繁,逐漸表達日益復雜的思想,而且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形式,最后在綜合它們表現形式的基礎上,終于出現了文字。”

  “倉頡造字”的傳說,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韓非子》、《淮南子》、《說文解字》等書中都認為倉頡創造了文字。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東漢王充《論衡》中說,“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文”。

  有關倉頡造字的傳說頗多,記者從《漢字通易》一書中發現: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守,登陽虛之山,忽然見到一個大龜,龜背的顏色是丹紅的,上面卻有許多青色的花紋。倉頡看了,頓悟花紋所示文字的道理,從而萌發了他發明文字之宏愿。后來,他仰觀天上奎星圓曲之勢,又俯察山川脈絡之象,觀鳥獸蟲魚之跡,草木器具之形,描繪摹寫,造出各種不同的形狀,這就奠定了創造文字的基礎。

  留鳥跡書

  葛懷圣告訴記者,鳥跡書,又稱倉頡書,周初出土于北海(漢景帝二年分齊郡治,轄相當于濰坊市等縣)石室中。宋鄭樵著的《通志》中記載:“倉頡石室記二十八字,在北海倉頡墓中,土人呼為藏書室。周時無人識,至秦李斯識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漢叔孫通識十三字,孔子至齊嘗訪焉。”因孔子造訪,在壽光留下“倉頡造字圣人猜”的傳說。

  葛懷圣說,《水經注》載“巨洋水自湖東北流,經縣故城西。”這里說的湖是積而為潭的潭湖,在現在彌河流經的寒橋村與牟城村之間,故城應是西漢的壽光縣城,即在今洛城街道牟城,就是說藏書室就在牟城附近。

  根據清代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所繪《北魏水道圖》標識,孔子石室在牟城附近。《水經注》:“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問經石室。”據清代學者全祖望、趙一清考證,孔子問經石室即倉頡墓中石室。且《齊乘》記載:倉頡臺,彌水所逕。證明在牟城西南,彌水以東,有倉頡石室和倉頡臺。也說明最早的倉頡墓在牟城,且有廟堂。這也是壽光市文史專家孫仲春先生考證出來的。

  據民國《壽光縣志》記載,《法帖神品目》首列倉頡二十八字,注云:“在北海,此石刻雖不可尋,而為吾國文字之祖,本志首錄之。”與《余千縣志》所載石虹山堯碑、《廬山志》所載禹刻、《鎮江府志》所載孔子書季札墓十字、《贊皇志》所載周穆王東巡五字同載《法帖神品目》一書。

  葛懷圣翻閱著辦公室案頭的史料書籍告訴記者,倉頡鳥跡書,既出土于壽光,學者們都說“藏之書府”,書府即國家書庫。周初,紀為強國,當存于紀國都城(今壽光市紀臺鎮)。那時,周天子居鎬京(今西安)。紀亡于魯莊公四年,即公元前690年,紀侯大去其國。戰敗倉惶逃走,死去的夫人伯姬未來得及葬,夫人叔姬也沒帶,玉璽也未拿走,非常悲慘。當時鳥跡書也沒帶走。其弟紀季降齊,條件是“先禮不廢,社稷有奉”。故鳥跡書當歸于齊。齊亡于秦,秦滅齊而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鳥跡書當歸于秦。因此,丞相李斯才能得到此書,而識八字。秦亡于公元前204年,后是西漢統治,漢太子太傅叔孫通得以識十三字。后幾經變亂,鳥跡書下落不明。所以安致遠先生之長子進士安筼在《題倉頡墓亭》時,有詩感嘆:倉頡石室記北海,二十八字鳥蟲文。至今七字無人識,天地未盡泄細紋。我欲尋之辨蝌蚪,古篆已經劫火焚。

  據葛懷圣介紹,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鳥跡書,新編《壽光縣志》叫倉頡書,有拓片。這個拓片,是上海書店1984年翻印的《淳化閣帖》所載。該帖成書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此帖將《倉頡書》列為諸家法帖之前為首篇,此帖將《倉頡鳥跡書》注釋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社會科學報》載劉志一教授文章,認為倉頡鳥跡書是彝文,據此譯文是:“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彝文釋義則是“一群妖魔剛到來,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牽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法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老鼠魂歸位。”這是一般祭祀經文,是不是倉頡親手所刻,難以考證。

  近來發現倉頡書二十八字漢文是: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學耒,弢雨水,兒糾叔兵朱。

  釋義:身體變化,需要庇護。于是尼山是養老送終的好地方。[老有所養]

  雜草莊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幫助。[壯有所用]

  學使農具,取水灌地。小兒纏著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紅飄帶。[幼有所長]

  倉頡書的內容,與《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禹以前的社會情況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為大同”。這就是從孔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向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原來出自于上古時代的《倉頡書》。《倉頡書》不愧是天下第一書,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可謂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類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古墓覓蹤

  對倉頡造字之說,歷來并無爭議,但對倉頡葬在何處,卻說法不一。倉頡墓在哪里?葛懷圣表示,眾多歷史佐證。倉頡墓在壽光。最早見于周初,在出土倉頡鳥跡書處,即北海倉頡墓。

  記者翻閱民國《壽光縣志》有文字記載,全國倉頡墓三處:一在陜西白水縣,一在山東壽光縣,一在山東東阿縣。埋葬倉頡的墓冢究竟在何處?東阿倉頡墓顯然不可信,連當地人都產生懷疑,《東阿縣志》引《路史·禪通紀》云:“倉帝(即倉頡)居陽武,葬利鄉,疑墓在壽光者為是。”陜西白水縣黃龍山下的倉頡墓規模較大,墓前還建有倉頡廟,可證倉頡葬于此處的主要文物為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的《倉頡墓冢碑》。

  葛懷圣翻閱著孫仲春著的《壽光探微》一書中的西北海郡圖、三國時代曹魏青徐二州分域圖向記者講述,壽光倉頡墓的主要證據,一是《通志》云:“《倉頡石室記》有二十八字,在北海倉頡墓中。”二是《水經注》載:“倉頡臺,彌水所經,水東有孔子問經石室。”白水縣倉頡墓的證據晚于壽光倉頡墓的證據,且是孤證,相比之下,倉頡墓在壽光較可信。《金陵新志》載,壽光倉頡墓中石室出土于周代。元鄭杓《衍極》云:“北海亦有倉頡藏書臺”。據在壽光城西南八公里孫家集出土的文物看,倉頡墓在壽光比較可信,目前也為多數史家所公認。倉頡的棲居之地,歷來為帝王將相、騷人墨客頂禮膜拜之處,留有諸多詩文。

  據民國《壽光縣志》記載:“倉頡墓在縣城西大西門外,向北百步許,久為一邑名區。”壽光倉頡墓原是一座高臺,臨彌水,在漢代的壽光縣城牟城村處。據《壽光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始修于壽光城西門外。原墓封土長寬各4.47米,高2.26米,上生蓍草。墓地面積共10余畝。正門為月形圓門,四面護以短墻。墓前有祠,環以回廊,明弘治十六年知縣翟唐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縣王文翰重修(1999年6月8日發現明嘉靖倉頡墓碑。碑高92厘米、寬58厘米,碑正面陰雕“倉頡墓”三個大字,取體行楷,蒼勁有力。右上款刻有“嘉靖甲寅秋七月吉旦”,左下款為“壽光知縣王文翰立”)。萬歷中知縣王國相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縣令劉有成復葺之。“蠲吉損俸,庇飭遺丘,通以橋梁,護以禪剎,周以長廊,而建新亭于其旁”。

  葛懷圣說,原來民國《壽光縣志》原文是:“墓南有祠,明洪武中知縣翟唐再建,于萬歷中知縣王國治、清康熙三十六年知縣劉有成復葺之。”葛懷圣先后查找了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康熙《壽光縣志》,才明確了是明弘治十六年知縣翟唐建的倉頡祠,萬歷中知縣是王國相不是王國治。

  墓東西各有一井,即所謂壽光八景之一的“倉頡雙井”。二井年代久遠,神奇莫測。東井水質清冽透明,甘甜如醇;西井水略呈渾濁,苦澀如黃連。此二井相隔五米許,卻迥然各異。若向東井擲一石子,西井則同時澎然有聲,水花泛起;若在西井投一石子,東井亦聲紋如故。是何原因,不得而知,成千古之謎。

  墓前一亭曰啟秘亭,亭內設石幾、石凳。民國《壽光縣志·名勝》載:啟秘亭,《劉志》謂亭在倉頡墓前墓側,出城西門由護隍堤北行百余步,西折葦陂之北岸有門南向,顏曰“誰園”,入門由長廊西折復折而北入中廳,廳三楹,顏曰:“亦曰軒”。復由軒之東角繞出軒之后楹計長廊二十六間,有陂橫亙之置板橋,其上額曰:“問津橋”,由橋而北則倉頡墓也。墓前別有方亭,啟秘亭在墓之右,去墓可五步許,亭形亦方計十二楹。墓地原屬于官辦“誰園”禪剎,地則是由縣令劉有成捐款買賈氏地十畝,經營數載,幽折曠夷,遂成佳勝。石亭有楹聯:“千古大文三尺土,兩間靈氣一孤亭。”后數任知縣皆修葺題字。清嘉慶間,知縣宋銘匾曰:“始制文字”。光緒二十年、三十年復修兩亭,繞以短垣圓門,小橋連通。民國六年縣知事尹志皋鐫石亭聯云:“石室志藏書,廿八言文字蟠螭,除秦李斯、漢叔孫通無能識者;幽宮留宿土,四千年洪荒遺蛻,并媧皇墓、少昊陵相與傳之。”

  葛懷圣告訴記者,當時倉頡墓園中還有松柏、槐、柳,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有東西兩溪,溪上各有拱形小橋。亭榭玉立,小橋流水,宛如江南水鄉圖,別是一番風景。1950年墓前建烈士陵園,墓園并存,新舊相映,為壽城一絕。1960年陵園遷徙,倉頡墓亦廢。可惜“文革”期間再遭破壞,舊貌蕩然無存,不禁令人扼腕嘆息。(壽光市檔案局對此文亦有貢獻)【原標題:造字鼻祖倉頡墓尋蹤:眾多歷史佐證壽光說(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2012-05-07 作者:李濤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