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商丘,其實不僅僅是追溯它的歷史,重要的是追溯它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源頭也許是多方位的,但應天書院所承載的厚厚一脈,無疑應該是商丘眾多文化源泉中最具有人文色彩的。當我們站在古城的南城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遠眺的時候,只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突兀而起一處呈龜形之態的宏偉建筑,那青磚碧瓦之上,千年文氣繚繞。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宋州楚丘同里的兩個貧弱書生楊愨和戚同文,說服周邊的一些有識之士,并得到了當地最高軍事長官趙直將軍的支持,在宋州建起了一個叫做“南都學舍”的私人學堂。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任應天知府,聘請名師任教,由政府出資整修學舍,增加設施,擴大規模,使應天書院在物質裝備和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等軟硬件方面均達到了書院建成以來的最高層次,走上了更加輝煌的發展道路。特別是宋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朝廷又將應天書院升格為南京國子監,成為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和學術研究中心,在眾多的書院中占盡風流,顯赫一時,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一起并稱為“中國四大書院”,永載史冊。
應天書院在它建成和存續的數百年中,用它強悍的文化構建和濃郁的人文氛圍,為眾多名人俊士搭建了一個遮擋歲月風霜的平臺,使他們在這里得到文化的啟迪與浸淫。它對于商丘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影響都是非常深刻的,它所培養和形成的書院的文化,也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據清乾隆十九年的《歸德府志》記載,北宋時期從應天府走出來的進士就有30多人。另外還有許多科場失意,但才華橫溢的、成就卓著的才子,如張方平、戚同文、曹誠、楚昭輔、李惟清、石延年、王懷隱等人,這其中有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醫學家等,僅《宋史》中有傳的應天府士人就達38人。北宋期間全國共出了63名狀元,其中商丘就占了6人,他們是張去華、劉蒙叟、張師德、宋庠、王堯臣和許安世。
而從應天書院走出來的最著名的人物當屬宋代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范仲淹的一生,足跡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甚至遙遠的西北邊塞也是他戰斗過的地方,但商丘卻在他的生命印跡中有著太深刻的記憶。這里是他憂患意識初步形成的啟蒙地,也是造就他成為國家棟梁的發源地。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范仲淹一襲布衣,一柄雨傘,風塵仆仆地來到了這個向往已久的學府。在這里,他潛心向學,勵精圖志,甘于吃苦,不慕虛榮,成為當時條件最差,但最勤奮的學生。《宋史·范仲淹傳》載:“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這五年的苦讀生涯給了他意志的磨煉,甚至常年“未嘗解衣就枕”。 對此,歐陽修稱贊他“公少有大志,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動其一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公元1015年,范仲淹應貢舉中,中了進士乙科,他就把母親從山東接到了商丘奉養,自己也在商丘結婚生子安了家,商丘真正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母親去世辭去了興化縣令的職務,在應天府丁憂居喪。這時,時任應天知府的晏殊登門邀請他掌管應天書院事。他也對母校懷著的深厚的感情,遂爽快地答應了。他到書院任教后,即致力于學校環境的改善、教學質量的提高,并且身體力行,“日于府學之中,觀書肄業,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不出戶庭。”范仲淹憑借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學生的擁護和愛戴,應天書院在全國的地位也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一時“人樂名教,復鄒魯之盛”,儼然為中州一大學府,成為培育濟世治國人才的搖籃。由于范仲淹對應天書院做出的貢獻以及他的巨大政治影響,宋、元、明、清諸代,商丘一直保留著他當年在書院的講堂,后人并立有《宋范文正公講院碑記》,建藏書樓,以資紀念。
應天書院用自己的歷史擔當,為范仲淹的人格中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先天元素,培養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達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因此金代的元好問曾稱贊他:“文正范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疆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之所謂大臣也。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
2003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商丘市、睢陽區兩級政府開始在原址重修應天書院,一期工程總投資1900萬元,占地面積30余萬平方米,先期修復崇圣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目前工程進展順利,并對游人開放。千年書院有幸,喜逢盛世重見天日。
盡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應天書院不可復制,但文化總是在延續。它用千年不衰的墨香、千年不絕的書聲,給這片土地以不朽的文化熏染和文明浸潤,留下了綿綿不斷、令人心動的代代文脈。它把一粒粒智慧的種子精心撒播在每一個商丘人的生命基因之中,在無聲地繁衍、生長、成熟著,逐漸成長為一棵棵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透過應天書院那層層疊疊的屋檐,我們又似乎聽到了遙遠的書聲在心靈深處的回響,聞到了永遠的墨香在古城周身的彌散。盡享了應天書院天然的文化陽光的照耀,商丘才能更加的風采嫵媚、氣韻優雅…… 【原標題:應天書院書聲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