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前身是國有天目山林場,創建于1958年,2001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改建為平橋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750公頃,其中核心區1500公頃,試驗區4600公頃。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西北部,西與南陽市桐柏縣接壤,北與駐馬店市確山縣相毗鄰,地理座標為北緯32°31′—32°38′,東經113°45′—113°55′,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光熱資源豐富,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多變;夏季降水多,日照強,蒸發快,秋季氣溫下降明顯,降水量顯著減少;冬季溫度低,濕度小,降水少。年平均氣溫17.8℃,年平均降水量為939~1181毫米。
該區地處淮河北岸,屬桐柏山脈,區內山巒起伏,海拔高度在150~812米之間,最高峰祖師頂812.5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相對高差不大。主要山峰有豹子龍、老寨山、雙龍山、大石嶺、小山頂、戴白嶺等。該區大部分地區溝壑縱橫,山勢較陡,坡面長,坡度多在30°~40°之間,巖石裸露多。豐富的降水,茂密的森林植被,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內眾多的溪河。
過渡帶的氣候特征,復雜的地形條件,使該區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生態系統多樣,既有馬尾松林、黃山松林、化香林、白檀林、黃檀林等亞熱帶地區的森林群落,又有栓皮櫟林、槲櫟林、油松林等典型的溫帶地區的森林群落類型。森林的結構、林下植物的區系組成也都具有典型的過渡帶特征。該區植物區系成分復雜,據河南省自然保護區專家組織的綜合考察,該區有植物1800余種,其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香果樹、青檀、山白樹、紅豆樹、櫸樹、天目木姜子、野大豆、八角蓮等,其中香果樹、野大豆等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植物。
該區動物區劃是中國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分界線,動物物種具有南北過渡帶特征,區內南北動物相互滲透,野生動物2300余種,其中鳥類約200種,獸類約30種,兩棲爬行類約40種,昆蟲約2000余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大鯢、金雕、白冠長尾雉、水獺等15種,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蒼鷺、畫眉、姬啄木鳥、豹貓等27種。
該區環境優美,鳥語花香,自然風光引人入勝,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其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有:尖山在革命戰爭時期,曾是河南省政府所在地,是革命發源地之一;大水瓶寨是明清朝時期的山寨,四周寨墻完整,具有很高的古跡保護價值;雙龍山猶如兩條巨龍飛舞,出沒于林海之中;小山頂廟宇是唐朝建立的道觀,平常香火不斷,廟會期間更是香客云集。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現有干部職工114人,其中技術人員10人,管理處下設三個保護站,內設公安派出所、辦公室、保護科研股、生產股等職能股室。近幾年來,保護區管理處堅持保護為主,科研、教育、生產相結合的方針,狠抓資源保護,嚴防火災事故的發生。在科研上和河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武漢大學合作對本區動植物資源進行本底清查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同時,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近百萬元改善了管理處的用水、用電、辦公、住宿等工作生活條件,保護區的面貌有了明顯改觀。【原標題:信陽天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