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也許根本不會想到,陳地的龍湖里到現在還存留著當時他們故事的固化存在——弦歌臺。他們更不會想到,他們曾經的陳州經歷,會為今天的陳地人留下發展經濟的軟實力。如今,弦歌臺已經成為淮陽龍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伏羲文化一樣,為淮陽所看重,并予以開發、利用,成為淮陽龍湖文化的一張大牌。
實際上,孔子的淮陽之行,也為淮陽百姓留下了永恒的話題,比如淮陽龍湖蒲菜被稱為“圣菜”,這就與孔子有關。
據說當時孔子一行來到陳地,絕糧受困,孔子彈琴而歌,弟子們餓得狼狽不堪、東倒西歪地躺在龍湖岸邊。子路抬頭一看,見不遠處一方池水里長滿了蒲草,青青的。子路問:“夫子呀,萬物不是土里生嗎?”
孔子聽了,眉頭一皺,知道子路要接著說啥,就說:“是呀,土里生的有草,草是野獸飛禽吃的;而土里生的果實則是人吃的。土里生草,又生果實,有人吃的,這叫土養人,有飛禽走獸吃的,這叫土養飛禽走獸。這樣就有世界了。”
子路問:“既是土生果實,果實是叫人吃的,我們為什么沒果子吃呢?”
孔子答:“果實叫那些昏君貴族獨霸了,他們要霸占,我們不是周游列國宣傳大道嗎?到人們都識大道的時候,我們就不挨餓了。”
子路聽不進這些空洞的大道理,問:“夫子呀,伏羲老祖的時候人吃啥?”孔子回答:“靠采集。”
子路立刻問:“采集的是樹葉、是草,還是果實?”
孔子聽了這句話,半天沒有回答。
這時,子路也不再講是人是獸了,跳到水里,扒蒲根吃起來。真是天助呀,這蒲根甜絲絲的,他接連吃了兩個蒲根。扒到第三個時,想到饑餓的孔子,子路舍不得吃了,他拿著蒲根來到孔子面前,要孔子吃?鬃涌戳,瞪著眼說:“人怎么吃草呢?”
子路笑了,說:“夫子,您老嘗嘗呀!”
子路三讓,孔子接了,放到嘴里一嘗,果然又脆又甜,十分好吃。這真是老天相助,孔子好不喜歡,放下老師的架子,褲子一挽,也下水扒起蒲根來。弟子們看孔子吃了蒲根,都跳到水里扒開了,你搶我扒,大家吃了個痛快。扒蒲根,孔子有了吃的,照常講學、彈琴、唱歌。
人吃草,這是罵人的話?鬃釉诖呵飼r就是大學問家,孔子能吃蒲根,常人當然能吃。從那以后,陳國龍湖的蒲根,人開始吃了?鬃蛹芍M人吃草,把蒲根稱為“蒲菜”。如今,陳州蒲菜成為地方名菜,因是孔子吃的菜,所以又叫“圣菜”。
淮陽弦歌湖里的紅鯉魚被稱為“圣魚”,據說也與孔子有關。說是孔子來到陳國時,吳國跟楚國正在打仗,把孔子困在了陳國?鬃硬荒芮靶,就來到陳國龍湖邊。突然龍湖里漂來一葉扁舟,從船上走下一個穿紅衣的小伙子,他手指孔子,很不禮貌地罵道:“孔夫子呀,你如喪家之犬,惶惶然不可終日。”
孔子走上前問:“小伙子,我為啥如喪家之犬呀?”
那小伙子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子路大怒,拔起一棵小樹,劈頭朝小伙子打去。不偏不倚,正中小伙子腦袋。小伙子倒下了。
孔子大吃一驚,走近一看,哪里是小伙子,原來是一條紅鯉魚。
孔子忙跪下禱告:“公正的天啊,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天下是能相容的。”
如今,弦歌湖里還生長著一種紅鯉魚,這種紅鯉魚不同于其他魚,它周身通紅,肉質鮮美,是一道佳肴。
龍湖之畔,除了孔子和弟子們的留影,還留下了不少名流才俊的身影,賦予了龍湖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向心力。像漢代諫臣史汲黯、三國時期著名才子曹植、宋代文學大家蘇轍等,都在淮陽留下了身影,列于淮陽歷史人物畫卷之中。另外,連名震天下的北宋名將狄青,也在失落、悲憤之時,慨然請出陳州,最后長眠于陳州。
弦歌湖的才俊逸情
人們都知道杭州西湖的醉人美景,但曾在西湖浚湖筑堤的杭州知府蘇軾,卻癡迷于淮陽龍湖之美,并和淮陽結下歷史之緣。
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曾被貶到淮陽,做教諭(相當于現在的教育局長)三年,任職期間,他在龍湖西北的柳湖丘上筑室讀書,這就是蘇軾筆下“宛丘學舍小如舟”的蘇亭或子由亭。
因弟弟的緣由,蘇軾多次來陳,兄弟倆相互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詩作。但因為不同的心情,兩人的詩作寄予了不同的心情。
蘇轍因是被貶到陳州,心情自是沮喪憤懣的,所以作《宛丘二詠》發泄心情,詩云:
旱湖堤上柳空多,倚岸輕舟奈汝何。秋雨連渠添積潤,春風吹凍忽生波。蟲魚便爾來無數,鳧雁猶疑未肯過。持詫錢塘應笑我,坳中浮芥兩么麼。古殿山花叢百圍,故園曾見色依依。凌寒強比松筠秀,吐艷空驚歲月非。冰雪紛紛真性在,根株老大眾圍希。山中草木誰攜種,潦倒塵埃不復歸。蘇軾則作詩以唱和,他的《戲弟子由》曰:“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斜風吹帷兩注面,先生不愧傍人羞……”
從杭州來到淮陽的蘇軾,沒有想到中原之地會有如此美妙的景色,常常為神奇美麗的龍湖景色所陶醉,在《次韻子由柳湖感物》中詠道:“惟有柳湖萬株柳,清陰與子共朝昏……柳雖無言不解慍,世俗乍見應憮然。”借柳詠志,寫盡人生感受。
后人為紀念“二蘇”的文才和功績,在蘇亭四周遍植蓮藕,暗喻“出淤泥而不染”。每至夏至,柳拂曲欄,清風徐來,荷香襲人,以至于很多文人雅士前來游覽。
蘇軾《戲弟子由》講的是蘇轍的書屋,意思是蘇轍書屋小到碰頭的地步,其實這比喻了蘇轍當時的心情。直到數百年后,蘇轍的小書屋才被后人改造。明成化六年(1470年),陳州知州戴昕重修“讀書屋”,建成八角琉璃亭,亭基修成船形,象征“宦海扁舟”,寫照了蘇轍的宦海仕途。清康熙年間,重修了蘇亭,并題為“潁濱亭”。清金允宜有《蘇亭蓮舫》詩,其中寫道:“蘇湖亭外藕花浮,千載芳蹤說子由。幾處清歌來畫舫,一行白鷺下汀州。碧桐逃暑宜中夏,綠柳搖風似旱秋。茂叔風流堪步武,每逢佳日喜來游。”
關于蘇轍讀書臺,淮陽民間有個傳說,說是宋神宗熙寧初年,蘇轍被貶到陳州府做教諭。他是大文學家,又是大政治家,哪里有心思做這個陳州教諭啊。他整日心里悶悶不樂,可也奈何不得,只有讀書解悶,閑時到龍湖散心。
一天,蘇轍讀《易經》解悶,心里忽然開了竅:日有升落,事有轉變,自己在朝中已做了那么多年大臣,應當滿足了,何必為那些辦不到的事整日憂心忡忡!
盡管他這樣想,這樣勸自己,但只是除除心焦,哪里能解心頭之不快呢?他來到龍湖西北角,劃起一只小船,正劃著下意識地想到,別人看不起我,我又怎能自暴自棄?身在陳州的八卦乾天之位,以小比大,我蘇子由何不在此修臺讀書自樂呢?于是,蘇轍告訴陳州知府,說要用自己的俸祿在龍湖里建一個讀書草庵。
那時候,龍湖里大部分是水,水里也有一片片高地。蘇子由在湖西北那一溜露出水面的龍脊樣的地上建了一個讀書庵,茅草蓋頂,簡陋樸素。這兒湖水無邊,水碧草綠,寂靜異常,確實是個讀書的好去處。從此以后,蘇轍公干之余,就在這里讀書消愁。
不久,蘇轍的哥哥蘇軾到陳州來看望弟弟,兄弟倆常常游船于蓮葉蒲葦間,賦詩唱和,消愁解悶,好不痛快!
一天,蘇軾陪蘇轍讀書后出來散步,問道:“這讀書臺位于水中是何意。”
蘇轍回答道:“水是陰,臺是陽,這叫負陰抱陽。”
蘇軾說:“這臺高出水面,猶如一船。”
蘇轍立時回道:“水載舟也覆舟;潞H糁,我這只小舟叫大海淹沒了。”
蘇軾拍手笑了,搖搖頭,說:“天大則才公,地厚則才久。”
蘇轍笑著說:“全在我心中呀!”
蘇軾在陳州游玩多日之后,登舟返回任所。
蘇轍送走哥哥,走進讀書庵,倚柱向東南望去,水天澤國,蒲葦叢叢,心境一下子舒朗開了。路有千條,條條都能通京都,條條都能為國為民,我何不放棄官欲,俯下身去寫下時事的千古詩篇呢?由是,蘇轍開始以淮陽為題,寫詩作賦,為陳州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
后來歷代的陳州知府,為了紀念這位文學家,都不忘讀書臺的修繕,一代接一代傳了下來。
西銘山的傳奇故事
淮陽之地,幾乎與山無緣,但在龍湖里,卻有個西銘山。宋朝陳州知府張詠深愛龍湖景色,便在西銘山上建造了別致的“望雨臺”。細雨時日,登臺遠
望,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極具詩情畫意。“望臺煙雨”成為古陳州八景之一。
張詠通詩文,博才學,頗有名聲。宋真宗時,由寇準引薦,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因遭丁謂彈劾出任陳州知州七年。一天,張詠看到丁謂逐寇準的奏報,慟哭失聲,大罵丁謂,不久便郁郁而死,葬于宛丘縣(今淮陽縣城西十二公里的柳林集)。清代詩人汪思回有詩《望臺煙雨》贊曰:“園僻常宜雨,臺高故受煙。溪云籠樹密,山翠帳湖妍。不盡陳州勝,因思張詠賢。追攀尋去住,暮靄隔前川。”
民國初年,西銘山因附近居民取土建房,破壞嚴重。1939年,縣長苗德在此立一石碑,禁止取土,碑文說:此山半城半郭,載在縣志,北望羲陵、柳湖,南瞻厄臺、思陵,東有長湖、城垣峭壁,天然風景之佳,全縣都不如這個地方。1996年淮陽縣清淤時,增高了西銘山,進行了綠化、美化,重現了“望臺煙雨”之景觀。
西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龍湖里的這個高丘,南北百余丈長,東西寬二十余丈,高高低低,并不平坦,老百姓管它叫“雞鳴山”。因“雞鳴”與“西銘”幾乎同音,所以又叫“西銘山”,但也有說叫“九龍山”,其中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伏羲畫卦臺是伏羲畫八卦的圣地,也是后人學易研易的圣地,天下想知宇宙天地玄秘、來陳地學《易》的志士絡繹不絕。畫卦臺下有一只烏龜,這只烏龜有相當的道行,在畫卦臺下偷偷學《易》數百年。
有一天,這只烏龜悄悄從畫卦臺爬了出來,吸日月精華,運陰陽二氣,駕起一朵烏云,在天上游來游去,想找個地方修煉成人,享受人間樂趣,可一直沒有找到好去處。烏龜仔細觀看,見龍湖里有座不太高的山,山上有不謝的花和常青的草。再仔細一看,又見有縷縷紫氣繚繞,更是心動。為何不去看看?于是,烏龜按下云頭,落到了這座小山上,這座山就是西銘山。
后來這烏龜偷吃了山上真人鄭大煉的千年丹珠,變成一黑臉青年,穿墻透壁,欺負婦女,陳州府也拿他沒辦法。
知府李大人找到真人,依真人之言,在龍湖西部,也就是現在的柳湖里修了九條蛟龍,那九龍飛躍在龍湖之上,看上去煞是威猛。九龍修好后,真人才借此鎮住了烏龜,并把它打回原形,為百姓消除了禍害。這其實就是暗喻,九蛟龍得水方能發揮其威力,也就是說真人借助蛟龍之力才能除害。
目前,你若由西邊進入淮陽縣城,在柳湖之上,你會看到騰飛的九龍造型。九條龍造型不同,神態各異,或躍或臥于碧波之上。這樣的造型,取意有三:一是傳說中的這個故事;二是淮陽城湖本身就是龍湖,龍母育子于龍湖之中;三是讓進入淮陽的人看到龍自然就品出龍湖之味。【原標題:“尋根淮陽”之“永遠的龍湖”系列之三】
圖為淮陽龍湖里的西銘山,其上有“望雨臺”,“望臺煙雨”為古陳州八景之一。
圖為蘇轍被貶淮陽時在龍湖西北的柳湖中修筑的讀書臺,又稱蘇亭。