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蘇軾與光州大蘇山凈居寺

2013/8/2 10:07:35 點擊數: 【字體:


    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十八日,風景秀麗的光州大蘇山凈居寺在雪后初晴的銀裝素裹中迎來了一位聲名顯赫卻虎落平陽、龍擱淺灘的客人,他就是因“烏臺詩案”被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寺院里隱隱悠長的鐘聲伴著凜凜朔風劃過潔白的漫山松雪傳來,似乎在提醒心力憔悴、饑寒交迫的蘇軾 “到家了”。天臺祖庭大蘇山凈居寺以容四海吞五洲的慈悲情懷和靈雅,擁抱和慰籍著這位從風雪中走來,從失意的官場上落魄而歸的“游子”。

  “烏臺詩案”是蘇軾宦海人生中所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打擊,用滅頂之災來形容實不為過。“詩案”從表面上看是因為蘇軾灑脫不羈的詩風而禍起筆鋒,但在本質上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宋神宗時期,朝庭里存在著以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同歐陽修、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之間的巔峰對決,并在其后逐步形成所謂的“新黨”、“舊黨”。蘇軾不僅因為是歐陽修的學生這層感情關系,在政治立場上也是附庸于保守派的。處在掌權地位的新黨為推進改革和鞏固自己的地位,勢必要在對立派中尋找打擊目標。這樣,作為“靶子”就非蘇軾莫屬了,因為,第一,在當時,保守派中歐陽修已謝世,司馬光正在洛陽閉門編寫史學鴻著“資治通鑒”,只有才高名赫的蘇軾是保守派的一面旗貼,鎮住他一人,威懾一大片,可以起到“斬首”作用,而他耿直口快和清高孤傲的雙重性格使其常常被視為“出頭鳥”。第二,他當時雖身為地方官不在京都,但卻一直堅持反對變法,經常向朝庭上書抨擊新法和在詩文中涉嫌嘲弄新法。第三,他一方面為回避宮庭中因變法而引起的政治上的是是非非而主動要求下地方做官,但在內心骨子里,一刻也沒有忘記欲回朝中履當大任。第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宋神宗在推進改革過程中的徘徊和搖擺。神宗的改革根本前提是在不動搖趙氏皇權的基礎上,時而對而弊政痛心疾首,積極支持改革派,時而又因保守派反對;尤其是皇太后的利益受到損傷時,神宗就出面限制改革派。正是神宗的這種兩面性,才導致朝中新黨與舊黨之間犬牙交錯的尖銳斗爭,形成了時而東風浩蕩,時而西風凋涼的局面。但也正是神宗的這種態度,才最終使得蘇軾在獄中關押130天后免于一死,身載“誹謗朝政,妖言惑眾”之名被貶黃州做一個有名份無職權的團練副使。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才高八斗、仕途風順的蘇軾在這一險遭殺身之禍的重大挫折面前,是何等沮喪。毫無疑問這是他生命和仕途的雙低谷時期。

  蘇試謫貶黃州途中造訪大蘇山凈居寺有其必然性。首先,從客觀上說,光州是古時北方通南域的官道,從汴京至黃州,過淮河經春風嶺(今新縣小界嶺),光州是必經之道,他的七言絕詩《梅花二首》(光山度嶺作)就是明證。其二,大蘇山凈居寺是佛教天臺思想發祥地,而蘇軾早年任杭州通判時就與天臺宗僧人交往甚密,對天臺宗義仰慕有加,親到天臺二圣道場拜謁恐怕是已久的夙愿。其三,大蘇山凈居寺的名氣蘇軾肯定早有耳聞,宋真宗親筆題額“敕賜梵天寺”的寺院,作為一代文豪不知曉顯然是不可能的。其四,大蘇山的秀麗迷人是巨大的誘惑力,而蘇軾又是性情中人,豈能不被大蘇山美倫美奐的景色所吸引?他一到大蘇山,方丈居仁和尚就帶其欣賞山色寺圣。在唐道岸建寺時親手載植的銀杏樹前(其時樹齡巳達274年),蘇軾觸景生情,即刻吟聯:“四壁青山,滿目青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短短20個字寫盡了大蘇山的如畫風光和幽古追源之情。最后,大蘇山與他同宗同姓,一個落魄之人自然會產生歸鄉到家的親切感,而這種感覺只有此時的他才能體會得更加真切和難得。

  大蘇山凈居寺對蘇軾來說是名副其實的人生驛站。在小住的日子里,他靜心讀書品茗悟禪,深刻反思自己的宦海人生,尤其是同居仁和尚共同深研法華經文,尋找生命開花的方便之門,從心靈深處客觀認識和反省自己、認識他人和認識社會。如果說,大蘇山上保存至今的讀書臺遺址是蘇軾醒悟的“道場”,那么《游凈居寺詩并序》(見《蘇軾文集》卷一一)則是他心靈和思想“脫胎換骨”的結晶。這首詩并序如下:

  凈居寺,在光山縣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寺僧居仁為余言:齊天保中,僧慧思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乃嘆曰:吾師告我,遇三蘇則住。遂留結庵。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其后僧智顗見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則世所謂思大和尚、智者大師是也。唐神龍中,道岸禪師始建寺于其地,廣明庚子之亂,寺廢于兵火,至乾興中乃復,而賜名曰“梵天”云。

  十載游名山,自制山中衣。愿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緣在,失身蹈危機。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

  遂恐生死隔,永與云山違。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

  稽手兩足尊,舉頭雙淚揮。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

  愿從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蘇軾不愧為文壇高手,在序中僅用百余字,就言簡意賅地將凈居寺的歷史沿革和在佛教發展史中的地位交待得一清二楚,使人們確信天臺思想就誕生在大蘇山之陽。同時不難看出,他在寫序時,是帶著回到自家山的歸鄉感情來抒懷的。山為大小二蘇山,父老曰蘇姓,此“三蘇”是否蘊含著蘇洵、蘇軾、蘇轍這名振朝野的文壇父子“三蘇”呢? 恐怕是很有這層意思的,況且傳說中的道教名人蘇耽修練之地也在此山。

  詩名雖曰游凈居寺,但全詩中游的份量少,使讀者感到詩人更多的是在思和悟。在詩中,他基于回到自家山的安全感,終于敞開關閉已久的心扉之門,淋漓盡致地傾訴自己作為文人學子,因不悟官場潛規則而身陷惡境,險遭殺身之禍的經歷,滿腹的委屈和九死一生的感慨,只有在自家山中寺院里供奉的佛祖面前才能盡情嚎啕泣瀉。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才更加感到佛力無邊,更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心靈終于得到佛祖慈悲的撫慰。因此,由衷地表示要皈依佛門,超塵脫俗,一洗前非,成為天臺二圣慧思、智顗的忠實弟子。然而卻身不由己,仍要去黃州作流放式的赴任。但自己的心靈已重新復活,人生的真諦已被自己所掌握,所以自己會一身輕松地去面對未來,不管是坦途還是險境,都會從容應對。自己雖然隨著送客的鐘聲戀戀不舍地離開自家山,但終究要回來。因為,只有這里,才是自己心靈的家園和力量的源泉。

  蘇軾確實沒有食言,在黃州期間,他多次返回大蘇山凈居寺,惹得詩人黃庭堅、杭州天臺宗僧道潛和佛印等數次留連凈居寺,與蘇軾同游同樂,使大蘇山凈居寺不僅是佛教名山,又成為因蘇、黃、張耒而起的詩城樂地。 光州人民把蘇軾造訪大蘇山看作無比的榮耀,并不因為彼時不得志的蘇軾親臨此山而偏看他。千百年來,光州人民和大蘇山的山山水水日夜盼望著“歲晚將焉歸”的蘇軾,并流傳著“銀枝落地東坡回”的美好傳說。即:在徘徊寺的迎客松下,居仁和尚依戀不舍的送別蘇軾并問道:“先生何時再回蘇山?”蘇軾指著身后的銀杏樹答:“銀杏樹枝落地時,我就回來了”。世界上的事情有時確是奇妙,讓人回味無窮。2000年,由縣文管會和凈居寺茶場共同出資重修東坡讀書堂,并在堂內重塑蘇軾座像。恰恰是在座像塑成的那天夜里,近1300余年的同根三異樹(銀杏樹)偌粗的一枝樹枝竟無緣無故地斷枝落地。第二天一早,發現這一情況的茶場工人們馬上驚愕激情的呼喊:“東坡先生回來了”。是的,端坐在大蘇山半腰讀書堂內的東坡先生真的永遠的回到了“吾家山”,同光州人民永遠在一起。

  蘇軾離別大蘇山以后的歲月,有過在黃州赤壁的文學顛峰和重新被啟用的恩寵,更有屢遭迫害流放嶺南惠州和荒蠻之地海南儋州的苦難。但蘇軾的心境是平和的,不因受寵而大喜,不為受辱而大悲,懷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予以處置,無論走到哪里都留下流傳千古的人文佳話。這一切,都源于他在大蘇山凈居寺獲得了心力的源泉和人生智慧的潛修。【原標題:蘇軾與光州大蘇山凈居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佛教導航 2010-09-09 作者:蘇錫凌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