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種只能用心體會的意境。而這時的傍晚,也有了與冬日不同的意味:上下天光相接,遠近景致交融,構成一幅水晶圖畫,讓你恍覺進了夢境天堂,真可謂“登湖一望天光凈,恍惚置身水晶宮”。
這是沒有污染的自然天堂。
據近年調查,龍湖水每升礦化度小于1克,湖內生存自然水草,諸如聚雜、刺雜、浮萍、水葫蘆等,并有大量的浮生物和微生物,適于淡水養殖,形成了內陸不可多得的天然養殖場。也因此,龍湖內魚種繁多,鰱魚、草魚、鲇魚等,應有盡有。蒲和葦是龍湖的第二大特產,其產品如蒲席、蒲墊、蒲合、蒲編等,譽滿中州,暢銷中外。也由此,龍湖歷來被稱為“聚寶盆”,同時被稱為“生態龍湖”。
1996年,龍湖發生了現代意義上的一件大事,這一年,淮陽縣委、縣政府決定開發龍湖。十萬民工大會戰,僅用37天的時間就清污開發龍湖 1980畝,動土方120余萬立方米,讓龍湖呈現出了現代意味。但龍湖沒變,我想那里是不能隨意動的,因為那里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更是古今的連接地。
2007年,龍湖又開始了一項歷時一個月的活動——“淮陽龍湖賞荷旅游活動月”,將歷史的龍湖融入到現代社會里。
龍湖荷花和淮陽歷史一樣久遠
從某種意義上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因為六千多年前,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帶領部族定都龍湖之濱的宛丘,以龍紀官,肇始了華夏文明,所以后來的中華民族成為龍的民族,華夏后裔始稱龍的傳人,而龍湖也自然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湖。
其后,炎帝神農、陳胡公皆依湖建都,孔子周游列國也曾到過這里,所以,龍湖也被稱為文化湖、歷史湖。
實際上,除了厚重的歷史,龍湖還有它極其美麗的一面,那就是荷花。
談到荷花,人們都不陌生,它那獨特的品性,常常成為人們高尚品格的寫照;而它那千姿百態的嬌美,又常常為美女的寫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指的就是荷花。荷花,位列我國十大名花之中,被稱為花中君子。千百年來,它常入文人筆下。
屈原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菱蓉以為裳”來自況品行的高潔;杜甫則吟出了“棹指荷珠碎卻園,點溪荷葉疊青錢”的詩句;歐陽修更是在詩里贊曰: “菱葉縈波荷占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曹植用“灼若鞭蓉出綠波”來形容他心愛的洛神,并作《芙蓉賦》把荷花推為群芳之首。
最有名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據歷史記載,荷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種植范圍極廣,西至天山北麓,東接臺灣,北達黑龍江,南抵海南三亞。可以說,中國是荷花的世界栽培中心。
寫龍湖,不能不說龍湖的荷花,因為這里的荷花被賦予了更厚更重的內容,它是龍湖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龍湖荷花到底怎樣呢?我們不妨先看看當地作家董素芝在一篇散文中的描寫:
“蓮花是龍湖的一大美景。當蓮花盛開的時候,如果蕩舟龍湖,舉目可見滿湖同錦。美啊蓮花,亭亭玉立,嬌美襲人。蓮花或傾或醉,或倚或扶,倒影如其自照,高如美婦,低若女侍。微風輕吹,翻紅蕩綠,仿佛楊玉環華清池初浴而出;半含半笑,旖旎生輝,有若宓妃凌波欲翔;煙昏露濕,相偎如泣,好似娥皇女英凝望佇立;風搖玉體,娉娉婷婷,如嫦娥舞于廣庭。龍都龍湖,遍生如此多蓮花,自然有其寓意,周敦頤曾寫《愛蓮說》,‘蓮之出淤泥而不
染’,這大概是龍湖如此多蓮花的寓意吧!”
贊美龍湖荷花,最早的應數《詩經·陳風·澤陂》,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蓮。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緖緖。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這首詩說明,早在幾千年前,青年男女約會,選擇的就是龍湖湖畔。當時人們,已知道借物抒情,用美麗的荷花來比喻來襯托心中的戀人。
這首詩其實也是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寫照。隨風搖曳的蓮花、茂密生長的蒲葦,是龍湖最豐富的自然元素之一,這符合龍湖的歷史真實。
荷花節成龍湖的重要節日
2007年7月22日,龍湖迎來了一個盛大節日,歷時一個月的“中國·淮陽龍湖賞荷旅游活動月”在這一天正式啟動。
2008年荷花節期間,龍湖迎來了李敬澤、張勝友、陳忠實、阿來等文壇大家和其他一些詩人、畫家、攝影家。他們在龍湖的荷花間縱情放歌,將荷花的美麗凝聚成永恒的畫面。
著名作家陳忠實在他的《龍湖游記》里寫道:
踏上游艇,在清湛湛的湖面上劃行,一縷縷清涼濕潤的風迎面拂過,把滿身三伏酷暑的溽熱頓時蕩滌光凈,從頭到腳、從外到里都是一種期待里的舒服。我似乎還不盡興,忍不住撩起水來,搓了胳膊又洗了臉,便融入這水天一色的湖里了。
水是湛藍湛藍的水,天是湛藍湛藍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邊際,遠處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藍色,與目力所能及至的、同樣呈現著灰霧的藍天相接相融。一葉小艇泛在這水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讓人產生海的迷幻,尤其是對我這樣意識和習慣里儲存著黃土高原和雜生著荊棘野草榆樹的坡嶺的人,漂浮在這樣無邊無際的水面上,往往會產生風平浪靜的海的錯覺。然而,這確鑿是湖。
…………
在蒲葦叢里相間著的大塊水面上,有通體白亮的鷺鷥悠然浮游,它們總是雙雙對對,一會兒游遠了,一會兒聚攏并行。我無意間捕捉到一個瞬間即逝的畫面,一只鷺鷥張開翅膀從水面躍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鷺鷥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鷺鷥抖一抖身子,似乎沒有在意,又并頭游動著。還有幾只野鴨,顯然缺乏鷺鷥的優雅風度,卻洋溢著活潑的天性,不時把頭伸入水中又冒出來,爭先恐后,左右穿梭,自然都是在水里捕捉小魚小蝦等食物。
…………
小艇從葦叢中出來,又進入野生的荷花叢中。許是得了這好水和好水下的好泥的滋養,碩大的荷葉遮罩著水面,紅色白色粉紅粉白的荷花競相開放,開放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都是出奇的大。濃郁的香氣彌漫在水面上,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
直到我如此沉迷的時候,仍然不敢相信這一方好水是在河南淮陽大地上。不單是我孤陋寡聞,更在我多年來偏頗的心性,以為和我住地相鄰的省份大同小異,就把興趣偏向于那些自然景觀奇特的邊遠地域,大漠荒原、海洋冰山、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寨、野狼游走的草原、寸草不生蠓蟲難覓的生命禁區的鹽湖……此刻,我甚至有某種懊悔,竟不知和我相鄰的中原河南淮陽,有這樣一方好水——龍湖。
湖以龍命名,也是這一方好水所系的悠遠到神話時代的神秘歷史。傳說伏羲從我的家鄉渭河邊來到這里尋求更廣闊的發展天地,神農氏也在這里教民稼穡,陳勝在這兒建立第一個農民政權,更有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蘇軾等都留下不朽詩篇。在我尤為驚喜的收獲,是陳姓氏族的源頭就在這里。這龍湖在夏代稱為陳,到西周時,在龍湖上建城立國為陳國。隨之以國名為姓氏,便有了陳姓。十多年前我在廣州的陳氏家譜園里獲悉,陳姓源自舜的后裔所在的陳國,卻不知具體方位,今天竟然一腳踏進陳姓始祖所在的陳國的門檻了,無意間完成了一次最久遠的尋根,頓然覺得和淮陽親近到有親情相系了。
…………
在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2008年“淮陽龍湖賞荷旅游月”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活動期間,淮陽日均客流量8萬人、游客超萬人,門票收入突破160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達13億元。
“這樣的結果,是近年來淮陽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省委、市委‘把發展旅游產業放在重要位置上來謀劃、部署’精神,全面實施‘旅游帶動’發展戰略,全力打造淮陽名片,加快實現文化資源大縣向文化旅游強縣跨越式發展取得的成效。”淮陽縣委任連軍書記說。
在談到最初舉辦龍湖賞荷旅游月活動的目的時,連續三年策劃這項活動的淮陽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帆很有感觸地說,被稱為“神州第一荷”的淮陽龍湖中的荷花,中原獨秀,神州聞名。《詩經·陳風·澤陂》中“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詩句,就是對龍湖荷花的真實描繪。如何利用
龍湖萬畝荷花獨特的自然風光,以龍湖為媒,以荷交友,通過舉辦以“走進羲皇故都,相約水城淮陽”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展示淮陽的厚重文化、秀美風光、和諧形象和發展潛力,進一步提高淮陽文化旅游品位,壯大淮陽文化旅游產業,提升淮陽知名度和市場吸引力,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的問題。龍湖賞荷旅游這項活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策劃、運作出來的。而活動甫一推出,就引起了強烈的關注,也進一步提升了淮陽的品牌。 (全文完)
■記者手記
中華民族的永遠精神圣地
關于淮陽的系列報道,終于畫上了句號。
應該說,這是一個特別的行程。對于一地,或說一個縣厚重歷史的關注,能夠這樣一氣呵成、地毯式系列報道,在“厚重河南”并不多見,或說是個孤例,因為淮陽本身就是一個孤例——你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淮陽。
但這又是個不得不這樣的行程。
因為,淮陽它太厚太重,有一種讓人不能承受之重。
因為它太古老,老得讓你能感受得到什么叫地老天荒。
如果說“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西安,五千年歷史看河南”,那么六千年的歷史應該看淮陽。
因為淮陽它就是一部系統大書,展開了,你就不能不完整地讀下去。
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根源,緣根而行,你會找到我們民族的源頭所在。
總而言之,進去了,你一時半會兒想出也出不來。
但我知道,即便是這最后一篇,其實也不意味著我讀完了、讀懂了淮陽。如果把淮陽比做一部書的話,充其量我只是打開了這部書,只是剛剛告一段落。
結束了淮陽的尋根歷程,很想提一個建議:多關注一下淮陽,多關注一下伏羲文化,因為淮陽就是我們民族的根,伏羲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根文化。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終有一天,淮陽會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精神圣地。
因為對于根的訴求,是人類文明的共性,當人們逐漸認識到淮陽,認識到伏羲的“一畫開天”之功、創造人類血脈之源的擎天之舉和他讓華夏民族歸于一統的開創性作為時,人們沒有理由不回歸故園去虔誠膜拜,從骨子里尋找民族的精神、血脈支撐,而這個地方就是淮陽——曾經的伏羲建都之地。【原標題:“尋根淮陽”之“永遠的龍湖”系列之四 荷花文化,龍湖一道美麗風景】
有“神州第一荷”之稱的龍湖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