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古城彎彎的護城河坡,微風拂面,清清的湖水,蕩起層層漣漪。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探訪千年書院——應天書院的前世今生。
站在古城南城門樓上,從遠處放眼應天書院,只見綠水和楊柳掩映下的一處仿古建筑,靜靜地立在碧波蕩漾的湖水中,沿著護城河坡走近應天書院,看不到書院內縱橫交錯的建筑,只看到狀元橋背后的一扇大門和一堵高高的墻。這就是北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應天書院的新址。在這座書院里,在這堵圍墻內,有著商丘人千年的文化情結。
【官方承認:皇帝御賜匾額】
時光回到941年——五代后晉天福六年。宋州虞城有一位“力學勤志,不求聞達”的學者楊愨,聚徒講學,熱心教育事業,成立宋州南都學舍,這即是應天書院的前身。當時天下大亂,割據一方的封建統治者無暇顧及教育,而南都學舍成立后建有藏書樓,辦學成績顯著,培養出了一批人才,名儒戚同文便是其中的一位。楊愨死后,戚同文繼承了老師的事業,在宋州繼續從事教育活動,影響甚大。
時光回到1005年——景德二年,戚同文死后,宋真宗升宋州為應天府。應天府民曹誠曾為南都學舍學生,對老師聚徒講學的情景十分懷念,于是慷慨出資,在府城戚同文舊舍為屋150間,聚書1500卷,從而恢復了南都學舍。為贏得政府的支持,曹誠愿將所建學舍和書籍全部捐給政府。曹誠的舉動得到政府支持,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親自批復曹誠的請求,并御賜書院匾額“應天府書院”。從此,這所書院得到官方承認,由應天府幕職官直接提舉。
時光回到1035年——仁宗景祐二年,書院改為府學,并給學田10頃,正式編入官學系列。這時的應天府學更加興旺,“生徒實繁,規模大備,風教日盛,詩禮日聞”。以是出名流、取甲第者多矣,歷公卿、居富貴者多矣。
時光回到1043年——慶歷三年,升府學為南京國子監,其地位高于一般地方學校,并與東京、西京的國子監互相輝映。這樣以來應天書院歷北宋一代經久不衰,為趙宋王朝培養了不少人才。
應天府教育事業的發達,交通的便利,也吸引外地學子紛紛到此求學。如孫復、石介、郭贄、傅求、趙瞻、鄭雍等大多慕名而來。他們的到來,帶動和促進了應天府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孫復、石介通過在應天書院的學習,成為北宋的巨儒名臣,宋初“三先生”,他倆就占有其二。一些名士退休后,也樂意在應天府頤養晚年。如北宋名相杜衍,在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告老退職后,就定居南京,他和先后退休居此地的禮部侍郎王渙、司農卿畢世長、兵部郎中朱貫等賦詩酬唱,研習書法,安度晚年。這些名儒俊士的到來,促進了應天府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對當地文化教育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學術成就:開啟理學思潮】
“應天書院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北宋培養了大批人才;二是開啟了北宋理學思潮,奠定宋代學術基礎。”宋史專家、商丘師范學院歷史學與社會學系教授、博士郭文佳這樣說。
郭文佳博士介紹說,應天書院對理學思潮興起的開啟,首先,體現在范仲淹對儒學復興的積極提倡和重視興學育才上。范仲淹曾在此學習,學成后又在書院任教3年。范仲淹提倡復興儒學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當時的統治者在宋王朝面臨外憂內患接踵而至時,依然采用黃老之術,因循定制,墨守成規,不愿除弊革新,而范仲淹認為黃老的守成只是權宜之計,只有儒家的修理政教才是真正的治國之本。另一方面,范仲淹把國家內憂外患的根源歸于政治的腐敗,尤其是吏治的不整,而吏治敗壞的原因又在于士大夫棄儒學尚文辭、士風巧偽,缺乏治世之才。
其次,應天書院對理學思潮興起的貢獻,還在于范仲淹疑經惑經,培養了在理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北宋“三先生”之一——孫復。孫復在范仲淹執教應天書院時跟范仲淹學習《春秋》等儒家經典,范仲淹對孫復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疑經惑經”和“尊師重道”兩方面。疑經思潮是理學發生發展的催生劑,伴隨著理學發生發展的全過程。而尊師重道是孫復在泰山講學,名聞天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應天書院對理學思潮興起的貢獻,還在于范仲淹在應天書院執教期間,身為臣子卻敢于擔當責任,位卑言輕卻積極倡言改革的精神對宋代學術發展深有影響。宋代的學術精神也表現在革新政治上。范仲淹自中進士被授官后,他在地方工作不是貪圖享受、無所作為,而是廣察民情,為百姓分憂解難。不僅如此,他還不斷為整個宋王朝的安危而殫精竭慮。位卑言輕的范仲淹在執教應天書院前便已有《上時務書》。而他在應天書院為母親丁憂執教期間,再次冒獲罪之險向朝廷上《上執政書》倡言改革。宋代士大夫勇于負責、敢于擔當的精神在范仲淹身上首先表現出來,廣大士大夫接受這種精神并發揚光大。政治上他們不斷掀起除舊革新的思潮,并付與實踐。學術上以此種精神為動力破舊立新,積極構建新的理論。
【重建之后:期待再續輝煌】
千余年來,由于戰火、洪災等原因,應天書院遭到嚴重破壞。
時光回到10年前——2001年10月,時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的李克強在視察商丘古城時指示:“應天書院的影響太大了,應該盡快把應天書院復建起來。”為充分發掘這一寶貴歷史文化資源,遵照李克強的指示,經中共商丘市睢陽區委、商丘市睢陽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多方努力,應天書院修復項目于200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立項,并列入河南省政府重點建設項目。
據商丘古城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衛東介紹,修復后的應天書院,以北宋建筑景觀為表現形式,將文化、教育、科學、知識等主題自然化、歷史化,并貫穿在整個書院中得以體現,從而營造一個古樸、清新、高雅的旅游環境。
應天書院內主要建筑物有前講堂、明倫堂、藏書樓、啟圣祠、魁星樓、教官宅、饌堂、配房、偏房、廊房(學舍)等。附屬建(構)筑物有影壁、脾樓(儀門)、大門、側門、泮池、碑亭等,書院占地面積144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116.8平方米,總投資1920萬元。
穿過應天書院的大門,沿著書院內古樸的小路,環顧四周,可發現仿古圍墻、大門、崇圣殿、道路、門前廣場、狀元橋、停車場、院內外綠化等一期工程歷經數年終于完工。
“一年的門票總收入,不足以維持工作人員的工資。”張衛東說,受資金限制,目前,工程進展較慢,投資跟不上,很多項目恢復不了原貌,觀賞性差,因此游客稀少。記者在書院采訪的一個多小時內,僅有1名游客,買了10元的門票前來參觀。這也印證了書院目前面臨的尷尬局面。
“因為是新建的工程,不屬于文物,所以很多文產資金難以申請。”張衛東說,預計投資350萬元建設連廊、范文正公祠,申請省文產資金100萬元,市文產資金100萬元,目前還沒得到落實。
應天書院,一個千年的文化院落,能否勾起商丘文化對曾經輝煌的追憶與緬懷?應天書院,能否承載起厚重的商丘文化賦予她的那份光榮與夢想?(謝國慶)【原標題:應天書院:千年的輝煌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