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應天”斯文天未喪(書院尋蹤)

2013/8/1 16:48:24 點擊數: 【字體:

 

    多年以后,回憶起與應天書院的相會,依然令我唏噓不已。

    那是一次計劃外的探訪,不期而遇。外出辦事,在商丘小住時,要不是友人提醒,我甚至都沒想起這里有過一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當地人都知道這個地方,但說起它的神情,就像言及鄰家在外打工的小二子,透著陌生和漠然的熟知:“有什么看頭?” 不過我還是決定看看,畢竟,它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而且一度是四大書院之首。

    但我真沒想到應天書院已如此凋敝了,以至于車在書院門口停下時,我一時都回不過神來。一片莊稼地里,突兀立著一個仿古建筑群的院落,大門口空寂無人,空曠平整的門前,被附近的農家居民利用了曬著糧食。沿甬道穿過仿古新樓,后院幾乎是廢墟和荒野,稱之為殘垣斷壁,并不過分。完全無法想象“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果然是似水流年韶光賤,千古江山轉頭空。

    站在夕陽里,眼前是一片雜亂荒廢的衰草亂木,身后是一片裝古仿舊的新建筑。腦海中便幻化出千年來的光陰荏苒,興衰榮辱。在五代十國的天下大亂中,有個叫楊愨的讀書人,在此地辦了所小小的私立學校,南都學舍。他得到了當地軍政人物的支持,又慢慢培養出了一個好學生做妹夫和接班人。等那個叫戚同文的學生接手學舍時,大宋已經平定了天下,開始大開科舉、文治天下。南都學舍曾經創下過“七榜五十六”人及第的紀錄,學子們“不遠千里”“皆歸之”,熱鬧一時。

    就在戚同文過世、學舍漸漸衰落的時候,另一個歷史機會來了。宋真宗將宋州改名為應天府,隨后升為“南京”,定為“陪都”,馬上有人愿意拿出錢來擴建150間學舍,收集千余卷圖書,而學舍的負責人適時地將學舍捐給官府,不僅成功實現了從私辦到國立的轉正,而且受到了皇上的嘉賞。南都學舍更名為睢陽書院,后又由宋真宗御賜匾額“應天府書院”,定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國家的最高學府之一。聞名于世的應天書院從此誕生了。

    因為有朝廷撥的學田維持運轉,不收學費,四面八方貧寒有志的學子紛至沓來,其中有一個因為不接受母親改嫁而離家出走的窮孩子,后來高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曾經在書院里劃粥而食,后來成為天下讀書人的勵志楷模。他見證并證實了書院的顯盛一時和炙手可熱。

    時光的演進鋪陳落到眼前的景象,明晃晃的陽光下,空空落落的建筑,人跡罕至的院落,就像一個布景,充滿了不真實感。事實上,應天書院的好景并不長,隨著兩帝蒙塵,它毀于戰亂。此后在明嘉靖時重修,不久張居正即下令拆毀天下所有書院,清乾隆年間再建,再毀。

    多年后,我又去過一趟商丘,地方政府已經在書院的舊址上再度修復重建。占地50余畝,構建起狀元橋、崇圣殿、至圣先師紀念堂、范文正公紀念堂等。但似乎更像一座公園,仿古建筑,草木水榭,作為書院文化標記的,是掛著的匾額和幾尊古人雕塑。相對于現代仿古建筑,我寧愿保持心中那個空曠寂靜、凋敝荒涼的印象。

    后來聽說,在一個流行的網絡游戲里面,有個“應天書院”,每天爆滿,得要很多的“能量儲備”才能進去。我不免想,那些為了虛擬“應天書院”而瘋狂攢分的年輕人,有幾個去過或者想去真的應天書院?又有幾個知道應天書院在中國的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到底意味著什么?

    應天書院曾被歷史遺棄,如今被重修總是好事,雖然有些商業旅游的味道。不過,行文至此,我倒并不傷感,我們遺落了宋代書院,卻有了現代大學,終究是天不喪斯文,而且斯文也應時而動。我還記得范仲淹讀書時寫的《睢陽學舍抒懷》:

    白云無賴帝鄉遙,漢苑何人吹洞簫?

    多難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原標題:“應天”斯文天未喪(書院尋蹤)】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2011-12-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