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倉頡墓與倉頡其人

2013/8/1 15:14:09 點擊數(shù): 【字體:

  
    悠悠虞城倉頡墓

    在虞城縣西北18公里處的古王集鄉(xiāng)堌堆坡村西,有座漢字創(chuàng)造者的古墓,名倉頡墓。墓高3米,周長45米,周圍栽有10多棵柏樹(多枯死),其外還有一圈磚砌花墻(新中國成立前廢棄)。據(jù)虞城縣志記載,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倉頡墓前立碑一通,正書“古倉頡墓”,后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四字,后廢。1990年,遼寧人唐炳仁先生再立“古倉頡墓”石碑一通。原殘碑文記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故此菊被人們稱為茶菊。花淡色黃,狀如銅錢,可入茶入藥,明目醒神。遺憾的是,如此珍貴的倉頡菊幾近絕跡。

    墓前有倉頡祠,始建于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擴建于唐代,后屢廢屢建。康熙九年(1670年),虞城縣知縣程本節(jié)重修大殿。(殿脊正中間立有“康熙九年重修”字磚)大殿為3間出廈,臺高0.6米,明柱木雕裝飾,上有‘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師’的楹聯(lián)。座梁嵌檀,八磚扣頂。大殿迎門靠后墻處,在高約兩米的神龕內,有生著四只眼睛的倉頡泥塑坐像,上世紀50年代初被當成迷信之物予以破除,久經(jīng)風雨侵蝕,大殿成了危房。如今的倉頡大殿,是在退休干部趙福田、鄭樹華、葛明亮等人的倡議下,由附近村莊的群眾與干部集資重修的。殿前兩株柏樹,蒼勁挺拔,依然郁郁蔥蔥。就其樹齡,筆者曾求證于市林業(yè)局的資深工程師楊邦彥先生。他說,倉頡兩株古柏是漢柏,即檜柏,至今當有300年左右的歷史。

    1978年和1984年,考古隊曾對倉頡墓兩次勘探,發(fā)現(xiàn)有漢代陶片,并探出方格紋、藍紋、繩紋、附加坡紋、磨光等陶片及灰土、蚌殼等,確定為距今約4000余年的龍山文化遺址。

    倉頡墓于新中國成立后被虞城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又于2002年7月,被定為商丘市文物保護單位。

    至于倉頡墓始建于何時,現(xiàn)已無從查考。

    史官乎,古帝乎?

    代代相傳,虞城倉頡墓中葬的是黃帝史官、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倉頡。然而,清初人張介卻對此提出異議。他根據(jù)宋代羅泌著的《禪通記》中的有關記載,便斷言倉頡墓為“倉帝史皇氏”之墓。于是,這就出現(xiàn)了同名為倉頡的兩個古代人物,一個是黃帝史官,一個是“倉帝史皇氏”。孰是孰非?

    《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倉頡,黃帝時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觀鳥獸之跡,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司馬遷著的《史記》、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及《國事全書》等均同持這樣的觀點。

    宋代羅泌撰的《禪通紀》云:“倉帝史皇氏,姓侯岡,名頡。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龍顏侈侈,四目靈光……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略加比較,便可看出這兩段文字有四處重合:一是史官與倉帝同有一個名字叫倉頡,二是同樣生有四目,三是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是造字,四是影響同是“天雨粟”、“鬼夜哭”。由是觀之,這決不是歷史的巧合,實際上皇帝史官倉頡與“倉帝史皇氏倉頡”是一個人。

    再從如今各地供奉的倉頡塑像來看,驚人的相同,那就是倉頡生有四只眼睛。因倉頡任黃帝史官而得名的陜西省白水縣史官鄉(xiāng)史官村有倉頡廟,大殿中供奉的倉頡塑像,是按“倉頡四目”之說塑造的。南樂縣西北18公里處有個吳樓村,舊名史官村。其倉頡大殿神龕正中安放倉頡金身坐像,“方面長髯,四目靈光”。這些與虞城倉頡祠中的長著四只眼睛的倉頡塑像完全一樣。清初人張介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在《倉頡墓考》中所寫的“黃帝史官倉頡并無四目及雨粟鬼哭之說”,只能算作孤陋寡聞了。

    商丘師范學院教授李可亭等人于2000年8月在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商丘通史》(上篇)中論述倉頡造字,引用《呂氏春秋·君守》上的話說: “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非主道者,意即這六個人都不是君主。”這話說得十分明白: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人們已把倉頡是帝王的事兒給否定了。

    那么,為什么有人稱倉頡為倉帝呢?四川大學兼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王利器先生在《漢書古今人表疏證》中這樣釋疑:“倉頡或以為古帝,或以為黃帝史官,疑莫能定。《路史》從古帝解,謂倉帝、史皇,非人臣之號。殊不然,倉帝之稱,出于纖緯雜說,如《書·疏》引《慎子》,《水經(jīng)注》、《路史》引《河圖玉版》之類,乃后人尊之云爾,非其本號,不足取據(jù)。”這意思是說,倉頡創(chuàng)造了文字,功莫大焉,是當之無愧的字圣。后人出于對其無上的尊敬,便稱其為“倉帝”、“史皇”,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是他本人的真正身份。這正如后人稱德厚流光的關羽為關帝,到處修建關帝廟一樣。

    清代學者梁玉繩先生在《古今人表考》中說得更明白:“倉頡始見《荀子·解蔽》,又作蒼,(《韓非子·五囊》、《呂覽·君守》等以作蒼為非)姓侯剛,(宋姚寬《西溪叢語》、《路史》作岡)亦曰史皇,亦曰頡皇,亦曰皇頡,亦曰倉帝,產(chǎn)而書,寫仿鳥跡以造文章。天雨粟,鬼夜哭。”一言以蔽之,史官倉頡與史皇倉帝就是一個人。

    何必爭孰真孰假

    全國有多少倉頡陵墓?有論者稱,在已發(fā)現(xiàn)的8處倉頡墓及遺跡中,始建于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陜西白水;始建于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建于宋代者兩處:河南陽武(今原陽縣)、洛寧。這么多地方,都說自己那兒的倉頡墓是真跡。筆者認為,這如同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沒必要爭個你是我非。

    清威咸豐年間,襄陽人顧嘉衡做了南陽知府,面對臥龍先生籍貫爭奪戰(zhàn),特殊的身份使他陷入了兩難,經(jīng)冥思苦想,留下傳世名聯(lián):“心在朝廷,原不在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這個“和稀泥”的高招,昭示人們,紀念歷史人物重在弘揚其精神。

    流動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特征,人文其實就像無根的浮萍,也像隨風四散的蒲公英。因此,相通相似的人文遺跡眾多,并非空穴來風。據(jù)說,圣君舜的陵墓有27處;治水名人大禹邂逅終身伴侶的涂山,古籍明白記載的就有7座;神醫(yī)扁鵲的墓園有6處。而倉頡也是這樣,為創(chuàng)造文字到處游歷,各地自然留下他的足跡。人文遺跡,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所以,對倉頡墓的真假無須“死爭”,可以“共和”,一道張揚倉頡精神。

    在氏族社會,沒有文字,部落里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只能采取“結繩記事”的方法,即大事結一個大結,小事系一個小結。時間長了,繩上結的結多了,怎么也鬧不清那些結表示什么事情,十分不便。黃帝授封倉頡為史官,記錄大小事情。內外事件繁雜,倉頡單憑結繩記事已無法適應,便下決心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方法。于是,他觀察烏龜背上的花紋,鳥類羽毛的文采,山川起伏的現(xiàn)象,日月星辰的走勢,而且在自己的手掌上現(xiàn)畫圖像,而后這些形象便固定下來,最終成了人類可以通用的象形字。倉頡造字驚動了天地鬼神,上天害怕人類有了文字就會放棄耕種,于是便下起了雨點似的粟米,而鬼神則惟恐受到文字的彈劾,便驚駭?shù)靡雇硖淇蕖?梢哉f,倉頡在通向人類文明的路口插上了第一個路標,在人類的心靈上點燃了第一盞明燈,推動了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可謂功高蓋世,千古流芳,其創(chuàng)新精神堪與日月同輝。

    誠然,文字是在社會的長期實踐中逐步產(chǎn)生的,是人類社會集體的產(chǎn)物,不可能由一個人獨創(chuàng),倉頡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在創(chuàng)造文字的艱難過程中,倉頡在沮誦等人的陪同下,漫游各地,一邊觀察鳥獸行跡及山川萬物形體,一方面匯集各種符號,規(guī)范認定,整齊劃一,從而使他創(chuàng)造的文字得以推廣開來。正如荀子所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這彰顯了創(chuàng)倉頡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善學精神。

    倉頡被譽為字圣、文字的鼻祖,贏得了虞城倉頡墓當?shù)厝罕姷木囱觥R淮忠淮耍粌H在每年倉頡的誕辰——農(nóng)歷三月十八(外地或曰正月二十或曰三月二十八)祭祀他,還捐錢兌物,購置數(shù)十畝廟田,維修與保護了古倉頡墓與倉頡祠。受倉頡精神的熏陶,當?shù)貙W風濃厚,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便依托倉頡祠辦起了學堂,后來辦起了倉頡中學,如今在其旁邊還辦有一所倉頡小學。幾十年來,從這里走出了一批鄉(xiāng)局級以上的領導干部、軍官、作家、學者、教師、醫(yī)生及有文化的工人、農(nóng)民等。為紀念倉頡,市里成立了倉頡書畫院,有幾十件作品在省及全國獲獎。還有人在網(wǎng)絡上建了倉頡網(wǎng)站。然而,在開發(fā)和建設倉頡墓上,我們實在無法與河南南樂和陜西白水同日而語。虞城倉頡墓尚大有開發(fā)的空間。【原標題:倉頡墓與倉頡其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丘日報 2008-12-28 作者:楊石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