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北宋的應天府書院

2013/8/1 16:42:26 點擊數: 【字體:


    北宋時代,書院勃興,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今江西廬山)、岳麓(今湖南長沙)、嵩陽(今河南登封)、應天(今河南商丘)四個,號稱四大書院。這些書院里,官府都賜有儒家的“經傳”,藏書豐富,堪稱各地的文化中心。

    河南商丘,是宋太祖趙匡胤曾任歸德節度使的地方。在北宋時,初名宋州,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為南京,與首都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合稱四京,居于陪都地位。

    當時的商丘,緊鄰汴河,交通發達,隋唐五代以來,商旅輻輳,“實一方之都會”。唐末五代之時,由于藩鎮割據,連年戰亂,社會動蕩不安,經濟文化均遭重大破壞。一些不樂于仕進的知識分子,往往隱居山林,或者潛跡民間,聚徒講學,以備來日之用。這就是當時書院興起的歷史條件之一。當時的書院多設在風景幽雅的名山之中,而唯獨應天書院卻設立在繁華的鬧市里。

    應天書院的歷史,可以直接追溯到五代時的后晉。當時邑人楊愨“樂為教育”,曾聚徒講學,受到了將軍趙直的支持,從而使這所私塾學校日益發展起來。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戚同文,家富而好學,即拜楊愨為師。開始,楊授以《禮記》,戚每日讀一卷,并能熟記。不到一年戚就讀完了五經,學業大有長進。戚同文的好學精神,深深感動了老師,楊愨即將其妹嫁與同文為妻。從此以后,戚同文學習更加勤奮刻苦。竟至“累年不解帶”。

    在后晉末年大亂之時,戚同文雖不愿出世為官,但對國家前途卻非常關心,他就是在這時取“書同文”之義,改名同文的。他希望國家統一,平時的學業也以此為奮斗目標。楊愨死后,戚同文繼承了老師的事業,同樣得到將軍趙直的支持。趙“為筑室聚徒,請益之人,不遠千里而至”。由于戚同文及眾人的努力,“遠近學者皆歸之”,逐漸形成了一個文化中心。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權,為了選拔人才,實行了開科取士。這時,戚同文所辦的學校人才輩出,前后百余名學生,科舉中第者竟達五、六十人之多,其中的宗度、許驤、陳象輿、袁象先、郭成范、王礪、騰渉等,“皆踐臺閣”,成了其中的佼佼者。許驤的父親許唐,目不識丁,原家薊州,后晉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后,乃攜帶家資南下,經商于汴、洛之間,聞戚同文辦學有方,遂定居楚丘,送子入學,甚至“罄家產”而在所不惜。許驤在老師的親切教誨下,13歲便“能屬文、善詞賦”,后官至兵部侍郎。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也出自這所學校。青年時期的范仲淹,家境貧寒,求學之志甚堅,在應天“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仲淹在學習期間,以顏回自比,胸懷壯志,克服許多困難,奮發學習,終于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戚同文卒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他所創辦的學校一度中斷。至真宗大中祥符初,又出現一位熱心辦學的人,才使應天的文化教育再度昌盛起來。

    真宗即位初,應天府民曹誠,家境雄厚,藏書豐富,慨然有復同文舊學之志。他出資300萬,招募匠人,在同文“舊學之地,造書舍”,為屋150間,聚書 1500卷,“博誕生徒,講習甚盛”。曹誠的復學工作,由于得到了戚同文后人的大力支持,所以才順利完成。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曹誠愿以學舍入官,并請令戚同文之孫戚舜主之。他的請求通過應天府得以上呈宋廷。真宗看到奏報中的學樣“學綸畫一”,大為嘉嘆,“面可其奏”;并使端明殿學士盛度“文其記”,前參預政事陳堯佐“題其榜”,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從此,這所書院取得了官學的地位,由應天府幕職官直接“提舉”,并署曹誠為書院助教。

    作為宋代地方官來說,應天書院與曲阜的文宣王(孔子)廟建立較早,所以,宋人曾說:“州郡置學始此”。

    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應天知府李及上言:“本府書院,甚有學徒,自建都(指改名南京)以來,文物尤盛,欲望量于發解進士元額之外,乞添解三人”。他的請求得到宋廷準可,說明增添書院發解進士名額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宋廷又準許應天書院“置講授官一員”,使官府對書院的控制又有所加強。

    此后,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晏殊為應天知府,大力聘請名師任教,在他的推薦下,經宋廷批準,以王洙為書院說書。王洙博學多才,“自六經、史記、百氏書,至于圖緯、陰陽、五行、律呂、星官、算法、訓詁文字,無所不學,學必通達,如其專家”。因此,“一時名賢臣賢士,皆稱慕之,其名聲著天下”。宋人稱王洙是“素有文行,其明經術”,可以說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封建教育家。他為應天書院貢獻了力量,并經京東轉運使推薦,從這里出任國子監直講。

    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應天府書院改為府學,官府撥給學田10傾,充作學校經費。此時,晏殊又請因服喪而退居睢陽(商丘)的范仲淹入學,“以教生徒”。范仲淹“日于府學之中觀書肄業,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不出戶庭”。此時,但雖身在校,而以天下為己任,曾向仁宗上書,“請擇郡守,舉縣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選舉,撫將帥,凡萬余言”。可以說,范仲淹后來的政革思想,在這里已初步形成了。晏殊在寫給宋廷的《舉范仲淹狀》里,稱范 “獨守貧素儒者之行,實有可稱”,要求宋廷加以重用。不久,范仲淹即為密閣校理,而后步步升遷。由于范仲淹對應天學校作出貢獻以及他的巨大政治影響,宋、元、明、清諸代,商丘一直保留他當年在書院的講堂,后人并立有《宋范文正公講院碑記》,建藏書樓,以資紀念。

    由于應天書院及府學聘請公師,整飭校風,“于是乎,人樂公教,復鄒魯之盛;士為聲詩,登周召之美”,儼然為中州一大學府,可與昔日孔孟講學之鄒魯比美了。大約在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間,應天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臺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又為宋廷輸送了大批人材。后人曾說:“宋晏公殊留守南京,興學校,延范仲淹為師,教授諸生,故天下興學,自公倡之”。北宋中期以后,各地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與應天書院的影響不無關系。

    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宋廷又將南京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其地位更高于一般地方學校,而與東京、西京(洛陽)的國子監,相互映輝。當神宗熙寧變法之際,這里亦實行“三舍法”,改革學校制度。

    哲宗時,曾肇知應天府。肇為大文學家曾鞏之幼弟,“自少自學,博覽經傳,為文溫潤有法”。此時之南京,官員上任罷任,往來頻繁,知府“宴勞無虛日”。但曾肇不屑于做這些繁忙的迎送應酬事務,乃積公帑之余,大興學校,親加訓導,養成人才為多。由此可見,這里教育事業歷北宋一代而不衰,正是由于官僚重視、民間熱心、內行經辦、公師訓導的結果。

    總而言之,商丘在北宋一代,學校由私學到官學,從書院而升為府學,再由府學升為國子監,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在他的發展中,戚同文、曹誠、晏殊、范仲淹、曾肇等人都作了貢獻,遂使這所學校人才濟濟,影響于全國,在宋代的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宋人將應天書院列為當時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其實,它的影響之大、堅持時間之長,都是其他地方的書院及學校所不及的。

    編者按:

    商丘的民間故事伴隨歷史從遠古走來,隨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但始終蘊藏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彰顯出特有的歷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是原生態的民俗風情、民俗文化的自然流傳。

    民間文化遺產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它不但是民族歷史和民族感情的一個重要載體,而且是風土人情的藝術結晶。為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本報從本期開始陸續推出商丘民間故事精選以饗讀者。(周寶珠)【原標題:北宋的應天府書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睢陽網 2012-03-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